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210|回复: 7

有关中国文化的有趣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2 17: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这跟鼻子有关系吗?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

  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知识链接】 为什么人们说到自己时,总喜欢指着鼻子呢?

  很多人说到“我”时候,喜欢指着自己鼻子,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因为西方人表示自己的时候往往会指向自己的胸膛。有学者认为,用鼻子指自己是古人万事以我为中心的理念的具体反映。这种理念说具体些就是一切从自己做起,一切从自己开始。在古人看来,鼻子是面部最中央的器官,非常重要,所以只有鼻子才可以代替自己。

  “自”在甲骨文中写作“”,意思就是人的鼻子。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自”的形态很像鼻子。它的上面一竖表示人高高的鼻梁,最下面的凹陷表示鼻孔,中间画了一横表示鼻纹,连两旁的鼻翼都描绘出来了。

  “自”虽然后来不再表示鼻子的意思,但它作为鼻子最早的字形还是保留了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7: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知识链接】 “狗颠屁股”
  阿谀奉承除了叫做“拍马屁”之外,还有一个形象的俗语叫做“狗颠屁股”。如《红楼梦》七十一回:“素日你们不传,谁传去?这会子打听了体己信儿,或是赏了那位管家奶奶的东西,你们争着狗颠屁股儿的传去,不知谁是谁呢?”“狗颠屁股”生动的描绘了狗在主人跟前摇尾乞怜、讨好主人的模样,用狗颠屁股形容极力趋奉、献媚的状态真是相当贴切。
  狗在汉语词汇中,真是受了不少委屈。很多词语,一旦沾了狗字,就要变质。
  其实,狗颠屁股之类的词语真是对狗的冤枉。狗看家护院、禀性淳厚,对主人忠心耿耿。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7: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常把随便开口说话叫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东西?
  “信口雌黄”这句成语是指有些人不顾事实地随意批评或者乱说。“信口”二字容易理解,就是是随口的意思,但是“雌黄”又是什么呢?
  雌黄是一种橙黄色的矿物,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多有珍珠光泽,可用作颜料。古时写字用的纸多是用黄檗染成的,据说用黄檗染纸可以防虫蛀,因此古时的纸往往略带黄色,所谓“青灯黄卷,面壁苦读”就是指此。现代人写错字了可以用涂改液修改,与此相似,古人写错字时就用雌黄把错字涂掉后再写。宋人所作的《遁斋闲览》上记载“……有误字,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
  
  “信口雌黄”这个成语源于《晋书·王衍传》。王衍是东晋人,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他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而是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最喜欢老子和庄子的玄理,和人清谈时手里还拿着尾拂尘。他侃侃而谈时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但即便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地随口更改。于是当时的人们都说他是“口中雌黄”。李善注引晋孙盛的《晋阳秋》说:“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后人就因此将不顾事实的随意批评或乱说称为“信口雌黄”了。
  【知识链接】 雄黄是什么?
  《白蛇传》可以说是流行最广的传说之一。其中有一段讲到,端午时节,白娘子喝了许仙的雄黄酒,结果现出了蛇的本相,把许仙吓坏了。这么厉害的雄黄究竟是什么呢?它跟雌黄又有什么关系呢?
  雄黄和雌黄都可以被称作鸡冠石,古人之所以将两种矿石起名为“雄黄”和“雌黄”,就是因为它们常常共生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一对“矿石鸳鸯”。雄黄因为“生山之阳,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雌黄则因为“生山之阴,故曰雌黄”。雄黄的化学成分是AsS(硫化砷),为桔红色,有光泽,透明到半透明。雌黄的化学成分为As2S3(三硫化二砷),常呈柠檬黄色,有光泽,透明。二者都是提炼砷和硫的重要矿物,是古代炼丹、制火药的重要原材料。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7: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古人称新婚卧室为“洞房”?
  “洞房”一词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楚辞·招魂》有句云“容修态,洞房些”,意思是幽深的内室里,满是面容姣好、仪态优雅的女子。这里的洞房指的是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
  从幽深的居室到新婚的卧房,洞房的词义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两汉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洞房,沿用的仍是《招魂》中的本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据说是为失宠的陈皇后写的。武帝答应她傍晚会来,可是天色已晚,却仍不见踪影。她只得“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此外,洞房还常常与高堂连用,如“高堂邃宇,广厦洞房”(《盐铁论·取下》),“居则广厦高堂,连闼洞房,下罗帷,来清风”(《新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洞房仅限于在宫廷闱苑中使用,所指大都是王宫贵族们富贵奢华的居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洞房仍旧高高在上,与普通人的婚姻无关。陆机《君子有所思行》中有“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一句,仍然是极写奢华的。北周时,庾信《三和咏舞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此处的洞房首次与花烛“携手”,但却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从唐代开始,洞房频频被用来指代男女欢爱的处所,借以描叙“闺情”。此时的洞房终于走出了宫廷贵族的高墙,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沈期《古歌》),“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为君裁舞衣,天寒翦刀冷”(无名氏《墙头花》),“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乔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证。但洞房还不是专门指新婚卧房的词汇。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
  从盛唐到中唐,洞房渐渐由它的本义生发开来,引申为新婚卧房。比如“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刘禹锡《苦雨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顾况《宜城放琴客歌》),还有朱庆馀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闺意》)。此后,洞房就慢慢变为新婚夫妇卧房的专称了,“洞房花烛夜”也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了。
  【知识链接】 “洞房”以前的新婚卧室叫什么呢?
  既然洞房一直到中唐时期才被用来指婚房,那么,在这以前古人怎么称呼结婚的房间呢?《世说新语》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年轻时候,曹操和袁绍要好,经常出去“侠游”,少不了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一次见人新婚,他俩便溜进人家院子。可能是看到了新娘的美貌(古人有成婚日看新妇的习俗,非亲非故皆可列坐目睹妇容),他俩止不住坏水乱冒。趁人不注意,便大喊“抓贼呀!”把“青庐”里的人都引了出来。他们摸进去,拿把刀劫持了人家新娘就走。
  
