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385|回复: 1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 满怀壮志歌时代万首雄诗强中华---深切缅怀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老师逝世十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7 23: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代总统 于 2014-5-10 21:53 编辑

46d6092dx7b817c17fc52&690.jpg 46d6092dxd30ebd1f6b08&690.jpg 46d6092dxd30ebfc47348&690.jpg 46d6092dxd30ebfec785b&690.jpg 46d6092dxd30ec0baec05&690.jpg 46d6092dxd30ec0fd9ad4&690.jpg 46d6092dxd30ec01a7482&690.jpg 46d6092dxd30ec066f891&690.jpg 46d6092dxd30ec0928233&690.jpg 46d6092dxd30ed7ff6f8c&690.jpg 46d6092dxd30ed8a7a139&690.jpg 46d6092dxd30ed9a9fb66&690.jpg 46d6092dxd30ed9dd249b&690.jpg 46d6092dxd30ed86c169e&690.jpg 46d6092dxd30eda35f3a0&690.jpg 46d6092dxd30edb0b224a&690.jpg 46d6092dxd30edbdf3f5e&690.jpg


                        满怀壮志歌时代
                        万首雄诗强中华
        ------深切缅怀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老师逝世十周年
                                                  李景宁

       他总低着头,盯着脚下的土地,默默地凝思。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用金钱的多与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与小,就看怀念他的人多与少。2004年春至今,著名农民诗人 李强华老师不知不觉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每当我走近钟楼,眼前就常常浮现出他戴着帽子,穿着布鞋,腋窝夹着书籍,与我说完话,顺便给几张报纸后,匆匆忙忙远去的身影。诗星远去忽十春,文苑空空忧我心。一生磊落笑灿烂,半世光明诗等身。歌谣诗文畅大志,故事真情写清纯。一座丰碑诗乡耸,泥土芬祭忠魂。他曾默默地奉献,满怀深情望着大地,掬一杯甘甜的涝水,凝望终南山,吟着歌谣说:我爱你,生我养我美丽的家园。今天,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闪着金灿灿的光芒。
        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歌谣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   长,户县2至9届政协委员、户县作家协会首任主席,户县画乡诗社首任社长、户县关工委委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诗集《养猪好》、《李强华诗选》、《锄头底下开诗花》、《牧归》等。  
       他勤奋写作的优良精神值得永远学习。他是勤奋的秦川牛,来自耕耘的清晨,不停地摇动着尾巴,自己鞭打自己。他多次说:只有多写,才能会写,才能写出好作品。最近,在整理他的手稿时,我才发现他说的和做的是一致的。他几乎每一天都在读书,观察,写作,有时常常一天几篇,几首。一天的所见所闻,都会用笔真实的记录下来。他说:写作没有捷径,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的,他写了一万多首诗歌,发表了3000多首诗歌,还有上百篇文章,都凝结着他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心血。他说:数量很重要,质量是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上的。这句话,至今说给青年人,恐怕都觉得太教条,太机械,太呆板了吧。其实,当初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和成功,这与他刻苦勤奋努力是绝对分不开的。在繁重的生产劳动之余,他能够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坚持创作,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李老的一番番话,语重心长,对我十几年的诗词、楹联、小说、散文方面等创作影响很大。他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很质朴,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无疑是动力和法宝。他说:你没有背景,投稿很难,只有写出好的作品才能发表,同时,还要多投稿,多看人家报刊的稿子写什么,你就投什么稿,要注意季节、节日、社会形势,毛主席说,要打有准备之仗。