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楼主: 关中子

县委领导调研“户县眉户曲子”发展保护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4 14: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渭南讯(记者 卿荣波通讯员 王渭) 既有久唱不衰的《张连卖布》,也有已逐渐淡出视野的《古城会》、《赵五娘》等,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华阴市一位79岁的老人历时5年,整理出了32本眉户折子戏剧本。
   “我要在我的有生之年将我知道的眉户戏剧本全部整理出来,留给后人,让先人留下来的‘宝贝’传承下去。”12日上午,提起5年来整理剧本的经历,华阴市太华路街道办年近8旬的老艺人贠根实激动地说。20岁那年,家乡委婉动听的眉户戏让贠根实听得上了瘾,随后他就经常跟村上的戏班子一起去唱戏。这一唱就是50多年,也使他成为眉户戏的行家里手。
   一直以来,眉户戏都是华阴人喜爱的民间表演,可是到了2003年,贠根实发现一起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是因为剧本在流失”。考虑到这一点,他便萌生出整理眉户戏剧本的想法。他先从自己会唱的折子戏入手,把记忆中的唱词变成文字。由于唱词内有许多方言,流传已久使唱词发生变化,他没上过学,只在扫盲班里识过些字,于是就专门买了本《新华字典》,不懂不会的字就及时查询。就这样,5年过去了,他共整理出了32本眉户折子戏剧本
  ..........
  眉户
  开放分类: 文化、艺术、陕西、中国戏剧、民间
  
  眉户,即眉鄂,或称“迷糊/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
  
  眉户原名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时期更名为“眉户”。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关于东路眉户,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眉户在演唱形式上仍保留有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为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口白。舞台演出形式的剧目则既有如同《反大同》、《火焰驹》等的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比较自由。
  
  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和海笛相辅。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扩,眉户的唱腔较为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粗线条。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整体风格较为现代。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现在眉户的唱腔音乐精练到50多个曲牌。眉户传统剧目收集整理已达二、三百种,不包含各地同曲异唱。广泛流传的有《张连卖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新编演出的剧目有《兄妹开荒》、《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现代戏《梁秋燕》是其中的代表剧目,享有极好的声誉,以至于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美.
  眉户传统剧目有100多种,《张连卖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是其传统剧目。建国后演出的新剧目有《兄妹开荒》、《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陕西省戏曲剧院编演的《梁秋燕》唱红全国,在关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其主演李瑞芳享誉全国。
发表于 2009-4-24 16: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乡亲海外开唱





  
        潘启元 美国华盛顿报道“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呀么菜剜,样样事我要走在前面。人家英雄上了前线,为保卫咱的好家园。金字光荣匾,功臣门上悬,把他们的美名儿天下传。手提上竹篮篮,又拿着铁铲铲。……”
        这是陕西眉户现代剧《粱秋燕》中粱秋燕的一段唱段。2009年1月10日,大华府中国西北同乡会在美国首府华盛顿西郊的波托马克社区中心礼堂举办新春聚餐联欢,66岁的卢少琴女士登台演唱了这段粱秋燕唱段。
没有板胡伴奏,没有戏装,没有排练机会,舞台音响设备未达完美……眉户就这样朴素地登上美国华盛顿的舞台。尽管客观条件影响了卢少琴演艺水平的发挥,她的演出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眉(音mi)户,或称“迷糊/胡”,陕西戏种,盛行于陕西、甘肃、宁夏,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也有流行,因最早流行于陕西眉县和户县而得名。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曲调甚多,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眉户剧《粱秋燕》创作于1953年,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对彼此相爱的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50年代在中国西北风靡一时,以至于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美。而“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这段唱段尤其为人们喜爱,广为传唱,现在60岁以上的西北人几乎都会唱这一段,因为它确实优美耐听。
      
