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楼主: 人如梦

[自由人创作] [ 名联鉴赏 ] 每日一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6 1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我建议;每日一联,应该每日就1~10联,好以飨读者。太多了,没时间全部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17: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5-2-27 17:53 编辑

  3、技巧类

    应  对
孙行者;
胡适之。
        ——现代·陈寅恪、周祖谟
【作者】  周祖谟(1914—1995):当代语言学家。字燕孙。北京人。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8年起在辅仁大学国文系任教,建国后即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寅恪(1890-1969):现代学者,江西修水人。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长。
【内容简析】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请陈寅恪先生出国文题,他拟了一个对子题“孙行者”。系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诗句。陈寅恪云:“‘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词,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云:“盖胡孙(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次考卷中,凡对“胡适之”者满分,此联仅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以“胡适之”。对“祖冲之”者亦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据说当时对以“王献之”、“王引之”、“韩退之”者,也被认可。
【对仗简析】这副对联是人名相对。但抛开人名,每一个字的对仗也很工整。“孙”和“胡”是姓,又暗含“猢狲”都是猴子的意思;“适”有达到的意思,和“行”都是动词,“者”和“之”是虚词。
【声调简析】上联平平仄,下联平仄平。第一个字可不论,整体对得非常工整。

应  对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晋·陆云、荀隐
【注释】  云间:松江华亭(今上海)的古称。日下: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西晋以洛阳为首都,故代指洛阳。典出《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
【作者】  荀隐:字鸣鹤,河南洛阳人,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江苏松江华亭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兄陆机并称“二陆”。
【内容简析】  晋代文学家陆云、荀隐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向对方作自我介绍,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所以要求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两人的对话恰成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云海中游龙,阳光下鸣鹤,构成一幅优雅超逸的画面,云从龙,日照鹤,更有自高身价之意。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
【对仗简析】上联的“云间”与下联的“日下”都是地名,并且“云”和“日”都是天文类名词,“间”和“上”是方位词,最后三个字是人名相对,并且“龙”和“鹤”是动物类名词相对,对仗得异常工整。
【声调简析】“云间”对“日下”为平平对仄仄,两个人名也大致平仄相对,

   对辽使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宋·苏  轼
【注释】  三光:指日、月、星三种发光的天体。语出《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四诗:《诗经》的四体,即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常简称为“风雅颂”。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宋神宗年间,辽国派遣使者来中原。翰林学士苏东坡奉命招待。辽使者出一联:“三光日月星”,要苏东坡来对。辽使者认为,这是副绝对,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不应重复。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来对,下面跟着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谁知,苏东坡略一思索,就对出下联:“四诗风雅颂。”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
辽使说:“我还以为是绝对呢。不想让你轻易对上了。”苏东坡说:“什么绝对,我还可以补上三联呢。其一:一阵风雷雨;其二:两朝兄弟邦,其三:四德元亨利。”辽使问:“《周易》里‘乾’卦里的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啊,怎么漏了一字?”苏东坡答:“最后一字是先皇圣讳,臣不能随口念出。”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属于“圣讳”,故删去一德,亦成妙对。
【对仗简析】“四”和“三”都是数词,“诗”和“光”是名词,后面三个字是并列的三个名词,并且照应前面两个字,对仗工整。
【声调简析】上联平仄为仄平平仄仄,下联为平平仄仄平,都是五言律诗的标准句式,但它们之间却构不成对仗,因为此联为技巧联,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从宽。

应  对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明·李贤、程敏政
【作者】  程敏政(1445—1500):字克勤,明休宁篁墩(今歙县屯溪)人,自幼聪敏,有“神童”之号。10岁便蒙明英宗召见,被破格送入翰林院读书,又受到大学士李贤赏识,被招为女婿。明成化进士,历官太常卿兼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李贤(1408—1466):字原德,明邓州(今邓州市)人。明宣德进士。历官兵部右侍郎、、吏部尚书。是明代著名的贤相。
【内容简析】  相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程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对仗简析】这副对联的主题是“荷”、“藕”、“杏”、“梅”几个植物类名词,对仗很工整,其他几个字也可以形成对仗。
【声调简析】“得”是古入声,属仄声,所以在这个五言句式中,第二、第四、第五三个关键字的平仄做到了相对,声调和谐。

    五行俗偏旁对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佚名
【内容简析】  上联是一句唐诗,其偏旁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久无人对。梁章钜《巧对续录》载有一文士和武士的两个对句。文士对的是:“秋唫涧壑松。”武士对的是:“炮镇海城楼。”?二百多年来,不少人为这一出句想了很多的对句,但却以武士的这个对句最为流行,因为对句与出句中“五行偏旁”的顺序也都一致,全是“火、金、水、土、木”,于是似乎成了“烟锁池塘柳”公认的标准对句。
【对仗简析】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字是动词,第三、第四字是名词,并且修饰作为名词的最后一个字,对仗工整。
【声调简析】上下联分别符合“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两种五言律句标准格式,但它们之间却做不到相对,巧对如此已属难得。

贺潘、何两家通婚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
        ——佚名
【内容简析】  旧时,有潘家男与何家女成亲。定亲时,女方家长说:我们别无它求,只求女儿到夫家能吃饱饭就行。男方家长则说:我们也没什么说的,唯愿媳妇过门早日生儿育女,使我们尽享天伦之乐就行了。于是有人据此题赠了这副婚联。按上联,“水、田、米”三个字可拚而为一“潘”字;下联“人、口、丁”三个字则可拚而为一“何”字,上下联恰好暗嵌了潘、何两家之姓,且上联又各自满足了两家的要求,可谓构思奇巧,匠心独运。
【对仗简析】三个“有”字和三个“添”字都是动词,可以对仗,其余的几个字都是名词,也可以对仗。
【声调简析】这是七言的基本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字可以不论。

应  对
陈亚有心终是恶;
蔡襄无口便成衰。
        ——宋·蔡襄、陈亚
【注释】  据宋代阮阅的《诗话总龟》记载:陈亚少卿,维扬人,善诗什,滑稽尤甚。尝与蔡君谟会于金山僧舍,酒酣,君谟题诗屏间曰:“陈亚有心终是恶。”即索笔对曰:“蔡襄无口便成衰。”
【作者】  陈亚:字亚之,江苏扬州人,北宋咸平进士,曾做过杭州于潜县令,官至太常少卿。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书法家,诗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内容简析】  陈亚、蔡襄二人,在金山僧舍相会,喝酒喝到一定程度,二人开起玩笑来,蔡以上联谑陈,陈对下联嘲蔡。上联“亚”字加“心”字即为“恶”字,下联“襄”字去掉两个口字,即近似“衰”字。陈亚对句还暗含有讽刺蔡襄胡乱说话之意,更见巧妙。
【对仗简析】前两个字是人名,“有心”和“无口”是动词搭配形体类名词,“终”和“便”是副词,它们修饰了“是”和“成”两个动词,最后一个字是形容词相对,很工整。
【声调简析】这副对联也是七言对联的标准形势,所以只要注意双数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此联在这几个位置做得很好,声调很和谐。

谐音回文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佚名
【内容简析】  有民间传说此联为明朝唐伯虎与李调元所对:有一天,任翰林院编修的“巴蜀才子”李调元来到川东某地的一座庙里,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当时正逢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 “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 “书临汉墨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的回文联,难度就更大了。
【对仗简析】“画”和“书”都是名词,在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反复使用。上联的第二个字“上”是方位词,下联对应的“临”是动词,这里的对仗不够工整。其余的地方,“荷花”、“汉字”、“和尚”、“翰林”都是名词,可以对仗。
【声调简析】上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在节奏点平仄相对。

   贺牛某婚
绣阁团圞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清·纪昀
【注释】  据梁章钜《楹联三话》载:天津牛稔文太守为子娶妇,吾师纪文达公于太守为中表兄弟,送喜对一联云:“绣阁团圞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初不觉也。次日文达公来贺,乃谓太守曰:“我昨所制联乃用君家典故,何如?”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这副贺婚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副对联被后人推为最佳的嵌典姓氏贺婚联。
【对仗简析】前两个字是形容词与名次搭配的偏正结构,“团圞”和“静好”都是形容词,“同”和“对”是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最后两个字是动词搭配名词的动宾结构。
【声调简析】“阁”为古入声字,所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圞”读平声,“望”仄声,对应的位置上,“闺”是平声,“好”是仄声,“弹”是平声。最后一个字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

    巧  对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佚名
【内容简析】  冰冷酒,部首分别为一点、两点、三点。古代的冰字是一点的,不同于现在的冰字。丁香花 ,“百头”为“一”,就是丁;“香字”上面有“千”;繁体字“万”写作“万”,与“花”字的头相同。
【对仗简析】上联前三个字是名词,后面是三个数量词,下联也是一样,对仗工巧。
【声调简析】这是一幅九言对联,是三六节奏的,而最后六个字,是由三个两字句组成的,由于自对和复辞的原因,不需要考虑句子内部的平仄交替。所以这副对联平仄的关键,就在上联的“酒”和“点”,下联的“花”和“头”这几个位置。“酒”是仄声,对应的“花”是平声,“点”是仄声,对应的“头”是平声,所以这副对联的平仄中规中矩。

对明英宗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
        ——明·杨一清
【注释】  据清钱德苍《解人颐》记载: 杨一清八岁举奇童,上见之,命对曰: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杨应曰: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
【作者】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祖籍云南安宁。明代官吏,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后为首辅。
【内容简析】  杨一清八岁举奇童,英宗皇帝出了一比上联召他作对。杨一清即以下联。皇帝和群臣听了,莫不称奇。上下联巧析“冻”为“东二点”,“洒”为“西三点”,析“切”为“七刀”,“分”为“分刀”,堪称绝对。
【对仗简析】前一个分句基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只有第一个字例外:“冻”是形容词,“切”是动词,但它们是拆字的基础,不可变易。第二个分句,“东”、“西”和“上”、“下”是方位词,剩下的是数量词,对仗工整。
【声调简析】前一个分句是四言联,上联的平仄为仄仄仄平,下联为平平平仄,上联的平仄完全相对,声调和谐。后一个分句是六言联,这个六言实际是由两个三言句式组成的,所以只要第三字和第六字平仄相对就可以了。这两个位置上,上联都是“点”,是仄声,下联都是“刀”,是平声,符合声律要求。  

巧  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朝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佚名
【内容简析】  这是一副很著名的叠字巧联,上联用了六个“月”字,下联用了六个“年”字。上联第一个“月”指月亮,第二个“月”则是年月日的“月”,说的是月圆时分都是农历每月的一半。下联是说,“今宵”(除夕夜)是今年的最后一晚(年尾),而“明日”(正月初一)已是明年的第一天(年头),周而复始,年年如此。全联反复运用“月”与“年”字,读来令人玩味无穷。
【对仗简析】这副对联前两个分句使用了自对,“天上”与“人间”对仗,“今朝”与“明日”对仗,“月圆”、“月半”、“年尾”、“年头”也都可以形成自对。最后一个分句前三个字是叠字,前两个字是量词,第三个字是名词,其余的字也可以对仗。
【声调简析】前两个四言关键点平仄相对,最后一个七言是标准格式,双数字位置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相对,使得声调和谐。

    巧  对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佚名
【内容简析】  此联是一副著名的传统技巧联。上联合“寸土”为“寺”字,再合“寺、言”为“诗”字,下联合“双木”为“林”字,再合“林、示”为“禁”字。同时此联还运用了“顶真”的技巧,上分句尾与下分句头叠字。最后,“明月送僧归古寺”是唐人诗句,“斧斤以时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这两句的尾字还要和第一分句的尾字相重叠。
【对仗简析】第一个分句前两个字为偏正结构,后两个字为动宾结构,第二个分句前两字是名词搭配方位词的偏正结构,后两字是动宾结构,最后一个分句“明月”、“斧斤”、“古寺”、“山林”都是名词,可以对仗。
【声调简析】这一副对联由于对仗技巧的难度很高,所以只注意了句脚的平仄相对,如果把后九字连读的话,句脚形成了“仄平仄;平仄平”的格式,基本合度。

