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827|回复: 8

[历史人文] 紫阁寺考——李养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18: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日野 于 2009-11-23 19:07 编辑

古籍多载、报刊盛传唐朝高僧玄奘顶骨由户县紫阁寺播迁于金陵长干寺(今南京灵谷寺),且分供南京、北京、天津、成都、台湾,甚至远至日本、印度。为何当年会选中紫阁寺转供玄奘顶骨?紫阁寺的渊源沿革情况又如何?今试作考证:
一、得名紫阁,峰顶无寺
紫阁寺得名于紫阁山,且主要得名于紫阁峰。
紫阁峰为终南名山,位于户县东南二十余公里的草堂镇紫阁峪村,海拔2150米,峰体北、西两面为500多米断层绝壁,挺拔险峻,风景绝美,自古“紫阁青冥”为户县十二景之一。紫阁峰绝壁中部有传说为汉朝张良辟谷的张良洞,据说有石桌、石凳和石床,今路断,不可入。传说散见于明朝万历十年树立的《大明建修丫髻名山碑记》、崇祯《户县志》,子房山、子房庄今或沿用其名,或犹可指,或见载图籍。今宝林寺遗址发现汉代空心砖。
1.jpg
有关紫阁峰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为盛唐时高僧道宣在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在西明寺写的《续高僧传·终南山紫盖沙门释法藏》。这篇文章记载北周高僧法藏于周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到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弃寺静修于紫盖山,“乃独立禅房于高岩之下,衣以百衲,餐以术松,面青天而沃心,吸白云而填志。”文中道宣明确加注:山即终南山之一峰也。”可见当时紫盖山,即今日的紫阁峰,而不是南岳衡山的紫盖山。这篇传记通过法藏弘法过程记述,反映了佛教从北周到隋唐的盛衰发展,记录了紫阁山的初名、隋太平宫的功用演变和淮安王李神通在户县举义反隋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2.jpg
自古名胜文人捧。首次明确吟咏紫阁山的诗篇为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游宦长安时登临紫阁峰所写的《君子有所行思》及《望终南寄紫阁隐者》。前一首诗中有“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的佳句,为户县十二景之一“紫阁青冥”的得名渊源,也可能从此紫盖山改叫紫阁山。此后,仅唐朝一代便有杜甫、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白居易、邵谒等13位大家名流吟咏紫阁,再加此后的范仲淹、章惇、杨奂、王九思、王心敬等就更多了。因为这些诗篇广为流传,使紫阁美名远播。国内不说,连新罗的高僧慧昭等都远道慕名而来,进山禅定时达三年之久。
1258863002_wWilFv.jpg
紫阁峰据我们考察组实地踏勘观察:峰体北面呈白色楼阁状断层绝壁,虽不象典籍夸说的“万仞之崖”,少说也有500米多高,峰顶部有三道紫色石层,因此当初得名紫盖山。每年晚春到早秋的晴朗之日,阳光灿照,紫气升腾,峰面浑然如紫色楼阁。也许李白当初登临正当其时,脱口吟出“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此后游历者的诗中均改称紫阁峰,或曰紫阁。紫阁峰顶并无寺庙,连遗址都没有,王心敬诗中“紫阁山头寺”当另有所指。
0911231146306b490fde8283a9.jpg
唐诗咏紫阁诗中最先出现“古寺”二字的为贾岛《长孙霞李溟自紫阁白阁二峰见访》一诗,有“古寺期秋宿,平林散早春”的诗句,经2002年5月现场考察,紫阁峰下和白阁峰侧均有佛寺。
有关紫阁建筑的诗要数张蠙的《题紫阁院》,其诗中写道:“洞壑有灵药,房廊无老僧,古岩雕素像,乔木挂寒灯。”张蠙为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59年)进士,其所写紫阁院已见破败景象。古岩雕像遗迹在今祖师岩。唐昭宗乾宁三年前,草堂寺因为已是一派荒草废墟得以重修,紫阁院尚能留存,有此光景已属不易。

