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3976|回复: 0

《溪流》第17期,牛东初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8 11: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时光、脚步、收获(刊首语)

  

时光是砂纸,轻轻摩挲着光洁的脸颊额头,不知不觉减损着昔日容光。年复一年,奔波忙碌,愈行愈远,停不住的是行走的脚步。  

也许,心灵总是向往着远方,双脚的使命就是行走,人生的意义就在前行的过程中。有了前行,我们才有了攀登,才有了俯仰自得、顾盼自雄。  

值此金秋收获之际,校刊《溪流》汇我校部分教育文论于一册,旨在互相交流、共同研讨、一起提高。尽管我们水平有限,但大家能为教育事业勤耕力作,也是令人们欣慰的。  

无须过多的品评收获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关注来年更大的收成;无须辩白感慨,只须分享和祝福,分享我们那点微不足道的收获,祝福那些匆匆行走、奋力开拓的人和事!也以此祝福正在奔流中的《溪流》。  



  

  

  

  

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一读,二找,三想,四练  

预习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材的更新日新月异,而在数学教学整个过程中预习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搞好预习?我想除了我们教师布置必要的预习作业外,还要对学生的预习做必要的指导,结合《平移与旋转》第一节的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的。  

我在预习过程中主要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那就是:一读,二找,三想,四练。  

一读:我主要让学生读教材,课本有什么就读什么,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预习的内容,并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十三个贯穿全文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二找:主要是让学生在全文中根据自己读的内容找出重点内容,尤其是一些定理、公式等。  

三想:我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进行思考,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找朋友和老师交流,突破难点。  

四练:让学生利用自己预习的知识解决课后的简单习题,为此我在预习提纲中布置了基本的图案平移题(比如:线段、三角形等的平移),让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差,是我们低估了学生。但也发现了学生的弱点,那就是阅读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就给我一个布置不同层次的预习提纲的启示,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同仁在教学过程中能集思广益,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徐仙萍  

一堂好的物理课,从开头到结尾,师生双方都应处在积极状态,充分利用好课堂每一分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多数教师往往重视课的导入而结尾却草草收场。根据课堂类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巧妙的课堂结尾,可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仍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消化、巩固和深化知识,而且还可以为后续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课堂教学结尾有哪些呢?  

1总结概括法  

总结概括,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的知识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形成知识“小系统”。所以,课堂结尾时我们可以利用提问、叙述、讨论、填写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把知识条理化,突出重点,强化记忆,让学生对整堂课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2设置悬念法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生的“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这也就是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临近结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本节或下节内容相关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为继续学习做准备。  

3首尾呼应法  

有些课是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课题。这样简洁明快,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是悬而未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因此,课堂结尾时,应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引课时的悬,使导入和结尾互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运用新知识的乐趣和心理满足。  

4寓教于乐法。  

寓教于乐是指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形式结束一堂课的学习。在课堂结尾时,紧密配合本节的教学内容,演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做一两个简单有趣的物理游戏;组织智力竞赛,才物理谜语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动脑求知,在求知中娱乐,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联系巩固法。  

有些物理概念的引出,规律的建立并非难事,而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确非易事。练习巩固就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地、有计划的进行解题练习。  

6讨论理解法。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在师生间或学生间展开对话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和兴趣、敏捷、情感等多种非智力品质。  

物理课堂教学结尾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在备课是自觉地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在沟通中塑造  

穆卫强  

班主任,是雕塑家。其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故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取信对方(在此你可以用一切可以之法),只要能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于是我深信:只有在良好的沟通中,才能洗涤心灵,净化心灵,塑造心灵。  

记得那是6月的一天下午,夕阳的余辉静静地洒在写字台上,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滑破了夏日夕阳的宁静,打断了我批改作业的思路。我的心“噔”的一下,凭着那份直觉-----发生什么事了。随着“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那熟悉的声音,我知道是我们班级出事了。当即我跟着那个学生走出房子,来到校门外。看到有一大帮人已围在那儿了,远远地我也看到了我们班的一名男同学郭甲也在其中。凭着与他2年下来的接触以及作为班主任的那份敏感,当时我已心里有一些底了,只是在想如何用最佳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先找到在场的几位学生仔细了解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只是没问他)。当然他也肯定看到我找了好几位同学去问话了。据那几位学生反映:他是看不惯初2的同学欺负别的同学,而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去“教训教训”那的学生 ,为被欺负的同学出出恶气。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而郭甲他的特点:性格倔强,爱说怪话,学习不刻苦但聪明,对老师有礼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正义感,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对于郭甲这个个性很强的男生来说,唯有采取合适的方法与他沟通,否则的话,势必会适得其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掌握了所有的动向后。我心平气和的把他叫到了一间空的会议室。在那里:“沉默是金”----我足足半个小时一句也没说,他只是低着头,那一刻我就是要时间凝固。让激动的他静下来,凝固下来。  

记得我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现在我不是你的班主任,而是你的哥哥或朋友。第二句话是:今天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心里话,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但是必须是发自你内心的。那时我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而认真的。在沉静或是犹豫了片刻之后,他终于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讲给了我听,在这期间我只是静静的聆听着,并不时的用自己真诚的目光鼓励着这个的“男子汉”。  

然后,我也很坦诚地说出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说:“首先,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讲正义、讲义气的孩子,我很喜欢你的性格。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做人的原则最重要,就这一点你是班级里的表率。但是有时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像这次帮助同学,可以有很多方法而你却没有仔细考虑,差一点就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希望你能吸取这次教训。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我让他坐在我的旁边,和他讲起我小时候的故事。  

讲完这些话后,望着他闪烁的眼眸,看着他逐渐松弛的神情,我想他会明白的。  

还有什么比使一个学生明白一个人生哲理更让人高兴呢?  