对旧句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现代·李吉玉
【作者】  李吉玉:四川什邡县人。
【内容简析】  四川省成都望江公园崇丽阁,有人出过一副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诗情画意,意境很高,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贴切的下联与之匹配。直到三十年代,有一位名叫李吉玉的布衣之士才为此对上匹配的下联。一次,他在什邡县城北外的珠市坝漫步散心,无意中,发现坝中有一口古井。井旁竖立一块清代嘉庆年间的古碑,上镌“古井印月”四个字。李吉玉灵机一动,为望江楼的那个上联对上了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上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十分贴切自然,因此被广为传颂。
【对仗简析】这副对联使用了复辞的修辞手法,上联反复使用了“江楼”、“江流”、“千古”三个词,下联则以“月井”、“月影”和“万年”对仗,巧妙并且工整。除去这几个字,动词和方位词地对仗也很工整。
【声调简析】上联的句脚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下联为仄仄仄平平,做到了平仄相对。

应  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清·张之洞、梁启超
【注释】  江夏:地名,即今天湖北武昌。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才:指天、地、人三才。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据传,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时,主张变法维新的青年梁启超去看望他。张之洞以老夫自居,以出句难为梁启超,上联拆开地名“江夏”,长江在众水中称第一,夏天在季节中排第二,于是提出了“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的问题;下联针锋相对拆开“儒人”二字,得出了:“何敢在先,何敢在后”的答复,联中梁启超似乎自卑为小子,而又不卑不亢,极为得体。张之洞闻言,不禁暗自叹服。
【对仗简析】上联的“四水”和“四时”形成自对,又和下联的“三教”、“三才”对仗,上联之后用了“江夏”来照应前面,下联则用了“儒人”进行对仗。除了这几个字,上联用反复使用了“第一”、“第二”,下联为了对仗,使用了“在先”、“在后”。
【声调简析】此联为五五五四四句式,句脚为“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可以看到,为了照顾此联重复字词的基本特色,在声调方面突破了收尾上仄下平的常规,也突破了上平下仄的特例,而是两个仄声相对,即便在技巧联中,也可谓特例中的特例。

武侯祠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立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佚名
【注释】  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的祠庙。
【内容简析】  此联是一副著名的数字联,其奇特之处在于,上联使用了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下联却以五方“东南西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之相对,全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构思巧妙,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对仗简析】这副对联地对仗很工整,上联使用了从一到十一共十个数字,下联在对应位置,用了“金木水火土”五个五行词和“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词进行对仗,非常严格。
【声调简析】此联为三三四四七七句式。“出”字古入声字,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只有“出”与“拒”未做到平仄相对。第五个分句只注意尾字的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分句则是标准的七言律句格式。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17: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巧  对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清·乾隆、纪昀
【注释】  天然居:据传是一家酒楼的名字。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相声大师张寿臣的传统段子《巧对儿》中讲过此联的创作经过:清朝皇帝乾隆率众大臣游北海时,曾说过一副对联的上联,上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并命众大臣对下联,因上联的难度大,唯有随侍大臣纪晓岚对出了下联,下联是“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对仗简析】这是一副回文联,前一个分句中,“客”和“人”是名词,“上”和“过”是动词,后三个字是地名相对。后一个分句中,“居然”是副词,“寺佛”是名词,“天上”是名词搭配方位词,“大过”是形容词搭配副词,只有“客”和“人”都是名词对名词,所以说,这副对联为了照顾回文的原因,使得部分地方的对仗不够工整。
【声调简析】这副对联的下联中有两个字和现在的发音不一样,一个是“过”,一个是“佛”。“过”现在读仄声,古代是平声仄声都可以的多音字,这副对联中当平声用。“佛”现在读平声,古代是入声字,读仄声。此联的前一个分句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对平平仄仄仄,平仄完全相对。后一个分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声调和谐。

    山海关孟姜女庙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佚名
【注释】  孟姜女庙:见■
【内容简析】  楹联文字不多,文字多次重叠使用,从而形成了多种读法,最常见的几种读法为:1.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2.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浮云涨,长长涨,长长涨消。3.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4.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消。5.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6.海水潮!潮!潮J潮!朝潮朝落;浮云涨!涨!涨!涨!长涨长消。
这副对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过海水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来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都会有升升灭灭,实际它是反衬世界上还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贞不变,孟姜女的精神永存。所以她才万古流芳。
【对仗简析】这是一副多音字组成的对联。“朝”的两个读音都是名词,“长”的两个读音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动词,对仗并不够工整。但是对仗之宽并不影响此联的趣味性。
【声调简析】前两个三言句式只要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相对就可以,最后四个字要第二字和最后一字平仄相对。第一分句句脚,“朝”读cháo,“长”读chǎng,第二个分句句脚和第一个分句句脚读法一样,第三个分句中,第二个字和前两个分句句脚读音一样,最后一个字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声调和谐。

巧  对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明·解缙
【注释】  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或池沼里。叶狭长,可编席、扇、蒲包等。草本:茎部为草质的植物。木本:茎部为木质的植物。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此联构字精巧,巧妙地运用重字、谐音等修辞技巧。上联讲叶,谐“蒲”、“桃”音为“葡萄”,草本应“蒲”,木本应“桃”,指出了它们所属的科目;下联讲花,谐“梅”、“桂”音为“玫瑰”,春香应“梅”、秋香应“桂”, 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更为巧妙的是“葡萄”草木本都属,“玫瑰”春秋日均开,奇中有妙,妙中藏奇。
【对仗简析】这副对联所有的字都是名词,并且植物类名次都对应相应的植物类名词,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因为上下联都反复使用了几个字,所以这副对联的节奏点就在重复使用的这几个字上,上联是“叶”和“本”,都是仄声,下联是“花”和“香”,都是平声,比较严谨。

    巧  对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八目尚賞,賞风賞月賞秋香。
        ——明·唐  寅
【作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内容简析】  此联出自唐伯虎点秋香的民间故事中,唐伯虎才思敏捷,对出了这副脍炙人口的析字联,终于娶到了意中人秋香。此联并字、顶针、重复兼而用之,上联把“十口心”合成“思”字,下联把“八目尚”合成繁体字的“赏”字,然后用所并之字顶针,再用此字连重下去,势如流水,自然通畅。上联切华太师身份,下联嵌入“秋香”,更切唐伯虎的心情。
【对仗简析】前一个分句的前两个字是数词修饰形体类名词,对仗工整,后两个字上联是名词搭配动词,下联是副词修饰动词,对仗稍宽。第二个分句上下联都是动词搭配名词的动宾结构,对仗工整。
【声调简析】前一个分句双数字位置的格律为仄平对仄仄,所以“口”和“目”未做到相对。后一个分句,双数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需要对仗,相应的位置,上联是仄平仄仄(国古代是仄声),下联是平仄平平,符合要求。

某生巧对老师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佚名
【内容简析】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对仗简析】第一个分句的三个字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第二个分句的三个字是动词、动词、形容词,对仗工整。这里的两个“关”和两个“对”分别有名词和动词的属性,也都一一对应。最后一个分句上下联前三个字都是动词搭配名词的动宾结构,后两个字上联是动词搭配名词,下联是副词搭配动词,这里是为了技巧,损失了一部分对仗的工整。
【声调简析】下看这副对联三个分句的句脚:上联是平仄平,下联是仄平仄,合乎要求。前两个分句是三字句,只有最后一个字的平仄重要。最后一个分句是五字句,第一个字是领字,平仄可不论,后面是个四言结构,除了句脚,平仄关键点在上联“客”和“生”的位置,一个仄声,一个平声,此联总体声调和谐,节奏流畅。

对某官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北人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
        ——清·纪  昀
【注释】  水部:原是工部四司之一,后世相沿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司空:本来是汉代官制,与司徒、司马合称“三公”,清代常称工部尚书为司空。中书科:清代官名。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清乾隆五十七年(1788),京城工部失火,皇帝命大司空金简召集瓦工木匠重新建造。当时,京都中流传一则上联:“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联中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个字统统用上,而且妥为安排,说明一件事。要对下联,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久久未有人对出。有位内阁中书舍人,与纪昀(纪晓岚)同乡,自己想对,又无佳句,想起了被称为楹联大师的老乡纪昀,意识登门求他对。纪昀春:“这亦不甚难对。”他略一凝思,微笑着说:“只是对出来有妨先生,您看怎么办?”中书舍人求对心切,忙说:“无妨,无妨,只要对得上就好。”纪昀随口对道:北人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联中窘“东、南、西、北、中”五方五字全部用来相对,也同样说明一件事,十分工巧。
【对仗简析】上联使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于是下联在相应的位置已东西南北中几个方位词进行对仗,很巧妙。有些局部的对仗如“大兴”对“什么”较宽。
【声调简析】前一个分句是四言,节奏点在双数字,上联在这两个地方是仄平,下联是平仄,正好相对。后一个分句是七言,属于三四结构,所以节奏点在第三字和第七字。第三字上下联都是平声,但因为是专有名词相对,不可变易。收尾做到了上仄下平。

对某县令
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明·杨  溥
【作者】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明湖北石首人,建文进士,历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有《水云录》、《文定集》等。
【内容简析】  明朝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小时家境贫困,地方县令要他在生病中的父亲出来服役。此时忧心如焚的杨溥,年仅九岁,为了救父,竟然独自一人到县衙去求见县令,让他父亲免役。父亲被县官捉去服劳役,杨溥上前哀请释放,县官傲慢地说:“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这句话就用了“圖”(“图”的繁体)的析字。言下之意,杨溥的父亲既是他的属下,他有权作任何处置。谁知杨溥听了,恭恭敬敬地答道:“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这句话也用了“傘”(“伞”的繁体)的析字。言下之意,还要望父母官多多照顾、周全。县官见杨溥小小年纪,不但把他的话对得工工整整,而且意思也得体,心里一高兴,就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对仗简析】前两个字都是数量词,最后一个字是名词,可以对仗。第二个分句中,“内口”、“外口”与“小人”、“大人”都是偏正结构,“管”和“遮”是动词,对仗得很工整。
【声调简析】前一个分句的四言结构,格律的关键位置是双数字,即上联的“口”、“圖”和下联的“人”、“伞”四字,都做到了平仄相对。后一个分句是七言句式,上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为仄平平仄仄平平,重要位置基本都做到了平仄相对,上联“外”字若易为平声字,则更为和谐。

    讽抽鸦片者
因火生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舍官为馆,入能知返便成人。
        ——佚名
【内容简析】  此联据传是晚清宣传戒烟的人贴在鸦片烟馆前的一副对联,上下联的第四字分别嵌有“烟馆”两字。联语将“烟”字拆为“因火”,“馆”字拆成“舍官”,在运用拆字技巧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汉字字形的变幻。“若”字中间的一撇短的话便成了“苦”字,“入”字的一捺回过头来便成了“人”字。尤为可贵的是,此联并非单纯地玩拆字游戏,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语意双关,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对仗简析】前一个分句中,“因”虽然是介词,但是结合语境,词性向动词靠近,所以可以与下联的“舍”对仗。下联的“为”也可以与上联的“生”对仗,其他两个字都是名词。第二个分句“若”不能对“入”,但是因为析字的原因,无可避免,再加上后面几个字的对仗都很工整,所以整体的对仗尚可。
【声调简析】前一分句“平仄平平”对“仄平平仄”,声调和谐。后一个分句是七言句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相对。