        卢少琴是陕西长安人,1942年生,西北戏曲研究院毕业(37名戏曲研究生班),是“粱秋燕”的扮演者李瑞芳的师妹和朋友,精通秦腔、眉户、碗碗腔,曾经是专业戏曲演员,工小旦、花旦、青衣,兼工武旦,为了满足以西北兵为主的解放军驻藏部队官兵对西北地方戏曲的渴求,在西藏从事演艺事业达15年之久,亲历了西藏民主改革、平叛、中印边界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此期间,她和她的同伴们曾多次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多次受到周恩来、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担任过陕北文工团团长、陕西古典艺术学校校长、西京学院副懂事长等文艺团体的领导职务。现在美国探亲。
       秦腔、眉户要登台,一是要有听众,二是要有演唱人才。由于西北地处中国内陆,开放程度较低,过去出国的人很少。80年代初,不要说在正规舞台上堂而皇之地唱秦腔、眉户,就是想要在海外碰到一个西北乡亲都很难。祖国30年改革开放结硕果,走出国门的西北人也越来越多。1997年,华盛顿的西北乡亲成立了西北同乡会。十多年来,大华府中国西北同乡会越来越兴旺,成为大华盛顿地区最为活跃的华人社团之一。去年和今年的新春联欢聚餐,都有数百人参加,好不热闹。西北乡亲多了,秦腔、眉户就有了听众,而像卢少琴这样的秦腔、眉户艺术人才也应运而生,于是才有了秦腔、眉户在华盛顿的初次登台。
        在秦腔、眉户初登华盛顿,折射出的是祖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秦腔、眉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海外唱秦腔、眉户,是光大中华文化的好事。随着祖国的更加强大和祖国西北的更加开放和发展,相信秦腔、眉户将来会以不同方式进入海外西北乡亲的文化生活,包括以更加亮丽的面目再次登上舞台。
2009年1月10日,大华府中国西北同乡会举办新春聚餐联欢,卢少琴老师演唱眉户剧《粱秋燕》选和秦腔《窦娥冤》选段
发表于 2009-4-24 17: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了!
不过不知道有没有相关政府官员看到
发表于 2009-4-25 2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瑞芳
  
相关简介
   

李瑞芳,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眉户、碗碗腔、秦腔等剧种均擅长。生于1935年,祖籍甘肃天水。1952年春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原华剧团团长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李瑞芳嗓音浑厚圆润,扮相俊秀端庄,唱腔优美动听。代表剧目有《梁秋燕》、《借水赠钗》、《十二把镰刀》、《向阳川》、《蟠桃园》、《苦菜花》、《红色娘子军》、《红灯记》、《蝶恋花》、《杏花村》、《刘志丹》、《爱与恨》、《金碗钗》、《白玉钿》、《女巡按》、《杨贵妃》、《恩仇记》、《真的、真的》等。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中担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户剧《杏花村》被拍摄成戏曲影片。《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九十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并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

从《梁秋燕》、《杨贵妃》到《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事业上不懈的追求探索,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发表于 2009-4-25 23: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瑞芳
  
相关简介
   

李瑞芳,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眉户、碗碗腔、秦腔等剧种均擅长。生于1935年,祖籍甘肃天水。1952年春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原华剧团团长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李瑞芳嗓音浑厚圆润,扮相俊秀端庄,唱腔优美动听。代表剧目有《梁秋燕》、《借水赠钗》、《十二把镰刀》、《向阳川》、《蟠桃园》、《苦菜花》、《红色娘子军》、《红灯记》、《蝶恋花》、《杏花村》、《刘志丹》、《爱与恨》、《金碗钗》、《白玉钿》、《女巡按》、《杨贵妃》、《恩仇记》、《真的、真的》等。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中担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户剧《杏花村》被拍摄成戏曲影片。《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九十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并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

从《梁秋燕》、《杨贵妃》到《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事业上不懈的追求探索,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发表于 2009-4-25 23: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瑞芳
  
相关简介
   

李瑞芳,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眉户、碗碗腔、秦腔等剧种均擅长。生于1935年,祖籍甘肃天水。1952年春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原华剧团团长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李瑞芳嗓音浑厚圆润,扮相俊秀端庄,唱腔优美动听。代表剧目有《梁秋燕》、《借水赠钗》、《十二把镰刀》、《向阳川》、《蟠桃园》、《苦菜花》、《红色娘子军》、《红灯记》、《蝶恋花》、《杏花村》、《刘志丹》、《爱与恨》、《金碗钗》、《白玉钿》、《女巡按》、《杨贵妃》、《恩仇记》、《真的、真的》等。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中担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户剧《杏花村》被拍摄成戏曲影片。《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九十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并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