他的勤奋写作精神常常激励着我。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许多诗歌经常在《农家信使》《陕西农民报》等发表,其时我的好多通讯稿和诗歌和他常常刊登在一张报纸上。他见到我常常称我:土记者。古语云:勤能补拙。几十年来,我的写作之路的确十分艰难,往往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摸索,探索,艰难跋涉,勇往直前。客观地说:他对我的成长,创作经历十分熟悉和清晰。正因为有了李老的鼓励和期望,才使得我在写作的道路上比别人都下的功夫都多。既是没有发表,也是一种历练。在屡次投稿失败的历练过程中,我常常能够静下心来,寻找差距,于是渐渐缩小了与目标的距离,才有了自己的游刃有余的一套写作方法。对社会的敏感和愤青思想,不会关照自己和八面玲珑明哲保身,只知道追求现实主义,不可避免影响了和形成了自己创作风格和文学审美价值观。现在陕西社科院工作的恩师孙立新先生,是一个治学十分严谨的人,他对李老十分尊敬和尊重,并且评价十分高,望我一如既往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自学能力和天赋超人。现在我慢慢悟出,这些成绩都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那个时代,比李老文化程度高,也十分热爱诗歌的人并不少,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因此,“勤奋”二字将永远是文学作者不可忽视的经验。
        他好施乐善的优良品质值得永远学习。生活创作总是那么坦然,心地胸怀总是那么慈善,待人做事总是那么宽容。一次到李老家里请教,他会端来梯子,上楼取下几本旧书,主要是诗歌和新闻方面的,拍拍尘土,笑着说:拿去看看,我老了,现在已经没大用处了。2000年左右,西郊村有乡党因登三轮车拉人、贩菜违反交通规则车辆被扣,他常常亲自骑着三轮车来找我,只见把三轮车放到院子树下,来到我办公室说:某某家里可怜,孩子念书,老人久病,经济困难,需要照顾。对于说情,常常从中通融,设法解决。一次送他出大门,我说:以后西郊乡党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就行了,不用亲自来。后来,常常有西郊的乡党和诗歌爱好者拿着他的纸条,来找我通融车辆违章的事情。我帮过忙的这些乡党们,多半家庭是十分困难的。李老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找过我,我从他对待乡党的事情上,看到了那种急人所急,解人所困,乐于助人的悲悯情怀。几次见到李老,他为我的工作与命运唉声叹气,同时嘱咐我要坚持,坚韧,坚强,并自强,自信。现在想起他的关怀话语,我眼睛常常酸酸的,有许多话就会堵在心头。他乐善好施的故事常常感动着我,他讲某作者来县城给娃买药钱少了,自己给了十元钱。某作者爱打麻将,媳妇意见大,他就批评叫赶紧改了,省得老人操心。村里某人沾染上坏毛病,自己说了几句还把人得罪了。他的诗歌字里行间,和生活中的他一样,对于他人的事情都十分关心,往往心直口快,替别人着想。他门前西边不远处有个幼儿园,一次他送我出门,对我说:幼儿园老师很辛苦,管小娃劳神很多,工资也不大。他常对我说:中午吃饭就过来,你姨做的擀面非常好吃。记得在他家里曾吃过擀面、烩饼、煎饼、搅团鱼鱼、菜疙瘩,至今想来觉得温馨、温暖、幸福。我们常常坐在院子的刺玫花架下,喝着茶,聊着诗歌和文学的话题之外,还涉猎国家一些大事。他曾说:国家穷了,就被人欺负,这与农村的一些事情是一样的,人要活得滋润、幸福,就要自我强大,自古就是这个道理。期间,我用照相机给他照过几次像,他最喜欢坐在门前那张笑着的照片,因为有他喜欢的小狗。一次,大概2002年国庆节后,我和李老师在院子正读着他新创作的一首诗,张垦老师来了,他忙起身说:坐,最近忙什么?张垦老师说:现在与老伴在县上专门给孙子做饭。他对我说:他们是老朋友了,还要了张垦的电话、地址,接着就说起那些陈年旧事。他广交文友,广结善缘,朴朴实实的为人处事风格和家风永远值得我们效仿。
      他朴素敦实的优良传统值得永远学习。从1999年冬直到2004年春,我近距离聆听了他的几多心声。走近李老,他待人热情,朴素敦厚,实实在在。在他的家里,他常对文友笑着说:我和景宁是忘年之交。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常感到无比幸福和温暖。他的伟大人格魅力就在于没有架子,没有私心,对待任何人都是坦诚的、直爽的。我曾经问李老:电视、报纸宣传说你“三快”,有这么回事吗?他爽朗一笑说:吃饭快、走路快、说话快不假,我还有几块,比如写作快,投稿快,发表快,还有在地里干活劳动快,办事快,这些习惯也好也不好,快了往往容易出错,出乱子,现在写诗歌,还得好好改改,才敢寄出去。他做事风格很朴素、很敦厚、很大度,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尊不敬,曾对我说:我年龄大了,精力不济,忘性越来越大,说话办事经常犯错,文学上的事情还是让年轻人干好,都是为社会做贡献,都会老的。一句“都会老的”令我惊讶,他居然包容了要是放在别人都不能包容的事情。一次,我让他口述诗歌创作历史,他十分高兴,为我讲述了许多许多。他还强调说:有些是是非非的问题,知道就行不要写出来,因为站在任何人的角度,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所以要团结向前看。后来,这篇记录他创作历程的5000多字的文章发表了,并收录在他三周年纪念文集中。从李老现存的照片资料中,我们依稀能看到他朴素、敦厚、仁慈、豁达、幸福的形象。因为他有着朴素的仁本思想和悲悯情怀,所以也铸就了他著名泥土、农民诗人的丰功伟绩。言为心声,诗抒情,亦言志。一个人的成功,无不与他出身与思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农民诗人这个桂冠于他是无愧的。农民诗圣这个称谓于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誉。他虽然已经作古十年,但是音容笑貌依然还存留在许多诗友们的心中。其朴素敦实的优良传统,常常感动并指引着我们前进。桃花年年皆相似,人面年年不相同。其实,他并没有走远,李老是永远的人民诗人。