    嘲袁世凯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佚名
【内容简析】  1915年12月,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伪托人民“拥戴”,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自称“洪宪皇帝”。京城中有好抱不平者,曾出联求对,上联是“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征得的下联是:“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这是拆字联,语意双关。“園”字去“袁”,加进“或”字即成繁体的“國”字,其意是打倒袁世凯,还我“民国”。“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即成“途”字。意思是袁世凯复辟称帝,倒行逆施,使人担扰国家前途。
【对仗简析】“入”和“临”是动词,“中”和“上”是方位词,前一个分句对仗工整。第二个分句中,“还我国”和“问前途”都是动宾结构,可以对仗,但是前四个字的对仗不够工整。
【声调简析】上联“国”和“出”均为古入声字,属于仄声。前一分句声调严谨,后一分句为标准的七言律句。

应  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清·乾隆、纪昀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了江苏通州。乾隆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个上联,叫身边的大臣们来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个上联用“南、北、通、州”四个字重复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大伙儿使劲想各处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国的重要地名都过了筛子,可就是想不出个合适下联。最后还是纪晓岚有办法,他一眼看见了街头上挂着“当”字大招牌的当铺,马上想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下联对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个字:“东、西、当、铺”重复组成。
【对仗简析】上联“南”和“北”下联用“东”和“西”分别对仗,很工整。其余的地方,“通州”是地名,属于名词,“当铺”也属于名词,“通”和“当”都是动词,可以对仗。
【声调简析】此联为三三七句式,句脚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相对。

对  师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清·周渔璜
【作者】  周渔璜(1665—1714):贵州贵阳人。清初著名诗人。1694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授侍读学士,曾主试浙江,任顺天府学政。著有《桐野诗集》。
【内容简析】  周渔璜考中了进士后回家省亲,亲朋好友宴请他,把他的老师高老先生也请来一起吃酒。高老先生因坐在周的下位很不高兴,以对句为名发泄不满。于是张口说出一上联:“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周听出话外有音,遂鞠躬敬酒,并不慌不忙对出下句:“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高老先生听罢拍掌大笑,连忙称赞说:“对得好,不愧是我的高徒啊。”
这是一副谐音双关联。珠字谐音朱,指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上联意思是借鼻子和眼睛上下的位置不同,指出朱熹并不比孔子高,以此暗示周虽然坐在他的上座,并不一定高过他这当先生的;下联意思是借眉毛和胡子的生长先后不同,说明胡子虽然比眉毛生的晚,但却比眉毛长的长,暗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仗简析】前两个三言分句形成了自对,最后一个分句中,“珠子”与“孔子”、“后生”与“先生”都是名词,对仗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对,更觉工整。
【声调简析】首先看句脚的平仄,上联是三个仄声,下联是三个平声,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分句只注意了收尾的上仄下平。

考生对督学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明·李梦阳
【注释】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人,有“完璧归赵” 及“将相和”的故事。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有《子虚赋》、《上林赋》等。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弟弟。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初人,祖籍河南洛阳,唐太宗文德皇后之兄。

【作者】  李梦阳(1473—1530): 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诗人,弘治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著有《空同集》66卷。

【内容简析】  据传上联为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出句,对句是一个与他同姓同名的考生所对。李梦阳想出一个比较刁钻的联让他对,意在戏弄。谁知考生却是才雄思敏,脱口对出下联,对句是如此绝妙,既回敬了督学,文辞又非常得体,使李梦阳敬佩不已。联中嵌入四个人名,后边又将名字运用转类的手法。
【对仗简析】上下联罗列四位古人,单姓对单姓,复姓对复姓,“相如”和“无忌”都是副词修饰动词,对仗很工整。除了名字外,连后面的“名、实”和“彼、此”都自对得非常工整。
【声调简析】上联的句脚都是“如”字,下联都是“忌”字,“如”是平声,“忌”是仄声,满足了平仄相对的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7: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
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
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
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08: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5-6-13 08:23 编辑

                                                                                   成 联 技 法
  
  当世之习成联者,大多半路出家,偶然兴起,于前人或今世联家诸作之间含英咀华,得有所悟,则试手联坛,或曾名噪一时,或亦自取其乐,未尝纠缠于联技联法,而能各有所得,余谓此乃习联正道。譬如市井村夫,毫不理会汉语语法,然出口成章者俯拾皆是,反是穷一生精研语法文理者,竟多是口讷之人,此情景虽殊为可笑,然个中道理,不言自明。技法之谓,原本飘渺,自古未闻学诗法而能成为诗家者,昔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在此。故言技法,不过表面招式,非佐以内劲,终不免花拳绣腿,非但不能制敌,反为人所笑耳。诸位须紧记此着,倘有希冀得一招而独步天下者,不妨另涉它门。
  言归正传。成联技法,虽未见鸿篇巨著,然前人联著之中,亦有时时语有涉及,《对联话》中,常有“夹缝中用衬笔自工”、“出幅轻轻映带”等评语,即就作联技法而言;由台湾广文书局影印出版的《楹联丛编》,收录明、清代及民国的重要联书达25种之多,其中不乏《楹联作法》《简便作联法》《撰联指南》等专著,所述稍为详细,然苦于或言语生涩,或重于材料展示,不能尽意。关于“技法”的表述,亦大多各执一说,标准不一,《楹联作法》第十三章“楹联之法别”列有三十一种楹联作法,所述“前后照应法”、“疑问法”尚就结构内容而言,余者诸如“拆字法”、“嵌字法”“指示地位法”旁涉他枝,实与技法关联无多。以下所言技法,多就谋篇与语辞而言,不作他论。
  一,压顶之法。
  所谓压顶,即是开门见山,此法意在先发制人,让人欲罢不能,譬如好莱坞电影,许多以极宏大之场面、极炫目之特技开场,以希夺人眼球、让你挪移不得。作联时若能以精彩语开篇,亦能起到令人过目难忘之效果,兹举几例: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此为清朝陈兆庆题武昌黄鹤楼联,开头便以极矫健之笔势烘云托月般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形与楼的雄伟气势,直如泰山压顶,力道千钧。只此一句,便极容易让人将黄鹤楼与此七字联系起来。无须拐弯抹角而能掷地有声,此乃压顶之法。
  又有陶文毅题上海城隍庙豫园三穗堂联云: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清音。
  开篇“此即濠间”用肯定句式,这四字已言明三穗堂的风情所在——一如庄惠当年辩论的濠水之滨,亲近自然,远离凡俗,其后“非我非鱼皆乐境”不过是对此句的进一步阐释与生发。此联亦可谓运用了“压顶”之技法。
  这一技法易用而难工,缘何?若后面文字不能匹配,则极易头重脚轻,使整联不伦不类,故运用此技法时不可只经营于开篇而忽略整体结构,不然则弄巧成拙矣。
  二,递进之法。
  递进,指表意于原基础上更进一层,这种关联法可以使得气氛更加浓烈,更能突出表达效果,行文中往往会用到诸如“非但”、“况且”等关联词语。撰写成联时,若能适当运用,则可使欢娱之词益增乐趣,愁苦之词更添悲伤,试举曾国藩挽乳母联为例: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这一联先以千金报德之典故生发,当日只不过得漂母一顿饱饭,日后韩信竟以千金相报,感激之情可见一斑,而思及眼前,乳母待自己如同亲身骨肉,岂有不感激涕零之理?显然意思已更进一层,伤感之情亦溢于言表。
  胡君复题上海商务印书馆一联,也运用了递进之法,这里姑且录之,不做评述:
  昔晚唐建安余氏肇启书林,世界阅千余岁矣,其后三峰万卷,同时梅溪秀岩,文采风流,我思古人,聊从公等纂坊肆雅闻,缥缃掌故;
  自北宋布衣毕生始为活板,变迁可一二数耶,近稽兰雪桂坡,上溯石经漆简,棣通演进,以有今日,何况此间称水陆形胜,东南管枢。
  三、设问之法。
  成联撰写过程中,疑问句式运用极多,或开篇设问,以制造悬念,为后面行文造势;或者前面铺陈事实,至末尾发问,以表达愤慨、悲伤、怅惘等情绪……此一撰联技法虽易于操作,然还需所问有所来由,不可空无依傍,否则便教人一头雾水。
  以下略举几例,以说明疑问之于成联情感与气氛表达之效果。
  一,孟心史挽徐宝山之联云: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令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民国时期,进步人士遭暗杀之事不绝,徐宝山即其中之一罹难者。此联下比其前假设“中国之难果纾”,稍觉宽慰,而结末“试看今日何如?”一问,顿觉仁者已逝,而国事依旧艰难,所谓“纾国难”之日依旧遥不可期,不禁悲从中来,吴恭亨评曰“‘试看今日何如’句,我读之肠为寸寸裂”,其感染力可见一斑矣。
  又,冷泉亭曾有联云: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此联为人熟知,两比皆为问句,然均不可强解,正如昔日屈原之《天问》,多是天地间凡人无从回答之问。然正是得益于此,一股苍茫飘渺之气渗透其间,别是一种味道。
  又,庄纫秋纶仪寿潘兰史六十联云:
  吞若八九云梦耶?袖石归来,似海春愁增妙句;
  画得初三月影否?翦淞小隐,如花美眷驻修龄。
  开头设问,皆极有情趣,彰显出寿星不老情怀。
  如此种种,皆不一而足,读者自可感悟。
四、抑扬之法。
  抑扬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此法与兵法以退为进之理类同,譬若两人搏斗,有假意逃脱者,另一人穷追不舍,至于绝境,前人忽一记回马枪,刹那间反败为胜矣。喻以撰写成联,则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如何安排这一场搏斗,便是要中之要。
  有题戏台联云: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仍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前面言及人情世事,或耀武扬威或装模作样,皆十分不堪,至末句“惟吾踏实脚跟看”便觉天差地别,身价自增,此即欲扬先抑之法。
  鸦片战争之后,有人仿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撰了一联,劝戒人们不要吸鸦片。联云: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瓢,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雪藕香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千年金家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品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尽朝吹暮吸,哪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上联极力铺排,似夸赞吸大烟之妙处,下联笔锋顿转,言及吸鸦片之种种惨况,与之前亦有云泥之别,此联即运用欲抑先扬之技法。
  五、衬托之法。
  所谓衬托,即以甲物为陪衬,突出乙物之“较甲物更有过之”,在此,首要需明确所要突出者为何物,而后则可以拉虎皮做大旗,煞有其事地吹嘘一番。,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以潭水来衬托二人的交情,虽不免夸张,然于斯更见情重。此技法联中运用亦多,譬如言某地山水,则先以别处形胜开篇,言而总之,以上所列山山水水,终究不如眼前的妙,如此则更有令人更为神往之效果;或题写某人,则穷搜广罗,将所写之人与极富盛名之人来比较一番,以突出其性格特征,都是惯用之法。
  彭玉麟题金陵湖南会馆联云:
  栋梁萃杞梓楩楠,带来衡岳春云,荫留吴地;
  支派溯沅湘资澧,分得洞庭秋月,照澈秦淮。
  前人评曰:以甲事衬出乙事,而自抬高身价是也。
  王志初有挽组武女校某学生联云:
  