明确标明紫阁寺的史料为北宋诗人、博通经史的李騊写的《宿紫阁》一诗的作者自注。有两句诗为:“远绕禅刹疑无景,迥出群峰别有山。”其后作者自注分别为:“南山诸寺惟紫阁为冠,仙掌数尖特在群峰之外。”另外,宝林寺宝塔第五层西面塔龛有砖刻一块,载记“紫阁山主贵师伯,寺主太师崇净……元祐七年八月十五日起塔。”砖刻中“山主”可作“方丈”讲。紫阁山,有如五台山、峨眉山,山中有许多寺院。紫阁寺作为其中一座寺院寺名也就承前省略了。看来北宋时,确有紫阁寺之称。由此再加上《金陵旧志》、《建康志》有关僧可政从紫阁寺携玄奘顶骨归瘗长干寺的记载,以及在宝林寺遗址附近的宋人标明游历“紫阁”的3处摩崖题名,可见北宋时已将紫阁寺一名基本固定下来了。
二、紫阁寺初名白泉寺
紫阁寺今成遗址,碑石无存,现在只能从古代诗文追寻其来龙去脉。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九月,法藏从紫阁峰下山,准备说服北周宣帝振兴佛教,意崇三宝。他到长安,因不许进城,法藏辩解时曾说:“藏只一身在山,林谷为家居,鸟兽为徒侣,草木为粮粒。”联系前面所引,“乃独立禅房于高岩之下”来看,紫阁在北周时没有庙宇,只有法藏“独立禅房”,且极可能仅为石室。

200878233017738.jpg
关于紫阁寺(也称宝林寺)的创建年代,明朝嘉靖《陕西通志》记载:“宝林寺,在县南五十里紫阁峪,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宝塔高五丈余,内有涌钵泉。”明朝崇祯末年《户县志》也记载:“宝林寺,在紫阁峪。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内有涌钵泉。”
为何建寺?当与太平宫兴废和李神通报答法藏有关。据盛唐高僧道宣《续高僧传·唐终南山紫盖沙门释法藏》记载:“大业末岁,下敕九宫并为寺宇度僧,纲管相继维持。以藏名称洽闻,乃补充太平宫上座。绥缉少达,无替所临。及大唐建义,人百一心。淮安王创结兵旗于斯寺宇。因受王请,终身奉养。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恩报罔极。毕由造寺,伺隙未展,王便物故。本祈不果,藏亦终焉。以贞观二年终于户县观台,因殓武于阜南云际寺。”
法藏传中“淮安王”,指李神通。
fdccd733fe97206ead4b5fff.jpg
李神通(577—630)名寿,李虎长子郑孝王李亮的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旧唐书》的淮安王李神通传记载:“隋朝大业十三年,李渊在太原起义,李神通时在长安,逃入户县南山中,举兵响应,并会同平阳公主攻下户县城,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唐武德元年,封为淮安王,山东道安抚大使。”
唐朝武德元年七月,唐高祖李渊,在巡行中下诏,隋朝离宫别馆游憩之所并废之。那么,难道李渊就不出行,真的就不游憩。如果出行,休憩又该怎样解决?
清朝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对位于户县的太平宫这样记载:太平宫《通志》:“隋建,在户县东南三十里草堂寺。唐高祖避暑处。”《唐书·地理志》:“户县东南三十里有太平宫。”
太平宫今成遗址,不在草堂寺,而在太平峪口。道宣在法藏传中记载:隋朝大业末年,太平宫已被朝廷变为寺院度僧,法藏补充太平宫寺上座。初唐时,唐高祖又要在太平宫避暑,可见唐朝废除隋末行宫,而又把隋朝为佛寺的行宫又恢复了一部分,太平宫当在恢复之列。

这样以来,法藏该如何安置?法藏支持李神通反抗隋朝,起义成功,难道连他的安身之地都没有吗?这也可能便是“终身奉养”法藏的李神通不能不考虑的迫切问题,也便是李神通“毕由造寺”的根本原因。新寺没有修建之前,朝廷当时可能从太平宫建筑中划分出部分建筑仍为寺院,其寺当为云际寺,据陈景富先生考证,在太平峪内万华山顶。其寺高居山巅,因此叫云际寺。户县志书记载:万花山为唐高祖玩花处。山上一残存风月楼有对联曰:“北瞻帝阙三千里,南望圣唐百二区”。可见气派不凡。
唐朝初建,征战不息,李神通在武德元年便奉诏征山东,其后屡次参加战事。稍后,朝廷太子、王子又争斗不息。《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武德九年,六月丁已,太白经天。……建成夜如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还西宫。”(第191卷)《旧唐书》卷六十四也有相同记载。李神通与李世民在隋末曾合兵攻打长安,可见叔侄关系一直极为亲密。
李神通千方百计找理由建寺,李世民登极正是天赐良机,李神通极有可能将法藏兴唐有功和自己决心造寺报恩的意图向李世民奏知,可惜,时机不佳,玄武门事变中,以僧人法琳为首拥护太子建成,道人王远知为首拥护秦王世民。秦王李世民事变成功,对僧人自然没有好感。尽管李神通和李世民感情很密切,但修寺计划还是不会马上实施。李神通年仅54岁,便在贞观元年(630)十二月病逝于长安延福里府第。由法藏传中“伺隙未展”看,造寺还末开工,李神通就病逝了。法藏想有自己寺院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也于贞观二年圆寂了。
