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3481|回复: 5

[自由人创作] 冯家姑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30 21: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舞汉 于 2019-7-30 21:54 编辑

(纪实文学)

冯家姑婆
每年清明节,墓地里被热气烘起的纸灰,打着旋儿,扶摇升腾,去追天空里那个在微寒的春风里抖动的风筝。她,一个在村里最受尊敬的女性——冯家姑(音:瓜)婆,便长眠于那座堆儿大,碑儿高的坟包里。
村里五十岁左右的汉子和出嫁离村的闺女,一出娘胎,便落在她那双灵巧手上,我们乡下人叫她“拾娃婆”——接生员。从辛勤劳作的壮汉到光着腚儿耍闹的碎娃,见了她,都亲切地叫声“姑婆”。
和村里其他的孩子一样,我们兄妹三个都是姑婆迎接到人世上的。我七岁开始上学,对一些事儿倍感稀奇,只要姑婆急急忙忙地走进谁家,谁家就添了个吱吱哇哇哭闹的碎娃。姑婆是我们村第三生产队的人,住在村子西北角,离我家仅隔了五六户人家。我记事起,姑婆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满头的银发,饱经沧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她的故事。姑婆家门口有棵大桑树,每到桑葚成熟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娃娃就偷着爬上树摘桑葚吃,姑婆怕我们从树上摔下来,就举个竹竿子把我们赶下树,然后又不让我们离开,她拿着竹竿子把树上的桑葚往下打,看着我们满地的抢桑葚吃,嘴边脸上弄的一片红一片的,姑婆高兴的脸庞上就像乐开了花。
一天,我便缠着姑婆打破砂锅——问到底。
“姑婆,我是从哪里来的?”
姑婆满脸堆着笑,手摸着我头说:“你是姑婆从炕脚地挖出来的!”
“哥哥呢?”
“是姑婆从沤粪坑里捞上来的!”
“妹妹呢?”
“是姑婆从你妈肚脐上抠出来的!”
那时的我年幼无知,便信以为真。到学校之前,就蹲在沤粪坑边,看里面有没有碎娃;放学后,用挖野菜的铲子,在炕脚地乱挖乱铲;晚上睡觉,还要撩开母亲的衣衫看肚脐眼,挨了母亲的一个巴掌后,就再也不敢了。
姑婆是北元村张家的姑娘,嫁到了我们村子的冯姓人家做了媳妇。姑婆的命很苦,丈夫死得又早,身边只有一个姑娘。后来,她先后抱养了人家两个男孩子。民国二十九年夏天,她那新婚不久的二儿子志娃在稻田里干活,被几个荷枪实弹的兵抓了壮丁。第二天清早,姑婆和她的大儿子赶到户县城里,大儿子想把他弟弟替换回来。可是晚了一步,二儿子志娃和另外一些壮丁当天晚上就被拉到了宝鸡。后来,志娃和家里不断有书信来往。家里曾经写封信叫志娃开小差回来,但信上又不能写明,怕队伍上当官的看见,让志娃吃亏受苦。就这样,姑婆和二儿媳妇跟着大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姑婆怕耽搁了二儿媳妇,更舍不得二儿媳妇离开,就求村里一个做过秀才的老先生帮忙想办法让二儿子回家。老先生捋着胡须,沉思了半响,说信的内容要写得狠一些,叫志娃一看就非回来不可。结果,老先生之乎者也的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概意思就是:你哥哥带着你嫂子回了河北(渭河北岸),你媳妇已回娘家准备另嫁,你母亲忧郁成病,不治身亡,现停尸在家,望你速归奔丧料理后事。不料,此事适得其反,志娃收到信后,便大哭了一场,借了些饷钱并回了一封信寄回村里,让乡亲们葬埋母亲,日后他必报大恩。姑婆顿时慌了神,埋怨起老先生来。老先生施用激将法想叫志娃回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也是叫苦不迭,急忙又写了一封信,说明你母亲未死,只是想念你而已。谁知,那时国内抗日战事吃紧,队伍调动频繁,那封信一去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老先生又连着发了几次信,都不见回音。姑婆自认命不好,便忌了口(即不再吃荤腥之类的食物),天天烧香拜佛,求神灵保佑志娃在外地平安无事。姑婆的家法大,家教严,年轻的儿媳妇也不敢提离家另嫁之事,只是两眼哭得象红桃似的。此后,婆媳俩人情同母女,相依为命过着凄凉的光景。
到了新社会,姑婆的日子便好过一些,但她还没有丢掉接生的营生儿。
乡下人一般说来比较讲迷信,有了心事,总愿找算卦、相面的先生卜知情由。姑婆原先并不相信,只是见别人算卦后,说得八九不离十,便也动了心。那是六十年代的一天,村里来了个相面的先生,姑婆便把相面先生请到家里,拉风箱、烧地火、打了几个荷包蛋,那相面先生吃过之后,便眯缝着两眼,仔细地端详着姑婆的面,又看了姑婆的两掌,然后说:“你的命很苦,青年丧夫,中年失子,不过命里注定你那儿子还活着。”姑婆急切地问她的儿子如今在啥地方,相面先生在屋前屋后转了一遭,又把罗盘摆弄了一番,说是在东南方向。姑婆还想问得更明白一些,相面先生摇了摇头,就揣着姑婆塞给的十几个鸡蛋走了。看来,天机不可泄露也!
从此,婆媳走也有了一线希望。只是儿子在东南方向的哪个具体地方,她问了一个在学校里教书的老师,老师告诉她,陕西省东南方向的省份有湖北、江西、福建和台湾省。姑婆心想,要是志娃还在大陆,解放这么多年了,他早就该回村看看了,说不定志娃是跑到台湾去了。当时,全国风声很紧,都在搞备战,防备蒋介石反攻大陆。冯家姑婆家里的香火就烧得更勤了。没过几年,到处又在高喊“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姑婆就不住地念叨着:“解放台湾好是好,可别真的打起来”。那阵子,人们脑子里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特紧,有个毛头小伙子听到这话,就赶紧报告给大队队部,要把姑婆抓来批斗。结果,那个毛头小伙子当即遭到村干部的训斥,回家又挨了父母的一顿臭骂,说当初该让姑婆把他塞进尿盆里溺死。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个动乱的年月,村里人象疯了一样,到处斗争这个批判那个,就是没人敢动冯家姑婆。