从《梁秋燕》、《杨贵妃》到《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事业上不懈的追求探索,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发表于 2009-4-26 15: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采风:乡村眉户戏
  边麻掌村是一个自然村,属门源西滩乡。这个村的眉户戏是民国时期从本省的大通、互助等地区传进来的。近百年来,以师徒、父子相传的形式在西滩乡的边麻掌村延续。村里人痴迷眉户戏,人人都能喊两嗓子。他们忙时务农,闲暇排练,无道具自己动手制作,无服装借用家人的衣服穿着,怀着对戏剧无可开释的依恋,经过精心的排练在每年的正月过大年时走村演出。艺人们充分利用眉户戏对一般大戏的剧本只将部分唱词加以调整修改就可以上演的特点,又大量融入地方曲子,吸收其艺术营养,排练演出了《窦娥冤》、《秦香莲》等大型本戏和《九件衣》、《柜中缘》等折子戏。以及表现民间故事、社会风俗和现实生活的短剧目。使眉户音乐的调式更加丰富、新鲜、优美,形成了综合性的曲调色彩。

    自一年排练的锣鼓响起,庄子上的人们常常钻进排练场,扒在窗子上天天在看,他们知道演出的全部内容,甚至熟悉全部的戏文,但他们对正式的演出看的是非常的重。正式演出时他们早早的占好了位置,焦心地等待着拉幕的那一刻,当幕布拉开时他们专注的神态比演员更为投入。观看到精彩处他们频频点头或者摇头晃脑跟着唱,台词、动作上出现一点差错时他们就摇头叹气,性情烦躁的人有时会下意识地跳起来喊叫着纠正,台上台下把戏演到了一起,说穿了,看眉户戏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古老的乡戏在庄稼人的心中扎了根,这些岁月磨砺的民间艺术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石,成为了正月里进行精神聚餐的一种民俗。
发表于 2009-4-26 15: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曲子戏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陕西 · 西安 · 户 县 文化遗产名称:眉户曲子戏 遗产编号:Ⅳ—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西安市户县 遗产级别: 省  联系方式:

    眉户(郿鄠)是陕西地方剧种之一,也称为“陕西曲子”,唱眉户也称为“念曲子”。相传因起源于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而得名,眉户历来以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劳作、爱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言情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众多爱好者的感情寄托与精神享受。

    眉户戏的主要素材起源于陕西民间的民歌、情歌、牧歌、樵歌、渔歌以及民间小调和童谣,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在演唱时对曲调作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这种以套曲为形式的音乐特点。由于它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且题材大多表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能够作到雅俗共赏,广受男女老少的欢迎。它究竟产于什么年代,因为史料上记载不详,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难于考稽判断。据学者和艺人们讲述,应该是在继承元代小令(单首曲牌)和套数(联首曲牌)的基础上,又汇入明清俗曲和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种戏曲形式.换言之,是由历代的—人或数人坐唱—个故事,发展到近代的由演员分工角色,由数场折子戏来完成一部完整的眉户本戏随后搬上舞台演出,直至展现在银幕和银屏上。由于时空和地域等因素的存在,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明代的小曲中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 靛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呀呀油调)……这些历代曲牌的名称和现代眉户曲牌的名称是何等样的相似?这很有可能在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彼曲牌,还有待更近一步的考证才是。清末王慧泉先生编辑的眉户唱本《羽衣新谱》曾在序文中赞美眉户戏“是古诗源、是新乐府,是莲叶曲、是竹枝词.”可见眉户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已经相当大了。

