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088|回复: 6

受韩城旅游局委托 越野车友ID小吉快跑邀请大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0 16: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老相机 于 2010-8-10 16:15 编辑

受韩城旅游局委托 网名叫小吉快跑的车友邀请大家小吉快跑邀请大家14号邀请你们来韩城玩。大概行程安排:司马迁祠,游老城文庙,党家村,梁代村古墓葬群。最后豁车.
行程安排;14号中午11:30--12:00韩城天元宾馆集结12点--13:00午饭13:30--18:00游司马迁祠和韩城历史博物馆。18:30招待晚宴。
15号7:30--8:00早餐,8:30集结出发梁代村古墓,党家村,游完后豁车,午饭14:00。活动结束。
旅游景区门票及住宿吃饭由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协调 A费100 其他费用由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及小吉快跑承担,活动结束每人一份韩城特产

免责声明:活动期间,请大家自行确保安全,如发生车辆损失或人员伤亡,责任自负,组织者有义务救援但不承担任何责任。


路线:西安绕城 --- 西禹高速--- 韩城 下高速,单程200公里。
韩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地方特产品种繁多,黄河滩天然场地豁车非常刺激。
有时间参加的同学请跟帖报名,以便于小吉快跑同学提前安排食宿及准备纪念品。
活动费用:100/人,包括在韩城的全部食宿





户县地区报名处:户县车饰界俱乐部

地址:户县环城北路党校斜对面

报名电话:15829661608
发表于 2010-8-10 2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10 22: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十月YY 于 2010-8-11 18:43 编辑

哇 又一个好有诱惑力的行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06: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故乡——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建成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司马迁祠和墓。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祠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一百公尺。在祠前凭高俯视:黄河绕其前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岗,南临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朵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院内有数十株参天古柏,再加上竞芳花木,充分显示司马迁的伟大人格与万代名香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

  司马迁的祖先,司马迁在自序中说:“昌(高祖)生无泽(曾祖),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祖),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今嵬东乡有高门村,高门村南距祠墓约四华里有司马迁先茔。

  大规模扩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扬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没有几天,就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

  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太史祠墓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太史祠极为重视,加强保护。1956年8月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马迁祠墓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拨款进行了重修。1982年国务院公布司马迁祠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于1973年6月成立了“司马庙文管所”。1978年以来先后将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形成古建筑群。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国家又投资230万元对祠台和北坡进行了加固维修。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06: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现在是陕西省省辖市,由渭南市代管,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人口40万。另有同名人物韩城。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06: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党家村古民居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9公里处,距中华母亲河——黄河仅3公里。村落南北有塬,村寨合一,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村南有泌水绕行,形成依塬傍水之势。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6月15日由韩城市人民政府正式递交“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同时党家村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党家村古建群,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大规模兴建于明清。四合院建筑紧凑,村寨相连,保护完整,至今保存古塔、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哨门、看家楼、贞节碑等18处公用设施。保存123处古民居四合院,保存古巷道20多条。党 党家村全景

家村历史悠久,选址恰当,村寨合一,组合巧妙,营造精良,内涵丰富,安全设施合理,公用建筑齐全,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已故的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工程院院士戴念慈感慨地说:“这里集中了很多民居建设的宝贵遗产,堪资借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称赞道:“世界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九州产业大学教授、工学部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赞扬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中国古村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乡土社会人群聚居、生息、生产的集结体。几千年物质、文化的不断积累,形成了中国本土丰富多彩的村落群体。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丰富宝藏,蕴涵着宗法时代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几乎所有方面的内容,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心血。


和面貌是与地理环境(即村落的位置、气候、地质地貌、河流水系、土壤、植被等)、文化景观(人群的社团关系、宗教信仰意识伦理道德观念等)、经济基础(贫富程度、工农商业状况等)、历史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祖先宗祠的传承等)、社会习俗(婚丧嫁娶的民风)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而成的。中国的许多古村落从地理分部、形态特点、内部结构到周围山水环境的相互关系,都各具特点。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实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地方精神的物质体现。



党家村古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典型之一。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而党家村的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地结合了关中地区及京城古民居建筑的优秀传统,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防盗、防御、通风、装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它那具有依塬傍水、村寨合一、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造型和构成机体,令当代建筑学家叹服。


党家村古民居的繁荣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了,它在鼎盛时期是富甲天下的名村。不论是村中的街巷、小型“广场”、牌坊、水系、桥梁、暗道、寨堡还是装饰、庭院小品、楹联匾额、碑刻条石等,无不渗透着党家村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地方人文、宗教、美学、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神韵。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价考察安徽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说:“宏村堪称中国古村落的典型。宏村拥有美丽的南湖景观,许多一流的古民居,宁静的古街巷,以及完美的自然背景,尤其是周围的景色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与之相类似的例子”。然而党家村的村寨合一、依塬傍水、背靠母亲河——黄河,再加上泌水像条玉带紧紧偎依在古民居的周围,也是全世界很难找到的例子。 按照联合国古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党家村适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提供了中国北方人类居住环境的选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融合了建筑与文化、建筑与伦理道德、建筑与信仰民俗的综合利用;三是完善了村寨合一的典型代表;四是体现了村落的发展与格局的完整性。
发表于 2013-7-6 11: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