由此联系《陕西通志》和明朝崇祯《户县志》所谓唐太宗敕建的宝林寺,当是为了实现李神通和法藏的遗愿。紫阁寺初名“白泉寺”,从《佛祖统纪九·法师道宣》看,缘于“坐夏有功,庭生芝草,隐居之地涌白泉。”这是佛教的说法,从朝廷来说,修建此寺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报答李神通和法藏对兴唐的贡献。白者,告也,即告白。泉者,泉下,犹九泉也。也就是说对九泉之下李神通、法藏的告慰。
白泉寺的创建时间,当在贞观前期,由于紫阁寺已成遗址,典籍史料无存,试作探究:
南宗景定四明东湖高僧志磐《佛祖统纪》第二十九卷记载:“法师道宣,京兆钱氏……正观四年行般若三昧于清宫精舍,经九十日,龙化人形,礼勤听法。沙门染心,顾盼其女。龙怒,欲害之。念师教诫,顿息恶心。摄毒吐井,白师勿饮此水。及往视之,其井涌沸。又于云际寺行此三昧,前后二十会,常感天童为之给侍。”这里的清宫精舍,也许仍是白泉寺的别名之一。在《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中,清宫精舍指净业寺。可紫阁寺原址上收获的核桃,直到土改前仍归净业寺所有。由此推测,正观四年,即贞观四年,因宋僧避宋仁宗赵祯名讳而改。这年极可能正是白泉寺落成年代,道宣时为上座,做佛事,唐太宗李世民因李神通、法藏生前的奏请关系,也来听经,不想沙弥犯戒,使盛事变成祸事,佛事只好中断。值得注意的是,法事继续是在云际寺进行的,而云际寺又正是法藏灵塔所在。道宣作佛事中,“常感天童为之给侍”,这些只有靠近皇宫才有可能,而云际寺原来正是太平宫一部分。道宣有了寺院,又回归原来的云际寺,自然很不光彩,这才有了制定戒律,以至后来在净业寺封土筑坛创立南山律宗的创举。由于这件事,有损佛教声誉,为尊者讳的缘故,典籍含糊其词,使紫阁寺的初创历史变得扑朔迷离。
白泉寺可能因了这件事,名声不够好,又是皇家所修,因紫阁山叫紫阁寺也较合适,但已失去修寺本意。有人说是尉迟敬德监修,使以其子宝琳命名,似乎牵强,在当时尉迟敬德还没有那样的胆量和权威。本文下面另有见解,这里就不赘述了。
从2002年5月起,经户县玄奘遗骨调研组在宝林寺遗址附近多次考察:
紫峪河流经宝林寺遗址旁,从敬德塔下变成地下河,从祖师洞下又复出,在宝林寺遗址附近几百米常年不见水,唯有寺内原大殿旁的涌钵泉旱涝不溢不涸,殊为奇特,早在明朝崇祯《户县志》中便有记载。联系《大藏经》中有关道宣在仙掌谷纻麻精舍静修时,“所居乏水”,经人指点,“穿山尺余,其泉迸涌,时号名白泉寺。”当为道宣当年白泉寺遗迹。宝林寺遗址地势较为开阔平坦,没有庙宇建筑前,符合种植纻麻的条件。泉旁有山岩叫祖师岩,而道宣制定的四分律独步天下。经2002年7月24日实地踏勘考察,发现古代盘山路遗迹和栈道矩形栈孔4个,并在祖师岩洞中发现古代雕像柱窝一个,为齐口的不规则圆孔,直径约10cm,深约9cm,可见唐诗《紫阁院》“古岩雕素像”是真实的,村民反映岩洞原来有祖师像是准确的,这也是当年紫阁寺纪念道宣的明证。后因年久失修,雕像遭雷击滚落沟中毁坏,才又改在道旁祖师洞祭祀道宣。佛经记载,道宣和孙思邈有林下之交,今紫阁峰东北方有巨石,下为山泉,地名为药王泉,且有居住遗迹,应为孙思邈隐居处。另外,当地村民还提供一条重要线索:宝林寺遗址上的核桃一直到土改前,都是长安后庵山和尚过来收获,而地里庄稼则作为黄、魏两位居士看管核桃树的报酬。这后庵山正是净业寺所在地,足见宝林寺与律宗圣地净业寺一脉相承,也证明白泉寺确为紫阁寺前身。
三、紫阁寺沿革试考
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法藏始进紫阁山,独立禅房静修,紫阁山开始有了佛事活动。
唐朝武德七年,道宣进紫阁山仙掌谷修持定慧于纻麻精舍。
约贞观四年唐太宗敕建白泉寺。
后来,白泉寺改为宝林寺。明朝崇祯《户县志》“宝林寺”条下载有:“在紫阁峪,唐太宗敕建,尉迟公监修,内有涌钵泉。”
唐德宗时,高僧澄观在户县草堂寺奉旨为《新译华严经》作注解十卷。而澄观“年十一依今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岁遇恩得度,隶名宝林。”(《释氏稽古略》卷三)澄观及弟子圭峰禅师宗密都定慧双修,而宗密“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也有可能从那时起,因了修葺等原因改名宝林寺,以示“禅院”之意。
北宋时,据《金陵旧志》、《建康志》、《白下琐言》等方志古籍记载,同时,紫阁峪内摩崖题记证明,有紫阁寺之称,得名具体时间不详。也许是紫阁山宝林寺之简称,待考。