    眉户的曲调优美动听,艺术感染力极强,流传的地域很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它更趋完美,更具魅力。它不仅在陕西境内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还向邻近的省份发展演变并流传,直至在好些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眉户的踪迹就非常广泛,大西北的大部分专业文艺团体都演出眉户戏。甘肃境内有些地方还把眉户称为《兰州鼓子》:青海民间艺人运用浓郁的青海方言演唱的眉户曲调,当地谓之《青海平弦》,它和《青海花儿》同样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传唱着眉户那优美动人的旋律,锡伯族同胞用特有的民族语言演唱的眉户曲调更富有民族色彩,再加上民族音乐舞蹈的融汇,一个深受锡伯族、回族、汉族群众喜爱的《新疆曲子》便逐步形成了。在山西省南部以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为中心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眉户调。由于眉户在晋南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所以有的市县还设立了专业眉户剧团,而且业绩颇丰,多年来在全国性的戏曲汇演中获奖剧目层出不穷。河北省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卖布》就是由眉户传统剧目《张连卖布》发展演变而成的,这出戏亦然保持了朴素真切的演唱特点和曲调结构。眉户由陕南大巴山区流传入川,天府腹地广汉市剧团也演出了地地道道的眉户戏,他们的川腔道白自然地掺杂着川味的特点,但确实演唱好听。眉户戏还随着汉水流入湖北的西北部境内,在郧阳地区就有眉户曲调在民间流传。眉户戏在河南省的陕县以西、灵宝一带也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也有文艺团体演出过眉户戏。眉户戏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流畅、自然清新的曲调,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眉户不但是我国西北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乃至海外也颇受人们的欢迎和爱戴。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之处的秋河两岸,有个"陕西村",那里的先民是公元1879年,从陕西蓝田迁徙过去的,称为东干族.眉户曲子在当地颇为流传,人们用代有异国韵味的关中方言演唱眉户曲子,别有一番情趣,常见的剧目有《鳏夫上坟》《寡妇验田》等。1949年10月,周恩来总理就推荐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随新中国代表团赴东欧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在莫斯科演出,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好评和欢迎,从而使眉户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走向世界。澳大利亚、牙买加、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和朋友曾不远万里来到古都西安,探索眉户的真谛。澳大利亚悉尼市马克理大学高级讲师戴维·霍尔姆(贺大卫)博士不但为眉户音乐的魅力所顷倒,而且能用比较地道的关中方言演唱“陕西曲子”,这不是一般的热爱所能取得的成绩,而是被眉户这种艺术的魅力征服了他,陶醉了他,在多年的苦心钻研后才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凡是能被中国人民喜欢的东西,同样可以被外国朋友所喜欢.

    眉户的音乐形式属曲牌联套体,即将所叙故事情节用一系列眉户曲调串联起来演唱,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形式比别的板腔体形式的剧种更为灵活多变,随着剧情的发展,喜怒哀乐的表现非常自如,而衔接也很流畅自然。眉户历来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传说,究竟有多少曲调,确实很难准确统计,因为它自身生长的流程,随时都在吸收新的素材,从而使自己不断处于发展壮大之中,但上述传说足以说明眉户曲调是非常丰富的。所谓大调,泛指比较高雅,旋律结构沉稳,跌宕有致,意蕴深邃。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而且演唱难度也比校大,故而在一般眉户剧目中很少应用。如老龙哭海、黄龙滚、满江红、大金钱、阴司长城、落江怨、背宫、老五更、吹腔、韵调等曲调就属这一类型的。而小调因说唱性很强,悦耳上口,易学易唱,比较便于掌握运用,因之,现在各地一般上演的眉户剧目采用最多的曲调当属小调,如岗调、劳子(平调)、莲香(山茶花)、太平年、紧诉、五更、金纽丝、银纽丝、剪花、勾调、闹调、戏秋千、倒卷珍珠帘等。这些曲调在陕西的黄土高坡随时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哼唱。到了农闲及逢年过节喜庆之日,民间清唱班子更是活跃非凡。眉户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的普及由此可见一斑。

    眉户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唱规律,若一折联唱剧目开首用“月头”起腔,那么最后必以"月尾"终结,开首若用“背宫”起腔,那么最后必以“背尾”终结,开首若用先“月头”后“背宫”那么结尾就应是先“二背”后“月尾”了。过去的眉户艺人一般在演唱时都是严格遵循着这种套曲公式的。

    眉户通常是以三弦为领奏乐器,板胡和竹笛相伴,俗称“三大件”,再加上梆子、碰铃击节拍(有些地方的群众在“念曲子"时也有以筷子敲击菜碟儿为节拍的),四页瓦打花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各显特长、互为联贯,浑然一体、十分迷人的小乐队。当然,这种小乐队只能适应民间殡丧嫁娶,祝寿满月,乔迁新居,还愿谢神等小型活动,要在舞台上演大戏,乐队当然要随着演出形式的改变而变化。

