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824|回复: 9

《斗蛐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1 11: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赵丰 于 2009-9-21 12:06 编辑

斗 蛐 蛐


                     赵 丰



    蛐蛐,又名促织。虫鸣叫于秋风初起,可提醒人织布添衣。此名之流传,有赖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对蛐蛐的印象是童年时从秦渡镇的废砖瓦砾中产生的。写完作业,伙伴们扎堆儿到胡同的墙角旮旯儿的草丛里、瓦砾堆里去翻弄。捉蛐蛐要声急有力、头宽足长、钳大且坚锐的那种,这样的蛐蛐才勇猛善斗。那时纯粹是童心,捉上两只放在瓶中,用一根草挑拨它们相斗。两虫相斗,钳牙相对,或虚晃一枪、或反牙相击……小小的斗盆成为两只小虫子的战场。蛐蛐的撕咬、对峙全凭主人手中那根草的指引。虫子毕竟是虫子,虚实相间的战术完全出自主人的引逗。
    聆听胜利者愉悦的叫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那样的年代,想不出还有比斗蛐蛐更有吸引,更刺激的游戏。因此,我总是盼望麦子的收割,玉米的出茎,秋风的袭击。一放学,回家提上一个瓶子飞似的寻找瓦砾堆。田野里也有蛐蛐,可是很少有体大善斗,叫声悠扬的。那种蛐蛐,大约喜欢瓦砾堆坚硬空旷的环境。伏下身子,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块块砖块和碎瓦,发现一只看中的,双掌合拢,拘于掌心,放进瓶中。那样的过程和喜悦,现在依然记忆犹新。以后,就是为它寻找一个对手。
    一只心爱的蛐蛐,如同一个恋人,需要想方设法的呵护。下雨了,我怕它冷,把盛装它的瓶子放在热炕的一角。为此,我受到了母亲的斥责。避开母亲的目光,我又把瓶子塞进炕洞。怕它渴,用一个瓶盖,盛上水放进瓶里。那时,我只知道它喜欢吃西瓜的籽仁。我们家很少吃西瓜,我就到街上的瓜摊边等待。人家啃着瓜瓤,我的目光随着瓜子的下落而漂移,现在想起,真有些下贱的感觉。可那时,为了我的蛐蛐,一点都不脸红。以后,看到一份资料,蛐蛐的食物很多。大豆、米粥粒、鸡蛋白、绿叶菜、胡梦卜、生苹果、生芝麻、血羊肝、牛骨粉、菱肉、蚂蚁、苍蝇、熟蟹肉、熟虾肉、熟鲫鱼肉……可惜的是,那时,我无法获得这些信息。
    童年里的一些事,有趣,也有笑。可是,它很真实,记载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有个叫张石娃的伙伴,脑袋的中央有一撮黄头发,被我们瞧不起,说他是外国的杂种。其实,那时我们根本没见过外国人的头发。他抱着一个瓶子,里边总是装着不起眼的蛐蛐。没有伙伴愿意跟他的蛐蛐斗,因为他的蛐蛐是扶不起的阿斗。一见到别人的蛐蛐,它就退缩,颤抖。有一天,他拿出一个铅笔刀,要换我的那只“关云长”的蛐蛐。那是一个塑料玩意,铅笔的一端伸进去,旋转,随着一层层薄皮的卷出,笔尖就又细又长。我从来没见那玩意。我们削铅笔,用的是小刀。我动心了。那时候,那塑料玩意对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你要保密”。张石娃和我约定。他用我的“关云长”和别的蛐蛐斗,总是取胜。伙伴们差异了,这家伙从哪儿弄来了这么一只蛐蛐?此后,他的形象就改变了,垂落的头颅高扬起来。头顶的那撮黄头发,在风中飘扬,伙伴们对他肃然起敬,不再叫他外国的杂种了。
    一只蛐蛐,竟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张石娃的天性里,跟蛐蛐一样,多了好斗的成分。不多久,学校就乱了,小小的年纪,也分成两派。张石娃是我们这一派的头头,他的嘴巴念起毛主席语录来,发出节奏感极强的声音,像蛐蛐胜利时的叫声。怪了,过去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时,他总是吱吱唔唔,宛若蚊子的呻吟。再后来,上了初中,他领着一伙学生,带着红袖章,举着语录本,开老师的批判会。在学校闹腾还不够,他们又夺了公社的大权。公社的大圆章,被张石娃装在了身上。冬天的晚上,他和几个学生围着一个火炉子在公社守夜。也许是太累了,他睡着了,倒在了炉子上,一条腿被烧焦了肉。因为没有及时去医院治疗,从此他落下残疾。走路的时候,一条腿跛着,如同在相斗时被咬掉一条腿的蛐蛐。
    我常想,张石娃的性格和命运难道是由于一只蛐蛐引起的?由此,我就多了些自责。如果,没有铅笔盒和“关云长”的交换,他会在那个时代趾高气扬么?我又联想到《促织》里的成名。由蛐蛐而喜,由蛐蛐而悲。人的命运,系在一只小小的昆虫的身上,真是人类的不幸。而小小的蛐蛐呢?把它称为促织,本质上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却为人类演绎出诸多的不幸。大约,它也感到委屈。
    那时,我只知道斗蛐蛐这事儿属于乡下孩子的游戏。长大了,才知道一千多年前,皇宫的高墙内,也在玩着蛐蛐。最初是唐玄宗身边的人消磨时间的取乐法子。从此就再没断了这斗虫之乐。宋朝那样一个积贫积弱、屡遭外患的朝代,居然是游戏的大发展时期。那个叫贾似道的丞相,把国家管理得一塌糊涂,却嗜好斗蛐蛐的旁门左道。他写的《促织经》,成了好此道者手中不可或缺的古谱宝典。到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斗蛐蛐有了点改变——高大威猛的蒙古汉子嫌蛐蛐个头太小,不堪取乐,索性找来蛐蛐中不堪相斗的油葫芦一搏,倒也其乐无穷。清代西太后,一边观赏斗蛐蛐,一边听京戏,高兴了,赏给艺人蛐蛐两盆。明朝的宣宗皇帝朱瞻基居然荒唐到专门下了道圣旨,让苏州知府协同朝廷派下去的钦差专门督办采买1000只品貌双全的蛐蛐。一时间,采买蛐蛐竟然成了下级地方官员的政绩。