  道韫由来多才,偶尔小吟哦,弟虎兄龙推独步;
  颜渊不幸短命,倏焉大解脱,澧兰沅芷陨孤芳。
  是以谢道韫、颜渊二人来衬托该学生,切其才高命短之事实,为惯常所见的“拉人做衬”法。
  运用此法时亦需注意:不可失之太过,譬如写某无名小丘,虽以泰华衡嵩来陪衬未尝不可,然若是自恃天下无山,反来贬低五岳,则不免贻人笑柄。
  六、铺排之法。
  铺排法多用于长联,每感胸中情感跳跃,万象包容而不得不欲喷薄而出时,短联体制不能满足发泄欲,此时则不妨天马行空、天南海北地大肆拉扯一番,以求感情表露无遗。运用铺排之法多以气势胜,而铺排内容则多为与题相关的故实(题风景则多言及周遭山水,题人则多言及其人生平事迹等)。
  为减省篇幅,仅举窦垿岳阳楼一联为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七、白描之法。
  白描,即不加修饰,以简单明了之文字勾勒出所写之物的性态。前人文学作品中,纯用白描法而能臻于至境者,当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篇,唐温庭筠所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句,亦称典范。白描法之妙处在于留不尽想象于字面之外,不说破而能意趣超然。成联撰写亦有用此技法者,如清代傅山题晋祠云陶洞联云: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又有题济南大明湖联云: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皆是纯以眼前景色入联,看似客观不掺杂个人情感,然则情趣早已蕴于其中。一联尽得闲淡之真味,一联深有清丽雅致之韵味,皆能动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纯用白描法的联作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不然,如大明湖联,作者眼前所见,又何止荷花弱柳、山色湖波?行人飞禽、画艇栏杆、水榭烟霭……想必亦不难见,故此仍须仰赖择取意象之功,然则“荷花”何必“四面”,湖何必“半城”,“万顷荷花”、“一色湖”可乎?非不能也,只是意境已逊,故于此又能见炼字之功。
  八、典实之法。
  在成联撰写过程中,为了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更为深广的内涵,往往需要运用搬用典故拓展意义范围。典故运用有正反二法,正用则沿用原故实之意义,反用则是翻空出奇,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殊途同归,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正用典故,如滕王阁一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瞥,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始终扣紧王勃与《滕王阁序》。
  反用典故,如张叔平题赤壁联云: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
  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樵。
  此联翻用典故,看似唱反调,实际上所表达的意思与一般写赤壁联并无所差别。
  运用典故需要避免诘屈聱牙,故作高深,尤需切合主题。
  九、比拟之法。
  比喻与拟人之技法为一切文学作品所常用,因其最能彰显文学之“形象性”。比喻这一辞格借助相对具体、浅显、明白之形象来说明相对模糊与深奥的另一形象或概念,往往运用恰当时能收到较为显著之感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如淮阴县署联云:
  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是;
  淮阴兵多多益善,学亦宜然。
  撇开一般的枯燥教化之词,可谓别开生面矣。
  一般风景联中,多有运用譬喻之法者,如新疆天池一联云: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亦颇为生动可观。如是例句,不胜枚举。
  拟人之法乃是将所写之物人格化,如郑燮所作的一副短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绝有风致,读来顿觉春风满面。
  十、转折之法。
  此法运用时,往往先陈述事实,而后突然笔锋一转,说明之前所述,到底不能持久(或并不真实),令人顿生感慨。此法挽联中运用较多。如杨度挽黄兴联云:
  公谊不妨私,平生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
  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
  下联先以“一身能敌万”起篇,令人生情,而后“可惜”二字一转,霸才无命、死生无常,则一片唏嘘矣。
  又有题定王台联云:
  舂陵之气信佳哉,岂知东汉中兴,早已肇基在贫国;
  贾傅有灵相见否,可惜南湘不返,未能留待佐贤王。
  理法与上一联类同。固知此技法运用中,多有“可惜”、“却”、“而”等转折连词出现。
十一、揶揄之法。
  对联之体制极为灵活,可以为诗之庄重,可以为词之婉媚,亦可以为曲之谐趣。对联创作中,有一类嬉笑怒骂之文字风格,看似无理,然则或切入巧妙,或别有深意,均可一读。如题岳阳楼一联云: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游戏笔墨,然表意未尝不深刻。
  当代网络联手怀抱昆仑有“自画”一联云:
  先一时荒唐桀骜,后一时放荡狷狂,大混帐忒无行,好亏欠先人后辈;
  忧什么家国春秋,乐什么风花雪月,穷书生丑八怪,拎不清忧甚乐谁。
  乍觉粗俗,深玩之下,可想见其人桀骜放旷之形象,亦自高妙。
  十二、劝诫之法。
  成联撰制有以第一人称自描身份,而后苦口婆心作劝诫语之法,此时“我”自占道德高地,便是化身佛祖儒宗,亦未尝不可。
  有题教官署一联云:
  此署非州县公门,何妨私谒;
  所由是圣贤直路,不许横行。
  末四字斩钉截铁矣。
  曾文正题两江督署厅事联云:
  虽豪杰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上联亦好言劝慰,见其诚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07: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知识《常用虚字对》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 既定——笃信 谁将——铺就
似听——几度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意 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料得——莫是 谁将——知侬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5-7-16 10:13 编辑

           咏竹对联76幅


1、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2、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3、为天地生春,抚节长存终古绿。


4、与松梅作伴,洁身共证辟寒心。


5、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



7、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8、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


9、竹青怀素志;梅老秉芳心。


10、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11,亮节领风骚,品尊三友,名列四君,引高朋笑傲林泉,六逸七贤齐拱手;

     清流招毁誉,杜恨万竿,郑思一叶,任墨客激扬文字,千评百说只摇头。


~湖南平江~方予


1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集杜诗联挂杜甫草堂

13、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怒气写竹,喜气写兰。


~顾祝同卧室联

14、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

~清~郑板桥

15、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

~清书画家李有

16、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清~傅山


17、素性虚心,逼入火坑终起爆;平居俯首,横加风暴也回鞭。


~安徽~王司直


18、斑留因染湘妃泪;凤去犹闻弄玉箫。


~广东~李炽蕃

19、入土先有节;凌云仍虚心。

  
20、石头解性真吾友;竹子虚心是我师。

21、一径付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22、竹青怀素志;梅老秉芳心。

2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4、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海作伴,洁身共避寒心。

25、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扬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26、屈屈伸伸,雪压千层犹奋直;潇潇洒脱,风来四面又何妨。

27、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28、现代·冯志福


 台榭藏幽篾刃牵怀是处篁溪胜兰亭;广宁流金绥江吐玉他年歌舞动青云。

29、现代·徐园园   尽日相亲惟有竹;长年可乐莫如书。


30、现代·秦大我   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31、现代·梅道人    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

32、现代·方 振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竹衣。

33、现代·湖南左重庆  菊兰金秋傲霜轻冷;梅竹隆冬斗雪抗寒。


24、现代·河南李进学  千山夜静香林月;万壑凉生竹阁风。


35、现代·劳崇聘   万竹皆虚心;千碑翰墨香。  

36、现代·周志高   山静竹生韵;池清兰自香。


37、现代·张 晏    石从海上得,竹自胸中来。

38、现代·海外唐人  招得风来与众分,虚怀直节上青云


39、台榭藏幽篾刃牵怀是处篁溪胜兰亭;广宁流金汝江吐玉他年歌舞动青云。


~徐园园

40、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41、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


42、雪风台淡性;竹韵可清神。

43、风紧千松啸;雨疏万竹青。

44、心静识风影;天寒现竹魂。

45、影移竹未动;春深柳更青。

46、雪就千山画;竹成万岭诗。

47、竹之傲骨霜风刻;梅似德行雅士怜。

48、秋深不问花心事;雪重方知竹品行。

49、风携竹品调音色;雪嵌梅魂逊缕香。

50、雪拒污浊需净志;竹怀清峻高雅风。

51、冷风寒雨吹月老;翠竹山花恋我归。

52、庭前修竹三分雅;原上野花一样香。


53、梅着雪妆香独步;竹携风袖韵澄然。

54、谈入心田怀竹韵;寒侵肌骨塑梅魂。


55、尽日相亲惟有竹;长年可读莫如书。

56、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57、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

58、绿竹入幽'径;青萝拂篁衣。

59、菊兰金秋傲霜轻冷;梅竹隆冬斗雪抗寒。

60、千山夜静香林月;万壑凉生竹阁风。

61、万竹皆虚心;千碑翰墨香。

62、招来风竹与众分;虚怀直节上青云。

63、石从海上得;竹自胸中来。

64、山静竹生韵;池青兰自香。


65、与竹同心,劈开一清二白;弯弓摇影,胜似万马千军。~谭云东


66、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


67、心有三愿,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4: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4: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08: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句的技巧:
所谓对句,即与出句相反,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对句的一般概念是指按对联格律根据他人的出句而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句的原始概念,在这里我们不讲。我们只学习对句的一般概念
对句的一般概念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格律”。通过前三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按照对句的一般概念,我们来尝试总结对句的步骤
对句要因对而对。这是每一个初学者必经之路。建议每一个初学的朋友,一个句子在手里,首先学会断句(断句可以参考 余德泉老师的马蹄韵,和王力的意节说),而后再进行对词,接着再去校正平仄,炼字,最后在锤炼意境。下面我们就一个出句,系统的学习一下:
  出句:夜雨随春到
  第一,断句(“节奏对拍”要素,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夜雨\随春\到。
  第二,对词(“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要素,即为每段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夜雨”对“天风”,“随”对“伴”,“春”对“夏”,“到”对“来”。得到这么一个对句:
  天风伴夏来
对完词后,大致看一下,“天风”好像不知所指,我们炼一下字词,将其改为“山风”试一下:“山风伴夏来”,这句是不是比原来那句似乎好了一些?
再查查联律(“平仄相对”要素,即检查一下平仄):从平仄的角度上来看,“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
在看看炼意(“语意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从整联来看,一春一夏,隔了。那么我们试着将这两个景物拉近一些,将“夏”改成“晚”字,将“伴”改成“向”字,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夜雨随春到
  山风向晚来
对句的技巧:
所谓对句,即与出句相反,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对句的一般概念是指按对联格律根据他人的出句而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句的原始概念,在这里我们不讲。我们只学习对句的一般概念
对句的一般概念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格律”。通过前三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按照对句的一般概念,我们来尝试总结对句的步骤
对句要因对而对。这是每一个初学者必经之路。建议每一个初学的朋友,一个句子在手里,首先学会断句(断句可以参考 余德泉老师的马蹄韵,和王力的意节说),而后再进行对词,接着再去校正平仄,炼字,最后在锤炼意境。下面我们就一个出句,系统的学习一下:
  出句:夜雨随春到
  第一,断句(“节奏对拍”要素,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夜雨\随春\到。
  第二,对词(“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要素,即为每段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夜雨”对“天风”,“随”对“伴”,“春”对“夏”,“到”对“来”。得到这么一个对句:
  天风伴夏来
对完词后,大致看一下,“天风”好像不知所指,我们炼一下字词,将其改为“山风”试一下:“山风伴夏来”,这句是不是比原来那句似乎好了一些?
再查查联律(“平仄相对”要素,即检查一下平仄):从平仄的角度上来看,“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
在看看炼意(“语意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从整联来看,一春一夏,隔了。那么我们试着将这两个景物拉近一些,将“夏”改成“晚”字,将“伴”改成“向”字,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夜雨随春到
  山风向晚来
通过这个例句,我们就基本找出了对句的基本步骤。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步骤”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那对句如何做到语意相关呢?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发现,六要素中,“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这五个要素相对容易掌握,“语意相关”这一要素是最难把握的。那么,如何做到“语意相关”呢?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下功夫。
1、关联。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句练习后,为了提高对句的质量,我们应学会养成首先找“关联点”的习惯。
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呢?
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关联点”就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对句应在“关联点”下进行延展、深化、升华。
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一是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