    眉户的演唱形式基本还是沿袭运用了过去的男女同腔同调。定调多为“F”调、“G”调、“bB”调,也有部分曲调因旋律音域的问题用“C”调和“D”调演唱才更能表现出它的韵味。眉户和陕西其它剧种一样,也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富有代表性的便是“4”和“7”两个音符的应用,它的“#4”是微升、“b7”是微降,这种微升微降的特色音符一般在谱面上不于表示,全凭演唱者和演奏者通过某些口传心授、录音示范,逐步理解慢慢感受,最后才能达到惟妙惟肖运 用自如的程度。在眉户演唱中,以“3”音和“6”音为主音的 曲调必是花音,亦称为硬音,多表现于欢快的情绪;以“4” 音和“7”音为主音的曲调必是苦音,亦称为软音,多表现于悲痛情绪,也有以金、银称谓来区分花音、苦音的。演出时,根据剧情的需要,若是要表现欢乐明快的题材时常用采花、剪花、莲香、三六调、勾调、闹调、花岗调、反片、石片、金纽丝、说道情、两头忙、闪扁担、五里墩、十里墩、戏秋千、妹叔调、小放牛、一点油、鱼卧浪等。若是要表现悲痛题材则常用西京、东京、五更、长城、琵琶、闪断桥、金钱、祭调、哭海、哭道情、哭纱窗、银纽丝、滚白等。表现叙事题材最常用的是劳子一串铃、闹调一串铃、五更一串铃、秋千一串铃、黄龙滚、慢诉、紧诉、串句背宫等。这种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历代的眉户艺人演唱习惯而自然形成的,在某些程度上已被人们认可,因而自然的沿袭了下来。

    眉户在陕西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有东、西、南、北、中五路之说,但就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而言,眉户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路。换言之,眉户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流派。东路眉户分布于西岳华山一带的渭南地区,当地群众亦有称为“迷胡”的;中路眉户分布于西安、长安的周边地区;西路眉户分布于西府的咸阳和宝鸡地区。至于南路眉户则主要分布于安康、汉中、商洛地区,以及毗邻的湖北省郧阳,四川省广汉、达县等地,当地称之谓"郧阳三弦"、"迷壶戏";北路眉户主要分布于延安、榆林等地区,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特色,当地亦有称作"清曲"的。各路眉户均各有特点各具所长,都有自己的群众基础。东路眉户善于表现慷慨激昂的须生、红生、花脸戏,因之帝王将相剧目居多
发表于 2009-4-26 15: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非常支持。
发表于 2009-4-26 15: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稀罕,看来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听了一辈子的眉户,竟然在山西给申遗了。
难怪楼主在呼吁了。
唉,陕西人总是在沉默中让别人抢了头功。

走西口走到了山西,陕北民歌被山西人阿宝给唱了;丝绸之路起点跑到了洛阳,河南新政明着要抢黄帝的风头,结果被央视给“皇帝”冠名了;秦腔博物馆开在了兰州。

陕西人该醒醒了。
发表于 2009-4-26 16: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难道非要我们等到失去后才重视麽、、、
发表于 2009-4-26 17: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稀罕,看来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听了一辈子的眉户,竟然在山西给申遗了。
难怪李红生先生在呼吁了。
唉,陕西人总是在沉默中让别人抢了头功。

走西口走到了山西,陕北民歌被山西人阿宝给唱了;丝绸之路起点跑到了洛阳,河南新政明着要抢黄帝的风头,结果被央视给“皇帝”冠名了;秦腔博物馆开在了兰州。

陕西西户人该醒醒了。哎、、、难道非要我们等到失去后才重视麽、、、
发表于 2009-4-26 19: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咋回事吗
咋能成这样
陕西省人意识还是不行
看人家山西,在中央台打的广告
乔家大院,走西口~~~~~~~~~人家打的是文化宣传~~~~
发表于 2009-4-26 19: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的领导看的是经济政绩~~~~
发表于 2009-4-27 09: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除了会想方设法“宰客”、“宰人”外,还会有什么高招?
发表于 2009-4-27 1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除了会想方设法“宰客”、“宰人”外,还会有什么高招?
maahp 发表于 2009-4-27 09:34
没了
发表于 2009-4-27 1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loveliness:
发表于 2009-4-27 17: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完了完了
发表于 2009-4-27 20: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痛惜咱家“眉户”的资源,流落他乡------

         丝路之源被拐到了河南,杜康美酒被卖到了襄樊,秦腔总馆被建在了陇甘,炎帝家乡马上就要南迁,茶马古道被落户到云南,走西口走到了陕西的东边;无人知西凤酒是茅台的祖先,无人晓自贡市与陕商有缘,康定情歌原版是咱老陕,茶马道首条是紫阳到边关,陕商贩运繁荣秦淮河两岸,商帮历史陕商是始祖根源;陕商文化拥有两千多年,帝都商帮足迹遍布人间,
现如今痛惜咱家“眉户”的资源,流落他乡真有点对不住祖先……
发表于 2009-4-27 22: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用着急,最好那一天听说陕西省并入到“陕东省”,省会定到了郑州那才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