    皇宫贵族以蛐蛐消遣取乐,而黎民百姓却横遭祸殃,蒲松龄笔下成名的故事真伪不得而知,但后人因为它酿出的悲剧却是无数。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风靡斗蛐蛐,其中有“洪小开父子玩虫吃毒药”、“黑熊”玩虫赔了夫人又毁了家的悲剧事件。看着这些报道,忍不住,我仰天长叹。
    人类漫长的童年,总是重复着相同的游戏。现在,科技如此进步着,我以为,儿童们不屑于那种从自然中得来的乐趣了。然而,我错了。十年前,我所居住的小县城里,不知何时,一些男孩子们逃离了游戏机,玩开了蛐蛐。竟然,影响我的女儿。一天,女儿手中捧着瓷缸儿,央求我捉两只蛐蛐来斗。看着不谙世事的女儿,我给她讲了《促织》的故事。女儿的眼泪流了一脸,一个劲儿地问我:“爸爸,是真的吗?”当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时,我以为她不会让我为她捉蛐蛐了,因为那小小的昆虫掩藏过无数辛酸的故事。然而,女儿用手抹去眼泪之后,还是要我去捉蛐蛐。这使我明白了,童心,毕竟是无法改变的。醒悟的同时,我更深层次地想到,人类往往不会因为别人的悲剧而醒悟,有许多事情他必须亲身实践,从而获取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在收获过的田野里,我跨过铁路去寻找蛐蛐——那会儿,我们家还住在铁路边的一栋居民楼里。弯下腰,翻着瓦砾堆,拨开草丛,一种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寻找蛐蛐,那种久远的记忆,让我由衷的激动。在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我恢复了一种天然的童心。
    深夜,女儿熟睡了。我坐在铁轨上,聆听着蛐蛐在旷野的啼叫。我想到一个比喻:一群歌唱家的聚会。我喜欢在漆黑的夜里想着一些与生活无关的问题。那夜的思绪一直离不开蛐蛐。人类宠爱蛐蛐,对蛐蛐来说又是不幸。不幸的原因在于失去了大地和自由。在泥土里、瓦砾间的某个角落啼叫,是它的自由,因此它的叫声真诚而坦荡。它们在大地的怀抱中各守一方,井水不犯河水,自然不会为敌。而人类一旦把它们聚在一起,挑拨它们相斗,它们就怒不可遏、忍无可忍了,而结果只能将怨恨发泄在“同胞”身上。因为,它对人类无可奈何呀!
    那个下午,我为女儿逮了两只蛐蛐。女儿用草须拨动它们相斗,听着失败一方的惨叫,女儿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着看着,我的心头涌起一阵莫名的滋味。
    蛐蛐是鸣虫,可是,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嗓子,而是它的翅膀。奇怪的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一直蒙在鼓里。现在,我才恍然大悟。
                                       (全文2922字)
发表于 2009-9-24 0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张石娃的不幸多少跟蛐蛐有关系
:dizzy:
发表于 2009-9-25 15: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D
发表于 2009-10-24 16: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1# 赵丰
:curse:
发表于 2010-2-24 17: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趣难忘
发表于 2010-2-26 05: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D
发表于 2010-3-27 10: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0-9-26 11: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0-9-26 2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童趣!
发表于 2010-9-27 0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先生,您对蛐蛐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儿时的知识,本文犯的错误太多。
1、促织“。。。可提醒人织布添衣。此名 ...
种蕉听雨 发表于 2010-6-3 22:03


看来这位仁兄是蟋蟀中的专家了。以后写些和科普占些关系的,还得经常上网查看论证,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错误。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