  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我们就基本找出了对句的基本步骤。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步骤”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那对句如何做到语意相关呢?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发现,六要素中,“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这五个要素相对容易掌握,“语意相关”这一要素是最难把握的。那么,如何做到“语意相关”呢?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下功夫。
1、关联。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句练习后,为了提高对句的质量,我们应学会养成首先找“关联点”的习惯。
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呢?
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关联点”就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对句应在“关联点”下进行延展、深化、升华。
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一是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
  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9: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对仗佳句集录
竹阴清石磴,花色淡秋衣。
皓月人千里,清风酒一樽。
登临风扶身,谈笑云入口。
晚风敲径竹,微雨润窗花。
村古藤为瓦,溪幽树作桥。
胸襟澹秋水,气宇和春烟。
微凉双袖薄,小照一萤流。
飞流缘涨急,气肃为秋清。
客意衔山急,帆阴卧水凉。
雨积山多瀑,烟收树满村。
水回双碓落,滩急一蒿争。
一磬隔花出,片幡当殿阴。
东风报花信,春色来南枝。
向南寒气减,入夜酒杯情。
闷遣摊书坐,吟耽倚杖斜。
蝶老抱秋花,松疏漏凉月。
微吟留枕席,残梦入潇湘。
风定孤烟直,天遥独鸟沉。
因潮通估客,隔苇见渔灯。
乍见根疑石,旋惊雪作香。
三峰天外立,一骑雨中行。
草穷一生力,风碎五更心。
圆影月中堕,冻痕霜外深。
篷转三年雨,兰言一夕秋。
萤火生寒碧,檐花坠小红。
曲径松遮洞,岸深寺隐山。
溪外声徐疾,心中意断连。
得意水流壑,无心云出山。
新凉半床月,残醉一帘花。
避风先泊岸,过雨更观澜。
两山清涧合,一路白云香。
树暗汉阳渡,云低鄂渚城。
岸虫随橹急,渔火贴波明。
山暗残阳灭,江寒夜气生。
一气双江合,孤城百粤开。
鳌身移岛屿,蜃口出楼台。
竹喧归鸟后,村静饲蚕时。
马带桃花锦,裙拖绿草罗。
人随飞鸟渡,僧带断云来。
春气勒堤柳,水光团野烟。
长河欹枕过,片月贴帆飞。
珠光随月满,水气与云平。
春烟浮绿野,夜火满丹阳。
山光临坐暗,湖气入门凉。
凉秋半城树,残雨一湖山。
涧道百泉响,山光一路清。
残雨飞遥甸,晴雷走断云。
我持一筇逸,山笑六朝忙。
新月如钩上,明湖似镜涵。
众山一色碧,独鸟孤光寒。
夕阳冥水村,新月上林端。
寒月挟秋气,孤灯耿清影。
风多萤贴树,月出鹭巡堤。
鸟去栖何处?萤飞入远流。
平沙生朔气,残垒驻征魂。
竹屋夜灯青,山窗秋月白。
入耳宛寂若,会心应泠然。
衣绦静以古,骨相清且妍。
烟寒瓜步树,潮走海门雷。
六代销波底,三山落酒杯。
风吹花气香归砚,月过松心凉到书。
竹压千竿青失影,峰铺四面白无痕。
十里亭台通画舫,一年箫鼓到深秋。
水断虹桥迷古渡,云埋雉堞隐孤城。
门外市声三日雨,帘前风色一床书。
鸟语尚疑偷法曲,池波无复照明妆。
断雁贴云寒雨后,归鸦拥树晚晴初。
湖影淡拖山色去,春烟冷送夕阳来。
远寺钟随迟日度,隔江山挟晚青斜。
压槛有天连水阁,开门无路入尘嚣。
曲径云深僧笠重,闲门花落客鞋香。
星辰夜影窗间落,江海秋潮枕上生。
杨柳晚风深巷酒,桃花春水隔帘人。
小艇瓜皮乘月泛,清歌菱角隔帘听。
星满天坛河泻影,月离海峤树生烟。
水连铁瓮无边白,山到金陵不断情。
松留石下千年药,雨引池中二寸鱼。
山经烧后痕犹浅,雪到消时色已浓。
落日倒悬双塔影,晚风吹散万家烟。
尊中腊酒翻花熟,案上春联带草书。
杨柳堤边调细马,杏花村里听娇莺。
春风久负青山约,旧雨难寻白鹭盟。
月于低处作湖色,山渐暝时生水烟。
楼台近水千层曲,草木连山一带长。
陶令获田偿酒债,敬姜操绩伴书声。
安仁尚有栽花兴,孟博全无揽辔心。
水影到窗知月上,松风搅枕信秋深。
衣沾湿翠晴犹滴,榻拂凉云午不消。
云埋大壑封秦树,雷劈阴崖见禹碑。
闰年入夏花犹在,积雨逢晴草怒生。
渔火真疑星倒出,钟声欲共水争流。
剩菊尚支苔径赏,冻绳微触纸窗闻。
南北塔高双鹄立,东西桥锁九龙蟠。
炼石天留云气古,煎茶人去水云干。
阶下绿初浮远草,路旁青未上垂杨。
星沉残水鱼吞饵,月上空廊犬吠花。
名能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残夜海明知月上,隔江风远送钟来。
此去正过桃叶渡,归来不负菊花期。
金钏手摇春水影,玉楼帘卷卖花声。
空亭积水松阴乱,小阁张灯夜气清。
幽榻琴书偏爱夜,异乡风月不宜秋。
三秋月色临边早,万马风声出塞多。
晨捧金泥随辇草,暮翻玉耙落天鹅。
远能招客汀洲树,艳不求名野径花。
松柏才封埋剑地,河山已付浣纱人。
雪痕消尽苇根出,磬响断时禽语深。
百杵午窗频捣药,一灯子夜尚缝衣。
萧寺风多疑作雨,后湖烟淡总如秋。
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扶桑日射帆墙出,碣石云开岛屿明。
紫蝶缓随人影去,绿杨低护画船行。
月展璧轮宜唤姊,风吹池水最干卿。
羲皇以上怀陶令,山水之间乐醉翁。
花怯晓寒思就日,柳摇春梦欲依人。
呢喃燕语窥巢入,溶漾丝牵入户飞。
千里钗钚攀络索,一厅灯烛落珠玑。
窗横野色云千里,松带涛声水一楼。
孤月晴翻江影动,乱松寒送雨声来。
野花村酒堪娱性,山月溪风亦解怀。
闰随萱荚推重午,人共梅花老一年。
椒酒莫辞元日醉,炉香犹篆昨宵烟。
宝马倾城金作络,彩虹匝地锦成堆。
新妆照水窥明镜,薄醉当春斗绮霞。
雨余山色浮天远,月下潮声泊岸多。
绿绽枝头风乍暖,红看帘外雨初收。
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一夜梨云空有梦,二分明月已如烟。
玉漏愁听三月雨,金铃谁护五更风。
金扇暗遮人影至,玉扉轻借指声敲。
脂含垂熟樱桃颗,香解重襟豆蔻梢。
喜无鹦鹉偷传语,剩有流莺解惜春。
不敢当庭愁月掩,未曾却扇怕花羞。
水摇鬓影疑钗坠,身比花香惹蝶亲。
语凭尺素书难尽,意似层波去又生。
风静珠湖应有梦,云横岱岳总关情。
江山忽见开燕阙,风雨原难对孝陵。
大江东去月西走,独客南归风北来。
铁券已分唐土地,玺书曾奉宋春秋。
小阁飞花春欲去,幼时熟境梦常来。
茅掀屋角添虚白,土缺墙头见远青。
觅路乍迷三里雾,含情如怨五更风。
寄将眼泪惟清簟,付与针箱有旧钗。
两寺云分峰上下,一桥水并涧东西。
潭深白日雷霆起,秋老苍松鹳鹤栖。
帆樯影带巫阳雨,草书声含鄂渚愁。
山水清音自幽独,英雄末路即文章。
一迳晓风寻旧梦,半林寒月失孤村。
吟情欲镂冰为句,离恨应敲玉作魂。
胧胧斜照月疑路,瓣瓣擎来雪又空。
无梦不随流水去,有香只在此山中。
泪珠洗面将毫染,诗句焚灰和酒吞。
江有意流凉月去,云无心托暮山栖。
晴还疑雨昏昏过,天亦如人黯黯愁。
晓傍霞窗席绮朝,夜搴月幌候清宵。
树排盘磴野花满,水泻深沟新涨平。
云抹楼头宵共月,烟销井口晓分泉。
名园藏得三山胜,妙笔兼将五色持。
万竹扫天青欲雨,一峰受月白成霜。
深巷卖花新雨后,开门插柳嫩寒初。
人散秋千闲挂月,露零蝴蝶冷眠花。
楼台莺蝶春喧早,歌舞江山月坠迟。
沾裳似为衣添絮,扑帽应怜鬓有霜。
雪飘组练归榆海,花满弓刀入玉关。
荷声冷带跳珠雨,锋语摇飞泼墨山。
云气半遮山下塔,秋光早入水边村。
树声满壑秋初到,山影一池泉洗青。
把菊昔为三径客,盟鸥今作五湖翁。
云开晚雾终殊旦,菊吐秋芳已负春。
莺儿有语还乔木,燕子多情觅旧庐。
香闻春酒熟茅店,红惜秋花开野塘。
倾将一井胭脂水,和就六朝金粉香。
挂帆江上三秋雨,写恨银灯五色签。
水散不觉渔舟过,橹动先看月影摇。
焚书早种阿房火,收铁还留博浪椎。
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栏。
掠水燕迷千点雪,窥窗人隔一重纱。
歌到离亭声断续,人分淮浦影东西。
烧烟隔岸水犹静,初日到窗山自移。
村角鸟呼红杏雨,陌头人拜白杨烟。
千载比肩惟杜甫,一生低首只宣城。
寒声两岸虫,秋怀千顷荻。
竹蔑随潮落,蒲帆逐月飞。
日沉远树青,烟起遥山失。
风雪荆山道,春帆滞水涯。
铃声吟殿角,涧影落松枝。
蝉吟出高树,山色落孤蓬。
漏日松阴薄,摇风花影移。
烟瘴寒云起,滩声骤雨来。
花气随双屐,湖光纳一窗。
桥欹眠折苇,槛倒坐双凫。
地迥人稀到,风清暑罢侵。
竹帘香细细,桐阁绿愔愔。
磴小花枝密,廊深书舍藏。
月明如欲曙,风敛不知寒。
绰约虹桥束,参差画槛排。
腊尽还微雪,春来尚薄寒。
竹森环户翠,柏古落庭阴。
夜逗玲珑月,风穿琐碎秋。
香草美人远,春山古洞寒。
石色青书幌,花阴冷画阑。
池鱼一二寸,庭竹雨三竿。
落日红未尽,遥山青欲来。
一阁衔夕阳,半江红不定。
淡淡暮云低,漠漠松阴暝。
云开峰黛妍,水长波纹蹙。
榴火吐红蕤,林篁削青玉。
酒沽双屐雨,人坐一庭烟。
磨刀冰作石,暖客火为衣。
夜舫吹箫客,春灯卖酒楼。
宾鸿云作路,蟋蟀草为城。
潮痕沙岸落,露气渚兰闻。
鹤老心万里,鹏怒翼九州。
金天削秀华,碧海鸣神龟。
一鸟掠溪镜,四山明画帘。
鱼跳重湖黑,蒲喧急雨来。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竹光晨露滑,池静夜泉生。
钟声凉引月,江气夕沉山。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寒来千树薄,秋尽一身轻。
小桥流水村近,疏柳长堤路斜。
烟生茅屋云白,雨过菱塘水新。
竹屋正临流水,槿篱曲绕闲亭。
津鼓声沉寒雨急,渔灯影乱夜潮来。
寒星欲灭见渔火,小雨无声添落花。
蒙赠珠玑几行字,也开智慧一分花。
云生渐觉桐弦润,潮上徐看钓艇斜。
名胜迹随颓浪卷,孤危身托画栏凭。
且看沉水星星活,得似灵犀点点含。
香径草荒秋露白,山村雨过暮烟青。
岸柳带鸦明远照,塔铃和月语清宵。
深院蝶娇无语坐,小园花嫩卷帘看。
飞燕蹴归帘影里,游鱼吹起浪花中。
龙虎片云终王汉,诗书余火竟烧秦。
四海声名双管笔,六朝花柳一家春。
凭栏花重红疑滴,隔座山横翠欲天。
鼓角无声霜气肃,山河流影镜光寒。
月落尚余山桂白,露零先著海棠情。
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一囊新句千丝雪,万叠青山两屐云。
雪调静听孤唱远,云程遥望一痕青。
云净芜城山过雨,江空瓜步雁横秋。
绕阶草色笼烟淡,隔树蝉声咽露清。
枯荷带雨碧连水,荒藓盈庭绿染衣。
铃音几处烟中寺,灯影谁家水上楼。
暑退渐教葵扉华,风高已觉葛衫轻。
岸芦迸笋妨游屐,林蝶翻灰浣袷衣。
白鸥傍桨自双浴,黄蝶逆风还倒飞。
窗虚暗觉云生壁,夜静时闻雨滴阶。
岂为愁多清泪落,却缘烟重午炊迟。
荒院草删三径阔,破窗风入一灯危。
蛛知网湿添丝急,月待云开到槛迟。
得鱼鸟胜垂纶客,临水花如照镜人。
蜡屐重临秋色冷,青山如故客情非。
窗外叶飞人去后,天边月冷雁来初。
竹里琴声秋涧落,定中灯火石床分。
白雪裁诗陪道韫,青灯说史侍班姑。
断线几条犹委地,南楼一榻已生尘。
绿杨堤畔行游子,红粉楼中冷翠帷。
人影共分千竹翠,帘光高卷一出烟。
交纲月穿珠络索,小铃风动玉冬丁。
洞箫声重三千玉,《铜鼓》词传五十春。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六朝偶恋烟花迹,一代先收翰墨勋。
凉笛声兼风叶下,归鸦影带夕阳来。
舟行忽止冰初合,窗暗还明月未沉。
卖花市散香沿路,踏月人归影过桥。
远近枝横千树玉,往来人负一身花。
山排云朔从天下,水合桑伪入地无。
小艇自流初住雨,夹衣难受嫩晴风。
岁逢润月春来早,山背朝阳雪化迟。
秋生红豆辞南国,春到青铜赴朔方。
云影有心随望眼,泪痕和线绽征衣。
塞上草枯双泪白,瀛州云净一襟清。
冤埋鱼腹弹湘怨,哀谱鸿鸣写楚吟。
千秋吊古空搔首,二月怀人正落梅。
远滩沙涨疑分港,顺水帆飞似逆流。
危峰有路人烟少,破庙无门水鸟栖。
水高帆过当窗影,风起花传隔岸香。
芦花摇雪碍船过,云叶随风逐雁飞。
朝行野雾笼残月,暮宿寒云掩夕阳。
一雁披霜千树冷,片云移日半山阴。
石色青书幌,花阴冷画阑。
池鱼一二寸,庭竹雨三竿。
落日红未尽,遥山青欲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15: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格律谱
(○平,●仄,◎可平可仄)