 这“青庐”是什么呢?就是为举行婚礼而临时搭建的帐篷,也叫“百子帐”。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解释说:“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新婚夫妇一般在青庐交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句子说:“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如此看来,汉末以来,古人一般将青庐作为婚房的名称,因此后世也用青庐来指代结婚。直到唐代以后,洞房才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婚房代名词,青庐之称于是渐渐被人遗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7: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呢?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视为人生中的头等乐事。金榜题名就是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中的进士,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那么,第三名为什么被称作“探花”呢?
  原来,“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做杏园探花宴。此时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新科进士们要选出两名最年轻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果这两位探花郎没有比他人先得到牡丹、芍药等名花,就要受罚。“探花郎”的称呼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并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或者三名。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都是“天子门生”。到了南宋,“探花”正式成为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知识链接】 为什么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则叫榜眼?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个,第一”之意)。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头虽然也是指状元,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7: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乾隆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像
  

 到了汉代,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了,称谓之间的等级观念也就更严格了。公主成了皇帝女儿的专用词;诸王之女改称翁主。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释《汉书·高帝纪》时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自主其婚也。”不仅如此,皇室内部的公主们也有了区别: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有时,皇帝最大的女儿也称长公主),姑姑称“大长公主”。公主之称,历代沿用;汉以后,翁主、王主的称号就废弃了。唐代进一步规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享受正一品待遇。“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视从一品。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这套制度以后变化不大。但在北宋时,曾出现两个例外:一是北宋初年,皇帝为表彰开国元勋赵普和高怀德,特封赵女为郡主,高女为县主;二是徽宗时期,一度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清代又有不同,凡皇后所生,称“固伦公主”,妃嫔所生,称“和硕公主”。“固伦”、“和硕”是满语,前者的意思是“国、至尊”,后者的意思是“一方”。
  【知识链接】 清朝皇帝的女儿不是又叫格格吗?
  格格是满语,意为“小姐”,是清朝对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皇帝女儿封公主,称固伦格格;亲王女儿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女儿封县主,贝勒女儿封郡君,都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女儿封乡君,称格格。
  对皇族格格等级的分别,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此前并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养女称“和硕公主”。
  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女儿封号的情况。乾隆皇帝生有十个女儿,其中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长大成人的五个女儿都加封为公主:皇三女,孝贤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皇四女,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封和硕和嘉公主;皇七女,孝仪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皇九女,孝仪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皇十女,悖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这里面有两个例外,首先是七公主的封号。由于孝仪皇后是在死后追封的,所以七公主并非嫡生,破例封她为固伦公主是出于拉拢七额驸家族、稳定西北局势的政治考虑。再就是十公主的封号。她本应加封和硕公主,但因为她生于乾隆六十五岁时,是乾隆最钟爱的女儿,所以乾隆皇帝破例封她为固伦公主,并精心挑选和坤的独子丰绅殷德作为她的额驸。此外,乾隆还收养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加封和硕和婉公主。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7: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有趣味问题》,中华书局出版
发表于 2008-2-12 17: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