也许不该再写下去,怕有宣扬“宿命论”之嫌,但要隐瞒已经发生的事实,又于心不忍。
一九七二年扳包谷割谷子时节,村里出了个奇迹。那天,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人闯进村里,先是在村子西头转了半天,后又找到大队革委会办公室,他掏出介绍信,操着外乡口音,说是进行外调,调查冯志华(姑婆儿子的官名)历史情况。村里几个年岁大的人,对着陌生人看了半晌,又交头接耳地议论了一番。其中一个人急匆匆出了门,剩下的几个老年人上前就把陌生人围住拉话唠嗑。一个人在陌生人背后猛喊一声:“瞎瞪瞪志娃”(冯家姑婆的二儿子的眼睛有点斜,小时候村里人叫他‘瞎瞪瞪志娃’),陌生人蓦然一回头,村里人心里顿时明白了:离村三十二年的志娃回来了。陌生人见村里人认出自己,也就只好承认自己是当年被抓了壮丁的志娃。
“志娃回来咧!”——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传播了全村,男女老少象逛庙会似的涌到大队办公室门前。人们搀着满头银丝的姑婆走进了办公室,志娃一见,慌忙双膝跪地,悲切切地叫了声“妈”,姑婆急步上前,双手捧住陌生人的脸,端详片刻,叫声“志娃呀”,母子二人抱作一团,放声痛哭。亲骨肉劫后相逢,全村人无不为之落泪。
志娃在村上住了几日,人们都知道了他在湖北娶妻生子成了家。志娃被抓壮丁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俘虏,又参加了革命队伍。解放以后,他随部队驻扎在湖北通山县,部队裁编时,他就留在了通山县并与当地女子结了婚。可是没有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了,志娃的部队又恢复了编制,他又被召回到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到了通山县,被安排在县供销社工作。一九七二年全国大搞清理阶级队伍,志娃就偷着回到村里,想让村上、公社开证明来证明他的身份,结果等到他的却是母子相逢、夫妻团圆的悲喜交加的结局。当下,志娃的媳妇死活不肯认志娃,原因怕认错了人。因为在解放初,有解放军部队从村里经过时,有个人曾经到姑婆家认亲,姑婆寻子心切,没有仔细盘问就认下了这个人,志娃的媳妇还给这个人纳了一双布鞋,作为以后回家认亲的见证物,但是这个人是一去杳无音信。夫妻结婚不到半年就分离,留给他们的记忆本来就不多。志娃说了好多事情,媳妇就是回忆不起,唯独志娃说了他那时赌博耍钱输了,媳妇背着姑婆给志娃灌了几斗包谷去还赌债这件事,媳妇是记忆犹新,这样才确认了志娃就是和她离别三十二年的男人。志娃深感很对不住等了他三十二年的结发妻子,便在大队、公社开了证明,回到湖北去办离婚手续。湖北的妻子很通情达理,她同情丈夫的不幸遭遇,便同意与志娃离婚,好让志娃回陕西侍候老母、夫妻团圆。后来,志娃还把湖北的儿子带了回来,拜见了姑婆,姑婆非常高兴,留着孙子住了一个多月。
母子今生相见,夫妻破镜重圆,了却了冯家姑婆三十多年的一桩心事。姑婆的心劲懈了,一下子就衰老了许多,身体也渐渐不支了。一九七三年没过多久,姑婆便卧床不起,虽经医治,终因年事已高久治无效,在志娃的怀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姑婆下葬那天,全村笼罩着悲痛的气氛,所有经她接生的男人、女人们都赶来送葬。姑婆去世了下葬的宏大场面,仅次于后来毛老人家逝世时,村里人举行的吊唁活动。
姑婆带着一生了却的心愿走了。在众人的哭泣声中,她走的是那样的幸福,那样的安详。
每遇大年除夕、清明节,坟地里香火缭绕,烛光闪烁。姑婆坟前纸灰堆儿却是最大,香火,插的却是最稠的,蜡烛燃得却是最亮的……
啊,冯家姑婆,你是一首古老的歌,是村里人心中不熄的烛光。

后话:姑婆去世后,志娃在老家割耳庄为母亲守孝了三年,就带着老伴回到了湖北通山县生活。1998年,志娃因病离世,他的侄子曾赶到湖北奔丧,一起料理了志娃老人的后事。志娃的老伴没有过多久,也回到了户县老家生活,期间得到了侄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2004年,这个命运多舛的老人也离世而去。(此文发表在前几年的《画乡文化》杂志)。
照片为冯家姑婆那个苦命的儿媳妇



psb.webp.jpg
发表于 2019-7-30 23:2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岁月永恒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31 18: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一瞬,时代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4 11:15: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文字留住岁月中的沧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20: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沧桑,真情永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8 10: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楼主商榷:对本村媳妇的称谓应是嫂嫂、婶婶、瓜婆。对本村姑娘的称谓才是姐姐、姑姑、姑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