【四言】
上联:○○●●
下联:●●○○
【五言】
上联:◎○○●●
下联:◎●●○○
【五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六言】
上联:◎●○○●●
下联:○○●●○○
【七言】
上联:●●○○○●●
下联:○○●●●○○
【七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四/七言】
上联:●●○○,○○●●○○●
下联:○○●●,●●○○●●○
【四/七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七/四言】
上联:●●○○●●○,○○●●
下联:○○●●○○●,●●○○
【七/四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五/六言】
上联:●●●○○,●●○○●●
下联:○○○●●,○○●●○○
【五/六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五/七言】
上联:●●●○○,●●○○○●●
下联:○○○●●,○○●●●○○
【五/七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七/五言】
上联:●●○○●●○,●●○○●
下联:○○●●○○●,○○●●○
【七/五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六/七言】
上联:○○●●○○,●●○○○●●
下联:●●○○●●,○○●●●○○
【六/七言又一体】
上联:○○●●○○,○○●●○○●
下联:●●○○●●,●●○○●●○
【五/五/六言】
上联:●●●○○,◎●●○○,●●○○●●
下联:○○○●●,◎○○●●,○○●●○○
【五/四/七言】
上联:◎●●○○,●●○○,◎●○○○●●
下联:○○○●●,○○●●,○○●●●○○
【六/六/七言】
上联:○○●●○○,○○●●○○,●●○○○●●
下联:●●○○●●,●●○○●●,○○●●●○○
【五/六/七言】
上联:●●●○○,○○●●○○,●●○○○●●
下联:○○○●●,●●○○●●,○○●●●○○
【七/四/七言】
上联:○○●●●○○,●●○○,●●○○○●●
下联:○○●●●○○,○○●●,○○●●●○○
【三/三/四/七言】
上联:●●●,●●○,●●○○,●●○○○●●
下联:●○○,○●●, ○○○●,○○●●●○○
【四/四/六/七言】
上联:○○●●,●●○○, ○○●●○○,●●○○○●●
下联:●●○○,○○●●, ●●○○●●,○○●●●○○
【五/四/五/七言】
上联:○○○●●,●●○○,●●●○○,○○●●○○●
下联:●●●○○,○○●●,○○○●●,●●○○●●○
【四/七/五/四言】
上联:○○●●,○○●●●○○,●●●○○,○○●●
下联:●●○○,●●○○○●●,○○○●●,●●○○
【五/四/六/六/七言】
上联:◎○○●●,○○●●,◎○●●○○。○○●●○○,◎●○○○●●
下联:◎○●○○,●●○○,◎●○○●●。●●○○●●,○○●●●○○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08: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仗妙用二十六法

对仗是律诗必有的语言形式。对仗句能使诗显得凝练、整饬、匀称、典雅。因此好的对句往往成为律诗中最吸引眼球的精彩部分,大大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但如果只一味追求“规规然于媲青比白”,则容易流于板滞、堆砌。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对仗句的技巧灵活多变,不仅表现在对仗的语义内容方面,也同时表现于对仗的语言形式方面。既可以在对仗的两句之间变化,也可以在对仗的两联之间变化。下面均以我自己律诗中的一些对仗句子分别加以叙述。

1.时空交错
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如:
①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②九丈岚烟出腕底,十年雨露入心隈。
③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
④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以上的“一川撩梦雨”、“九丈岚烟出腕底”句从空间写,而“六载动情人”“十年雨露入心隈”从时间写。 “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联从时间写,而“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从空间写。两个维度相互映衬,以拓展诗句的语义表达空间。

2.动静相宜
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
①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②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③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
   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命荡风云里”、“风动神珠戏醉仙”,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心平日月间”“蛇伏古洞陪幽鬼”。或一联描写动态,如“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
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其中常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如:
①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③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④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石溪水溅千声脆”、“雨夜和声复断肠”,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云岭松遮一色鲜”“ 晴朝放眼堪寄兴”。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为听觉形象,而“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如:
⑤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
就是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
诗人有意把色、声、嗅、味、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交错成对,可以构成立体式的感觉空间,丰富诗句的审美内涵。

4.宏微并衬
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如:
①山高空瞭望,灯暗自吟哦。
②露水有缘成苦酒,霓虹无故化长绳。
③应知海阔鱼龙险,勿忘家贫父母亲。
④华屋玉碎人空叹,荒野曲寒谁与听。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笔下可以令人有镜头变化之感,调动思维。

5.多少分明
同一联的两句,通过数目的对比,使语句更具表现力。下面举几例多与少的变化诗句,如:
①春种千颗籽,秋收几个钱。
②孤月依山老,繁花照水新。
③千载专权成壁垒,一丝奢望是机关。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以上句中“千颗籽”与“几个钱”、“繁花”与“孤月”,“千载”与“一丝”、“万里”与“几家”都是以意象数目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感。
⑤千钧一剑功勋在,百任双肩业绩存。
这联里一句之间还是数目之变的就句对,一句里“千钧”对“一剑”,“百任”对“双肩”,竞相变化,增加诗的内涵和力量。


6.节奏起伏
对仗句要求上下句句法结构大致相同,但如果一味追求形式工整必定会影响对仗内容的气韵。前人云:“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诗人往往在字面对称整饬的前提下追求诗句内在气韵的流动。在两句或两联之间句子节奏发生变化,也能产生新奇的效果。如:
①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字面整齐,深层句子结构发生改变,两句的句子节奏有了明显不同。
②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这一联从字面上大致相对,但两句深层的语气节奏却不大相同。上下句表层语言形式犹如双峰并峙,而其深层的语义关系则不同,一为逐日的消瘦,一为任霜的欺残,形似而神异,属“寓变化于整齐”的写作手法。
③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两联的句子节奏是不一样的,变化较大。
④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两联句式节奏变化也甚大,这样还能增强诗的耐品味性。

7.信疑合用
对仗的上下句语气不同,一句表肯定语气,另一句则表疑问语气。如:
①将士魂何在,劳工汗未干。
②天机犹不测,人运欲何更。
③伐木三车堪作炭,抛情十载怎持觞。
④鸿爪紫泥能共语,昏灯白发怎争功。
以上各例一句用陈述或肯定表示“信”,另一句用疑问表“疑”,或反诘、或询问。语气灵活多变,就能化板滞为跳脱。

8.情景分合
两联中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对仗联的上下句要尽力避免“合掌”之弊,同样的道理,律诗对仗的颔、颈两联之间也应该避免内容的合掌之嫌,应尽可能有所变化。如:
①关帝庙前香火旺,张臣碑畔血花荣。
   风吟欲壮双狮吼,水啸相谐百鹤鸣。
前联写庙前、碑畔之景,后联抒风吟、水啸之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三巡美酒金樽起,一缕香风玉饼来。
   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
前联写当时的情景“金樽起”、“玉饼来”,后联则直抒胸臆“桌上酸甜堪品味”、“ 人生红绿费疑猜”。
③陋舍泉为酿,荒畴鸟共言。
   情真陪五柳,梦断付一笺。
这里前联写景,后联写情。
④未领三分险,唯折九道弯。
   谈诗争耳赤,论史惹心酸。
这里也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但实际上这里的前联也暗中表述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只不过读者不易理解罢了。
景乃情之媒,情乃景之胚,合而为诗。诗的这一审美特征在律诗两联的变化中用的多,显得尤其重要。

9.婉曲达意
两句或两联中一直接描写叙述,另则借助用典委婉达意。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五柳”句用典,“诸峰”句 直接描写
②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抱柱相执手,钓鳌皆耸神。
前联直接描写,后联“抱柱”、“钓鳌” 两处为用典。
③两部千金典,一身绝世功。
   德馨堪坐虎,胆壮可医龙。
也是前联直接描写,后联“坐虎”、“医龙”是两个典故。
以上一写实况;另则以典喻今,委婉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能使诗意含蓄而又典雅,耐人寻味。

10.赋比相连
两联中一联用赋的手法,即铺陈描叙;另一联则用比的手法,即援喻设譬。如:
①比月情非淡,如霞意更浓。
   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②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
   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均是一联用比的手法,如:“比月”、“ 如霞”、“ 如烟”、“似月”;而另一联则用赋的手法,如“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赋以直述情事,比以引发联想。两种手法交替运用,使诗句显得灵动活泼,变化有致。


11.语气变更
一句或一联用陈述肯定的语气,另一句或一联则用感叹或疑问的语气。如:
①皆怜西子貌,谁羡孔夫行?
②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
③不与花争俏,何须雪可怜。
④降旗天亦恸,垂首地犹伤。
   云邈无归路,山高怎望乡?
以上陈述语气与感叹语气相对或是肯定语气与疑问语气相对。上下句唱叹起伏,抑扬有致,有效地增强了诗句的情味与韵致。

12.句法变式
张中行先生在《诗词读写丛话》中提出:“律诗中间两联结构不可用同一个模式,否则算合掌。”他这里所说的结构即指诗的句法结构。律诗中间对仗的两联如果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就容易显得呆板。如:
①唾怨云乌天落泪,噙仇雪暗地披纱。
    长江大浪托白骨,短日微光掩赤霞。
这里上联用正对,下联用反对。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前联为反对,后联为流水对,两种句式并相成趣。
③ 汗苦三春堪寄兴,花香一夏可知心。
    和风至矣歌拂袂,怜意生焉月满樽。
两联虽都为复句,但结构不同。又前联上句为转折复句,“汗苦三春(却)堪寄兴”,下句为假设复句,花香一夏(犹)可知心。下联又用了文言虚词“矣”“焉”入诗,而且节奏特殊,趣味盎然。

