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陕西军工】 钱学森西安惠安公司之行十四天 文/靳应禄 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历史,铸就了昔时西安的无比辉煌。而现代西安,虽然少了都城的光环,却依然颇具魅力,其文化、科技、制造尤其是方兴未艾的航天,在国内是名列前茅的。说到西安的航天,不能不提到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博士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西安之行。 世人皆知,所有的飞行器都离不了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动力(燃料)是飞行器的必需条件。越是性能高超的飞行器,对燃料的性能要求也必然越高。新中国用于航天的复合燃料即固体推进剂就诞生在西安。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同志就此专程到取得此项成果的西安惠安化工厂视察。尽管中央首长、部、委、省领导以及专家、劳模们到惠安化工厂视察者不少,但惟有钱学森院长此次惠安厂之行停留的时间最长,达十四天之久,这自然有着非凡的意义,亦折射出该厂所研制成功的固体推进剂对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性。
为西安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安(庆安、红安、惠安)之一的西安惠安化工厂是“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设计之初,在同行业中为亚洲第一,后因苏方中止协议,虽规模缩小,实际占地面积一万一千多亩,却仍在国内同行业中为最大。该厂而今已发展成为大型一级骨干企业。
惠安厂在筹建之初的宗旨是生产单基发射药,这一点,在苏中签订的协议中写的很清楚,其工艺及生产流程也自然仅限于此。凭心而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言,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可谓是打下了新中国工业的基础,无疑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应当承认,苏联方面当时对中国的援助的确是诚挚的,所提供的技术是相当先进的,他们派来的专家们,以惠安厂为例,绝大多数是称职的、友好的和负责任的。但也无可否认,苏方绝对不会把尖端的东西亳无保留地给我们。在惠安厂,苏方专家们只要拿出合格的单基药,就算完成了任务。可是,我们中国人绝对不满足现状,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边走,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单基药技术,还想搞更高级的东西。当时派往苏联学习后来成为惠安厂总工程师、厂长、陕西兵工局局长的刘茂功同志就是这样想的。
刘茂功同志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就捉摸着研发复合药。在当时的厂长陈化争少将和总工程师朱瑛同志的支持下,“悄悄”成立了科研所。说悄悄,是因为中苏协议和建厂规划都没有提及复合药,名不正,言不顺,也自然没有专项经费。搞试验找几间工房并不难,但连个牌子都不敢挂;所抽调的人虽经过严格挑选,却不敢大张旗鼓。其原因就是迥避苏方专家,不想也不敢引起苏方专家的不高兴。否则,会引发争议,甚止会影响“大局”,那可不得了。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科研人员完全是“瞎子爬山”,艰难摸索。由于采纳了工程师邓德本同志改变配方中某一组份的建议,使以往试验中不稳定(即起火、爆炸)的问题得以解决,再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钱学森院长获悉此重大喜讯后,迅即奔赴西安惠安化工厂视察,对该厂此项成果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惠安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上说“你们厂此项成果,为我国固体火箭的发展、提前,争取了两到三年时间”。两到三年时间——在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这两三年要迈多少个台阶啊!
钱学森同志返回北京后,很快地,XXX部队一百多人的科研人员派来了,配合惠安厂的科研人员,没过多久,便为我国自行研发、当时被称为“独生子”的固体推进剂定了型。嗣后,国家按战略、战术分类,航天和常规兵器分工,惠安厂属常规兵器系统,遂将此项重大科研成果,连同一批科、技人员一起划拨到了航天系统。
(作者简介:靳应禄,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被聘为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系陕西省老法协法律工作者。微信13991180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