        记得2002年某天,户县文化界在地税局六楼举办文学讲座,李老很准时,早早地到了,坐在领导席。一会儿,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等鱼贯而入,陈主席为大家作完报告,主持人请李老讲话,他站起来拿着话筒声音依然洪亮,富有激情地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作为作家要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我希望户县的作者向作家路遥学习,我盼望户县出第二个路遥。会结束了,好多人争抢着与陈忠实主席照相。李老站起来就走,见了我说:你赶紧去照相,机会难得。我笑了一下,和他走出会场。下了楼我说:李老师,陈主席在,你怎么说要大家向路遥学习。李老笑了说:我崇拜路遥,我就这样说,没事的。后来,在户县文化界几次会上,李老仍然号召大家向路遥学习。至今,我渐渐地才明白他对路遥崇拜的原因。首先是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感动了他。其次是他眷恋和关注农村题材,希望写出农民的喜怒哀乐。三是渴望户县文学事业再次崛起,诗歌文化事业再次振兴和腾飞。
        他的辉煌成就和优良典范值得永远学习。纵观古今诗人作家英雄榜,静思群星灿烂的文化长空,依然值得我们怀念的诗人、作家并不多。李老至今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来缅怀,事实说明了他的伟大和不平凡。他离开我们十年了,三周年时,陕西诗歌界和户县文化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之后,其毫无争议、理直气壮、光明磊落地走进了户县的名人馆。李强华老师是陕西农民诗歌的开拓者,第二代领军人物。自1956年起直至离开我们,半个世纪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大量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生命与壮美理想的诗文,现保存下来的就有10000多首。他为户县创建中国诗词之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户县诗画之乡文化事业的开拓、播火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为户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前赴后继,鞠躬尽瘁。他的丰功伟绩已彪炳史册。最近几年出版的《户县志》、《户县文史大观》、《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户县分卷》等书,记载了他的光辉业绩。党永庵、赵昌济等著名诗人写他的怀念文章在《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金户视野》等报刊相继发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诗歌新人。2009年3月5日,户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词之乡”,他的名字再次被人们谈起,并在诗词之乡专题片中被赞誉和闪耀,被更多的人记起和感念。历史不该忘记:1983年春,李强华、赵昌济、章立、古泉、石侃之五人发起,创立了户县画乡诗社。2002年春,焦万利、方永利、任照华、刘勇、李景宁五人发起,创立了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千年古邑户县大地两朵文艺奇葩相映成辉,闪耀着熠熠光芒。如今,李强华老师已经作古,户县已经成为“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我们依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为户县诗歌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鞠躬。
       在世风揪心的今天,偶尔收到李老的战友即中国著名校园诗人初红老师的一封来信,或者看到中国著名诗人党永庵先生的文章,顿然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浑身尽是力量。诗歌的殿堂依然神圣,诗人的梦依然风采奕奕。十三朝古都西安京畿之地户县的诗歌春天已经来到,愿更多的诗人们踩着李老的诗歌之路奋勇前进,乘胜前进,为诗乡户县的天空添一抹红,,,,,,。

赞曰:
       诗圣英名环宇照,人生不悔赋真言。
       千秋锦绣铺原野,万里峥嵘继往贤。
       一缕雄风滋沃土,满怀壮志浩丰田。
       牧归梦想家何顾,强我中华谱伟篇。

                           2014年5月7日早晨于静竹轩


46d6092dxd30eda0aab58&690.jpg
发表于 2014-5-9 16: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强华老师千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