13. 虚实映照
即一句写虚,另一句写实。如:
①故梦闻残鼓,长波送远帆。
②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③一山携两岳,九水坼三坡。
④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此四联“故梦”、“白骨堆”、“九水”、“缠老树”都是虚写,“长波”、“黑煤洞”、“一山携两岳”、“余晖似月照新池” 都是实写。一句写虚,一句写实,虚实相映。

14.行云流水
即用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如:
①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②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③舍却一身悲与壮,赢得百姓喜和怜。
④尽赏飞鸿一字趣,尤羞瘦骨百春哀。
流水对使句子形式活泼、节奏流畅,减少了律诗的呆板。

15.扇面展开
即隔句相对。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构成对仗,而是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即两联之间相对。如:
①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
   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②曦出觑粉靥,上下两相倾。
   涟动摇清梦,虚实一并生。
③花腮长泪起,怯怯抖流风。
   叶面愁情郁,凄凄伴落蜓。
④醒梦春情早,桌盈水饺香。
   团花秋意暖,酱蘸火锅光。
这些皆是两联之间的对仗,使对仗形式变得新颖别致。


16.虚字入对
这里所谓的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有其他虚字的说法。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副对联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用虚字入对联,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如:
①醉矣湖中景,悠哉画里人。
②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
③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势谁怜教者悲?
④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
⑤君曾至也情知否,我欲别之兴未足。
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

17.数字对联
即指将数字嵌入对联。数字对属于镶嵌类对联。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②冲破三重险,留全廿载身。
③一半清明一半醉,几分妩媚几分庄。
④几许文章一场梦,三千学子半生缘。
⑤七八走狗一桌挤,五六流莺半侧陪。
数字镶对能使对仗显得分外工整,还能增加变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对仗用字。

18.添颜加色
颜色对即以颜色词入对。
①既领黄童嬉紫苑,何将白发怨青闱?
②心知黑幕难揭晓,情耐白衣怎诉屈。
③叶翠翻波出韵语,花红留梦入娇颜。
④一张白纸遮天日,万两黄金筑土丘。
颜色词对仗使诗句优美有加,尤其在写景诗中几乎必不可少。

19.叠字注目
叠字在对仗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如:
①猎猎松涛织劲谱,嘤嘤雀语伴娇声。
②漫点层林皆烁烁,频聆细水复潺潺。
③依依古月常随我,款款新蝶早忘家。
④抚膺难步迢迢路,放眼平添郁郁情。

20.就句相对
一句中有的词语自成对仗。如:
①兴邦挂帅闻惊鼓,除恶安民着快鞭。
②夜遣孤灯陪倦月,朝催惰日展明霞。
③旁人总论长和短,近者皆忧正与欹。
④立淖修身分贵贱,凌波养性任浮沉。
这里的举例除上下句相对以外,句中的一些字词也是相对的。如“兴邦”对“挂帅”,“除恶”对“安民”;“孤灯” 对“倦月”,“惰日 对“明霞”;“长” 对“短”,“正”对“欹”;“贵”对“贱”,“浮” 对沉”。


21. 掉字掉音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或同音字作对仗。由于一句内重复用字或用音,构成新颖别致的对仗,实为巧对。如:
①关庙关连人善恶,未庄未解杏红白。
②民工可记民工苦,政绩难消政绩残。
①②皆为掉字对。
③桌上任无人醉酒,窗前却有雀鸣歌。
③为掉音对,但掉音对这种说法尚未见到别人提过,如不妥待我修改。“桌上任(ren)无人(ren)醉酒,窗前却(que)有雀(que)鸣歌。”
④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琴韵含(han)情涵(han)海韵,钟声彻(che)耳坼(che)风声。”
为更复杂的掉字、掉音综合对仗,应属罕见之例。

22.借音借义
①叶领波光翻绿梦,花留霞影共清风。
②好趁新诗说冷暖,何须就句论雌雄。
③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
④郊坳一身正,阡墟万籽盈。
“清”借同音“青”、“就” 借同音“旧”、“衣” 借同音“一”与上句“绿”、“新”和下句“半”相对。而“郊坳”与“阡墟”既可以直接相对,又谐音“骄傲”与“谦虚”相对,更为少见之对。
还有借义之变化,即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
⑤鸟瞰东瀛吞巨浪,鞭挟大漠裹狂风。
鸟瞰在这里意思是从高处往下看,并非鸟在看。但借“鸟”的本意与“鞭”构成对仗。借义用的不如借音多。

23.双声叠韵
指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词对叠韵词或双声词与叠韵词互对的格式。如:
①暗毁种膜同缱绻,偷琢果粒自徘徊。
②泉水凝脂增旖旎,羽衣流彩叹阑珊。
③韵荡心舟知抖擞,时追故梦莫蹉跎。
“缱绻”、“徘徊”、“旖旎”、“阑珊”、“抖擞”、“蹉跎”均为双声词或叠韵词,吟诵起来音调协调而齐整。

24.犬牙交错
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位相对。如:
①七贤杯里酒,笔下板桥心。
“七贤”与“板桥”、“杯里”与“笔下”相对,但位置不同而已。
②金乌莫待栖云岭,尤盼玉龙出海潮。
“金乌”对“玉龙”、“莫待”对“尤盼”,但位置有异。此种对仗为在变化中隐藏着整齐,颇有意思。
③帔展金霞日,冠扶玉凤峦。
此句实际应为”日展金霞帔,峦扶玉凤冠。”语序颠倒之后,强调了彩云如“帔”和青峰若“冠”的形象性

25.偏旁求整
运用两个相同部首的字与另两个相同部首的字构成对仗,在齐整中隐含着变化,看着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这里当然可以用双声叠韵词,但也可以用非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其他组合词语。如牺牲、糟糠、暧昧、霜雪、松柏等。这种提法在古今诗词理论中尚未见到,我觉得不失为一种写诗的技巧,可以尝试。如:
①风弄琵琶曲,雨聆杨柳吟。
②九天风赠逍遥雨,千载情滋妩媚魂。
③尽有群芳同悱恻,何妨小径总崎岖。
“琵琶”、“逍遥”、“崎岖”是双声叠韵词,但“杨柳”、“妩媚”、“悱恻”只是两个相同部首的字组成的词语,给人视觉上的感觉也非常整齐。

26.位置挪换
一般律诗的对仗在中间两联,但千篇一律就有一个欣赏疲劳的问题出现,可以改变对仗联的位置和多少来求得变化。如运用偷春格或增加对仗等。如:
①五律 从王家岭矿透水痛思中国矿难之频
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黑白分两界,何故总相随?
钱好他常赚,愁多己更赔。
问责无铁律,草舍泪空垂。
②五律 入冬之后
寒径花先落,空林雪未飞。
东山留隐客,不忍问何为。
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北风窗外过,只当牧笛吹。
以上两首为偷春格,偷春格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仿佛芳花春前绽放,故名。
③五律 华佗
灵刀堪济世,妙药可回春。
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祛风先起怨,刮骨未成吟。
但有天怜意,青囊火不焚。
这首五律三联对仗,但第二联用的流水对,也能起到使诗句流畅的作用。
④五律 冰花
清姿疏媚色,逸品远俗香。
相和唯邀月,独怜但倚窗。
多情天可鉴,无价自难量。
向守三冬信,何沾半日光?
这首诗四联全对仗,为减少滞涩和呆板,尾联用了流水对和疑问句。
律诗的对仗是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整中求变,推陈出新。以上所述有的侧重于内容,有的侧重于手法,也有的则侧重于形式。这些在创作中灵活掌握,一方面能加强自己的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诗的艺术感。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08: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仗妙用二十六法

对仗是律诗必有的语言形式。对仗句能使诗显得凝练、整饬、匀称、典雅。因此好的对句往往成为律诗中最吸引眼球的精彩部分,大大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但如果只一味追求“规规然于媲青比白”,则容易流于板滞、堆砌。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对仗句的技巧灵活多变,不仅表现在对仗的语义内容方面,也同时表现于对仗的语言形式方面。既可以在对仗的两句之间变化,也可以在对仗的两联之间变化。下面均以我自己律诗中的一些对仗句子分别加以叙述。

1.时空交错
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如:
①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②九丈岚烟出腕底,十年雨露入心隈。
③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
④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以上的“一川撩梦雨”、“九丈岚烟出腕底”句从空间写,而“六载动情人”“十年雨露入心隈”从时间写。 “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联从时间写,而“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从空间写。两个维度相互映衬,以拓展诗句的语义表达空间。

2.动静相宜
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
①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②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③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
   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命荡风云里”、“风动神珠戏醉仙”,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心平日月间”“蛇伏古洞陪幽鬼”。或一联描写动态,如“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
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其中常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如:
①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③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④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石溪水溅千声脆”、“雨夜和声复断肠”,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云岭松遮一色鲜”“ 晴朝放眼堪寄兴”。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为听觉形象,而“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如:
⑤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
就是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
诗人有意把色、声、嗅、味、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交错成对,可以构成立体式的感觉空间,丰富诗句的审美内涵。

4.宏微并衬
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如:
①山高空瞭望,灯暗自吟哦。
②露水有缘成苦酒,霓虹无故化长绳。
③应知海阔鱼龙险,勿忘家贫父母亲。
④华屋玉碎人空叹,荒野曲寒谁与听。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笔下可以令人有镜头变化之感,调动思维。

5.多少分明
同一联的两句,通过数目的对比,使语句更具表现力。下面举几例多与少的变化诗句,如:
①春种千颗籽,秋收几个钱。
②孤月依山老,繁花照水新。
③千载专权成壁垒,一丝奢望是机关。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以上句中“千颗籽”与“几个钱”、“繁花”与“孤月”,“千载”与“一丝”、“万里”与“几家”都是以意象数目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感。
⑤千钧一剑功勋在,百任双肩业绩存。
这联里一句之间还是数目之变的就句对,一句里“千钧”对“一剑”,“百任”对“双肩”,竞相变化,增加诗的内涵和力量。


6.节奏起伏
对仗句要求上下句句法结构大致相同,但如果一味追求形式工整必定会影响对仗内容的气韵。前人云:“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诗人往往在字面对称整饬的前提下追求诗句内在气韵的流动。在两句或两联之间句子节奏发生变化,也能产生新奇的效果。如:
①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字面整齐,深层句子结构发生改变,两句的句子节奏有了明显不同。
②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这一联从字面上大致相对,但两句深层的语气节奏却不大相同。上下句表层语言形式犹如双峰并峙,而其深层的语义关系则不同,一为逐日的消瘦,一为任霜的欺残,形似而神异,属“寓变化于整齐”的写作手法。
③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两联的句子节奏是不一样的,变化较大。
④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两联句式节奏变化也甚大,这样还能增强诗的耐品味性。

7.信疑合用
对仗的上下句语气不同,一句表肯定语气,另一句则表疑问语气。如:
①将士魂何在,劳工汗未干。
②天机犹不测,人运欲何更。
③伐木三车堪作炭,抛情十载怎持觞。
④鸿爪紫泥能共语,昏灯白发怎争功。
以上各例一句用陈述或肯定表示“信”,另一句用疑问表“疑”,或反诘、或询问。语气灵活多变,就能化板滞为跳脱。

8.情景分合
两联中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对仗联的上下句要尽力避免“合掌”之弊,同样的道理,律诗对仗的颔、颈两联之间也应该避免内容的合掌之嫌,应尽可能有所变化。如:
①关帝庙前香火旺,张臣碑畔血花荣。
   风吟欲壮双狮吼,水啸相谐百鹤鸣。
前联写庙前、碑畔之景,后联抒风吟、水啸之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三巡美酒金樽起,一缕香风玉饼来。
   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
前联写当时的情景“金樽起”、“玉饼来”,后联则直抒胸臆“桌上酸甜堪品味”、“ 人生红绿费疑猜”。
③陋舍泉为酿,荒畴鸟共言。
   情真陪五柳,梦断付一笺。
这里前联写景,后联写情。
④未领三分险,唯折九道弯。
   谈诗争耳赤,论史惹心酸。
这里也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但实际上这里的前联也暗中表述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只不过读者不易理解罢了。
景乃情之媒,情乃景之胚,合而为诗。诗的这一审美特征在律诗两联的变化中用的多,显得尤其重要。