金朝大定三年,宝林寺可能更名兴国寺。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户县志·二卷》记载“兴国寺在治地西北隅,为紫阁山宝林寺下院。”按照常规,下院不另取别名。陈景富所著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草堂寺》一书《宝林寺与敬德塔》一节记述尤详:
“户县城西北隅有寺,为紫阁山宝林寺下院,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于寺中建佛牙舍利塔,叙述此事的碑石犹嵌于殿后壁间,其文泯灭,已不可辩。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奉敕特赐兴国寺名。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寺被驻军拆毁,刊石亦不复见。”
这里提到佛牙舍利,更见宝林寺与道宣的直接关系,《佛祖统纪》道宣传中记载:“永徽元年,复居纻麻……后在西明寺深夜行道,足跌前阶,圣者扶足。师问,‘何人?’答曰‘北天王子哪吒,奉命来卫!’师曰:太子威力自在,天竺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即以所宝佛牙授之。师夜捧行道,昼藏穴,唯弟子文纲知之。”
《释氏稽古略》卷四写道:“癸末,太平兴国八年……御赞佛牙,初太祖迎洛阳。唐高宗显庆年间,大沙门宣律师、天王太子所献佛牙舍利于东京相国寺灌顶院安葬,至是,帝亲以烈火锻试,晶明坚固,光彩五色照人。”
作为下院的兴国寺,能获得建塔安奉佛牙舍利的殊荣,可见昔日宝林寺规模之大,佛事之盛,也折射出宝林寺与白泉寺的承继关系,而佛牙舍利,连宋太宗也赞叹“不是南山(道宣为佛教南山律宗祖师,特指道宣)得恐难”,(见《南山舍利碑》),不是道宣得之的又能是谁呢?
无论叫白泉寺、宝林寺,还是叫紫阁寺都名闻遐迩,法藏、道宣、楚金、飞锡以及新罗无名头佗慧昭,都在这里静修,且功成名就。特别是道宣曾和玄奘长期合作翻译佛经,这里古寺藏山坳,且远离宫室,环境幽雅,符合玄奘遗愿作为战乱年代玄奘的埋骨处是理想之地,也是明智选择。《户县文物志》记载宝林寺即紫阁寺是正确的。可惜宝林寺绵历唐宋元明数朝,于清朝同治元年被起义的回民焚毁,仅存七级宝塔,俗名敬德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阁寺因转供玄奘遗骨名扬中外,但因从清朝同治年间占乱毁弃之后,再未修复,前几年紫阁峪村民努力修复,终因人事、财力等诸多原因搁浅。特别是玄奘遗骨与紫阁寺研讨会的结论在《光明日报》、《文汇报》、香港《文汇报》、《玄奘研究》等报刊广为传播,海峡两岸数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精心著文在成都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讲刊发,引起中外人士密切关注,相信玄奘遗骨之谜,大白天下之日为期不会太远。
发表于 2009-11-23 19: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4月30日,登景德塔,恰逢李养民老师携妻游紫阁峪。途中李老师讲摩崖石刻、景德塔。看此文、图,触景生情。
发表于 2009-11-23 19: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不容易。
发表于 2009-11-23 1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想去,还没有机会。有空肯定去看看。
发表于 2009-11-23 19: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
发表于 2009-11-23 20: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咱长见识了,谢谢了。
发表于 2009-11-23 2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
发表于 2009-11-30 11: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curse:
发表于 2009-11-30 17: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恭贺李老师的研究成果!:curse::curs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