没有沟通,怎么教育;没有沟通,何谈塑造。在这次沟通中,我先让他“凝固”;再让他“融化”;最后他自愿“升华”。话不必多,一阵沉默,一个眼神,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苍白的语言解决。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他能感受到被关注,被关爱即可。让我们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那份单纯的想法。  

难道你不觉得和钓鱼有几分神似:对于上钩的大鱼,且不可强拉......  

  

2008年4月10日  

语文教学需要“整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札记  

刘思远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教学的不同目的,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调整。或在本单元内调整文本编排的顺序进行授课,或跨单元调整文本,进行授课。这一做法,从侧面也证明了王荣生先生在有关论著中谈到的“语文教材编排脱离教学实际,编排不尽合理,导致教学各行其是”的问题。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时候,我对本单元的文本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即“整合”。将《云南的歌会》和《吆喝》两文组成一个大的版块进行教学;将《端午的鸭蛋》和《春酒》合成一个版块;最后一篇文章《俗世奇人》,单独教学。  

之所以将课文做如此整合,原因在于:《云南的歌会》和《吆喝》两文,描写对象均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纷繁复杂”的特点(歌会,“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吆喝声,“纷繁复杂”)。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将视角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两文如何组织材料,安排材料的技巧上,即讨论“作者是如何将场面热闹、人物众多的歌会盛况和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写得条理清楚,有条不紊的?”课前,先提出问题“如何将‘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纷繁复杂’的场面写得条理清楚呢?”。并出示《逛会的人们》这一题目让学生讨论。大部分学生能谈到如果对描写对象进行“分类”就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有条不紊。即按照买的,卖的,看戏的,进香的,甚至于偷的,骗的,对逛会的人们进行分类描写。在学生充分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阅读《云南的歌会》一文,学生发现本文也是按照分类的方法将云南的歌会分成三个场面分别进行描写。这样既使学生的猜想得到了证实,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大作家和我不谋而合;同时也使“分类”描写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加深了学生印象,增强了学习效果。在学生体验了成功,探究兴趣正浓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除了分类,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提示学生阅读《吆喝》一文。在对文本的段意进行概括,“归类”以后,学生发现这篇文章除在后半部分按照“分类”的方式(“口头广告”式的吆喝声,“声音细而高,有时低而沉”的吆喝声,“合辙押韵”的吆喝声)进行描写以外,还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按“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的顺序对吆喝声进行了描写。在“分类”和“按顺序”描写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下,才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吆喝声,描写得条理清楚,有条不紊。  

通过学习,学生对于课前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描写‘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纷繁复杂’的描写对象”,已经能初步做到心中有数。再此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试写《逛会的人们》这一题目,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完成主问题(以上内容为本文的主问题)教学以后,再旁及其它。如:同一篇文本中各部分的描写手法是否相同?比如说在《吆喝》一文中,为什么作者在晚上、四季以及后面的分类中都列举了相关吆喝声的例子,而独在第五自然段,写白天的吆喝声中没有举出任何的例子呢?在《云南的歌会》一文中,三种不同的歌会场面,写法一样吗?《吆喝》一文中为什么作者列举出了相关的吆喝声做为例子;而《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没有写一句所唱的歌词呢?  

同样在整合《春酒》和《端午的鸭蛋》两文时,将主问题放在“关注两文的细节描写,学习两文的细节描写”这一目标的同时,再将两文进行比较。在对比中使学生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及“闲适自由”之下的行文风格,其实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而并非信马由缰,杂乱无章。  

《俗世奇人》一文,与前面四篇文章相比,风格迥异。一是描写对象从风俗转到奇人;二是语言风格更接近于口语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以后,主要是再进一步练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品味语言特色,品评奇人之“奇”。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地方特色,口语化的人物描写(见课后练习题四)。  

从对本单元教学内容地整合中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按照“例文”来定位的。将文本定位在“例文”类型上,可以将“本来会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王荣生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119页),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少而精,因此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些。而通过对文本的整合,可以使一个知识点在几篇文章中得到验证和落实,这对于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在“散而多”的教学内容中使学习内容相互抵消,相互影响的不良状况是大有裨益的。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探讨,王荣生老师鉴别出来的四种教材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仅是四种选文类型的定位,更是一种新的教材编排思路。而在目前以“主题单元”为编排体系的教学中,要使上述教学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了重新整合。例如: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是散见于各册各单元之间的,这对于学生整体了解鲁迅,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十分不利。而如果将鲁迅的作品定位在“定篇”的类型上,就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将鲁迅作品整合在一起教学。这样就可以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在上述的单元整合教学中,将文本定位在“例文”类型上进行教学,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一面,但对于文本的“人文因素”,相对来说挖掘得不够。虽然,关于语文的“***”关系,孰前孰后?孰主孰客?孰前台孰后台?各家各派都较为一致地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还原“工具性”的本来面目。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注意挖掘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因素”,“人文性”同时也能得到落实。虽说,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也曾注意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如:在《端午的鸭蛋》和《春酒》的整合教学中,注意关注文本的细节,探究细节背后的情感;在《云南的歌会》和《吆喝》教学中注重品析“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背后的情感等。但相对于人教教材以“主题单元”来编排文本,突现文本“人文性”的编排理念,这样的处理,仍显得有些不太般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