9.婉曲达意
两句或两联中一直接描写叙述,另则借助用典委婉达意。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五柳”句用典,“诸峰”句 直接描写
②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抱柱相执手,钓鳌皆耸神。
前联直接描写,后联“抱柱”、“钓鳌” 两处为用典。
③两部千金典,一身绝世功。
   德馨堪坐虎,胆壮可医龙。
也是前联直接描写,后联“坐虎”、“医龙”是两个典故。
以上一写实况;另则以典喻今,委婉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能使诗意含蓄而又典雅,耐人寻味。

10.赋比相连
两联中一联用赋的手法,即铺陈描叙;另一联则用比的手法,即援喻设譬。如:
①比月情非淡,如霞意更浓。
   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②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
   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均是一联用比的手法,如:“比月”、“ 如霞”、“ 如烟”、“似月”;而另一联则用赋的手法,如“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赋以直述情事,比以引发联想。两种手法交替运用,使诗句显得灵动活泼,变化有致。


11.语气变更
一句或一联用陈述肯定的语气,另一句或一联则用感叹或疑问的语气。如:
①皆怜西子貌,谁羡孔夫行?
②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
③不与花争俏,何须雪可怜。
④降旗天亦恸,垂首地犹伤。
   云邈无归路,山高怎望乡?
以上陈述语气与感叹语气相对或是肯定语气与疑问语气相对。上下句唱叹起伏,抑扬有致,有效地增强了诗句的情味与韵致。

12.句法变式
张中行先生在《诗词读写丛话》中提出:“律诗中间两联结构不可用同一个模式,否则算合掌。”他这里所说的结构即指诗的句法结构。律诗中间对仗的两联如果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就容易显得呆板。如:
①唾怨云乌天落泪,噙仇雪暗地披纱。
    长江大浪托白骨,短日微光掩赤霞。
这里上联用正对,下联用反对。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前联为反对,后联为流水对,两种句式并相成趣。
③ 汗苦三春堪寄兴,花香一夏可知心。
    和风至矣歌拂袂,怜意生焉月满樽。
两联虽都为复句,但结构不同。又前联上句为转折复句,“汗苦三春(却)堪寄兴”,下句为假设复句,花香一夏(犹)可知心。下联又用了文言虚词“矣”“焉”入诗,而且节奏特殊,趣味盎然。

13. 虚实映照
即一句写虚,另一句写实。如:
①故梦闻残鼓,长波送远帆。
②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③一山携两岳,九水坼三坡。
④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此四联“故梦”、“白骨堆”、“九水”、“缠老树”都是虚写,“长波”、“黑煤洞”、“一山携两岳”、“余晖似月照新池” 都是实写。一句写虚,一句写实,虚实相映。

14.行云流水
即用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如:
①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②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③舍却一身悲与壮,赢得百姓喜和怜。
④尽赏飞鸿一字趣,尤羞瘦骨百春哀。
流水对使句子形式活泼、节奏流畅,减少了律诗的呆板。

15.扇面展开
即隔句相对。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构成对仗,而是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即两联之间相对。如:
①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
   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②曦出觑粉靥,上下两相倾。
   涟动摇清梦,虚实一并生。
③花腮长泪起,怯怯抖流风。
   叶面愁情郁,凄凄伴落蜓。
④醒梦春情早,桌盈水饺香。
   团花秋意暖,酱蘸火锅光。
这些皆是两联之间的对仗,使对仗形式变得新颖别致。


16.虚字入对
这里所谓的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有其他虚字的说法。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副对联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用虚字入对联,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如:
①醉矣湖中景,悠哉画里人。
②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
③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势谁怜教者悲?
④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
⑤君曾至也情知否,我欲别之兴未足。
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

17.数字对联
即指将数字嵌入对联。数字对属于镶嵌类对联。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②冲破三重险,留全廿载身。
③一半清明一半醉,几分妩媚几分庄。
④几许文章一场梦,三千学子半生缘。
⑤七八走狗一桌挤,五六流莺半侧陪。
数字镶对能使对仗显得分外工整,还能增加变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对仗用字。

18.添颜加色
颜色对即以颜色词入对。
①既领黄童嬉紫苑,何将白发怨青闱?
②心知黑幕难揭晓,情耐白衣怎诉屈。
③叶翠翻波出韵语,花红留梦入娇颜。
④一张白纸遮天日,万两黄金筑土丘。
颜色词对仗使诗句优美有加,尤其在写景诗中几乎必不可少。

19.叠字注目
叠字在对仗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如:
①猎猎松涛织劲谱,嘤嘤雀语伴娇声。
②漫点层林皆烁烁,频聆细水复潺潺。
③依依古月常随我,款款新蝶早忘家。
④抚膺难步迢迢路,放眼平添郁郁情。

20.就句相对
一句中有的词语自成对仗。如:
①兴邦挂帅闻惊鼓,除恶安民着快鞭。
②夜遣孤灯陪倦月,朝催惰日展明霞。
③旁人总论长和短,近者皆忧正与欹。
④立淖修身分贵贱,凌波养性任浮沉。
这里的举例除上下句相对以外,句中的一些字词也是相对的。如“兴邦”对“挂帅”,“除恶”对“安民”;“孤灯” 对“倦月”,“惰日 对“明霞”;“长” 对“短”,“正”对“欹”;“贵”对“贱”,“浮” 对沉”。


21. 掉字掉音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或同音字作对仗。由于一句内重复用字或用音,构成新颖别致的对仗,实为巧对。如:
①关庙关连人善恶,未庄未解杏红白。
②民工可记民工苦,政绩难消政绩残。
①②皆为掉字对。
③桌上任无人醉酒,窗前却有雀鸣歌。
③为掉音对,但掉音对这种说法尚未见到别人提过,如不妥待我修改。“桌上任(ren)无人(ren)醉酒,窗前却(que)有雀(que)鸣歌。”
④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琴韵含(han)情涵(han)海韵,钟声彻(che)耳坼(che)风声。”
为更复杂的掉字、掉音综合对仗,应属罕见之例。

22.借音借义
①叶领波光翻绿梦,花留霞影共清风。
②好趁新诗说冷暖,何须就句论雌雄。
③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
④郊坳一身正,阡墟万籽盈。
“清”借同音“青”、“就” 借同音“旧”、“衣” 借同音“一”与上句“绿”、“新”和下句“半”相对。而“郊坳”与“阡墟”既可以直接相对,又谐音“骄傲”与“谦虚”相对,更为少见之对。
还有借义之变化,即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
⑤鸟瞰东瀛吞巨浪,鞭挟大漠裹狂风。
鸟瞰在这里意思是从高处往下看,并非鸟在看。但借“鸟”的本意与“鞭”构成对仗。借义用的不如借音多。

23.双声叠韵
指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词对叠韵词或双声词与叠韵词互对的格式。如:
①暗毁种膜同缱绻,偷琢果粒自徘徊。
②泉水凝脂增旖旎,羽衣流彩叹阑珊。
③韵荡心舟知抖擞,时追故梦莫蹉跎。
“缱绻”、“徘徊”、“旖旎”、“阑珊”、“抖擞”、“蹉跎”均为双声词或叠韵词,吟诵起来音调协调而齐整。

24.犬牙交错
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位相对。如:
①七贤杯里酒,笔下板桥心。
“七贤”与“板桥”、“杯里”与“笔下”相对,但位置不同而已。
②金乌莫待栖云岭,尤盼玉龙出海潮。
“金乌”对“玉龙”、“莫待”对“尤盼”,但位置有异。此种对仗为在变化中隐藏着整齐,颇有意思。
③帔展金霞日,冠扶玉凤峦。
此句实际应为”日展金霞帔,峦扶玉凤冠。”语序颠倒之后,强调了彩云如“帔”和青峰若“冠”的形象性

25.偏旁求整
运用两个相同部首的字与另两个相同部首的字构成对仗,在齐整中隐含着变化,看着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这里当然可以用双声叠韵词,但也可以用非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其他组合词语。如牺牲、糟糠、暧昧、霜雪、松柏等。这种提法在古今诗词理论中尚未见到,我觉得不失为一种写诗的技巧,可以尝试。如:
①风弄琵琶曲,雨聆杨柳吟。
②九天风赠逍遥雨,千载情滋妩媚魂。
③尽有群芳同悱恻,何妨小径总崎岖。
“琵琶”、“逍遥”、“崎岖”是双声叠韵词,但“杨柳”、“妩媚”、“悱恻”只是两个相同部首的字组成的词语,给人视觉上的感觉也非常整齐。

26.位置挪换
一般律诗的对仗在中间两联,但千篇一律就有一个欣赏疲劳的问题出现,可以改变对仗联的位置和多少来求得变化。如运用偷春格或增加对仗等。如:
①五律 从王家岭矿透水痛思中国矿难之频
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黑白分两界,何故总相随?
钱好他常赚,愁多己更赔。
问责无铁律,草舍泪空垂。
②五律 入冬之后
寒径花先落,空林雪未飞。
东山留隐客,不忍问何为。
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北风窗外过,只当牧笛吹。
以上两首为偷春格,偷春格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仿佛芳花春前绽放,故名。
③五律 华佗
灵刀堪济世,妙药可回春。
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祛风先起怨,刮骨未成吟。
但有天怜意,青囊火不焚。
这首五律三联对仗,但第二联用的流水对,也能起到使诗句流畅的作用。
④五律 冰花
清姿疏媚色,逸品远俗香。
相和唯邀月,独怜但倚窗。
多情天可鉴,无价自难量。
向守三冬信,何沾半日光?
这首诗四联全对仗,为减少滞涩和呆板,尾联用了流水对和疑问句。
律诗的对仗是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整中求变,推陈出新。以上所述有的侧重于内容,有的侧重于手法,也有的则侧重于形式。这些在创作中灵活掌握,一方面能加强自己的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诗的艺术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08: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押韵有哪些现象需要注意?

在诗歌的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都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的创作,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的字影响声律之美。

(2)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3)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

(4)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5)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6)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

(7)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8)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9)凑韵: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

(10)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

(11)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08: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镶嵌联
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创作目的和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人们在写作楹联时,经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镶嵌法是联语创作中特殊而又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颇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喜爱;因其用处较多,人们愿知难而进。古来颇多佳作传世。
  一、镶嵌联的使用范围及其基本内容
  镶嵌联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现撷取数例,以现一斑。
  1.镶嵌节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此联描绘了“大寒”和“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象,上联镶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农事节气,下联镶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农时节日,别有一番情趣。
  2.镶嵌姓字
  鱼游万孔秋江冷;
  柏成林丛夏岳高。
  此联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全部是用姓字镶嵌而成。
  3.镶嵌序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联以一至十的序数镶入上联,以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联,把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纳入一副楹联之中,实在高妙。
  4.镶嵌方位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放;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在镶嵌序数联中我们已经欣赏到“方位联”之妙,而这一副纯是方位之对。传说旧时张、李两考生在炎夏苦读,暑热难当,乃共食一瓜,张生出上联,描绘自己吃瓜的情态;李生一时难以对上,后展书触情,回敬下联,描绘自己读书的情景,以供笑乐。联语对仗工整,堪称佳作。
  5.镶嵌药名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该联镶嵌了十多种药名,借药名以叙事抒情,风雅别致,诙谐多趣。
  6.镶嵌年号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相传为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李绍仿的状元所写,联中镶嵌了自顺治至嘉庆历朝的年号,上下相连,颇显才气。
  7.镶嵌名称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该联真实地记述了1944年的一段历史事实,上联镶入宜山、都安、百色、凌云、乐业等地名,下联嵌入向华(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夏威(桂系将领)、云淞(桂林卫戍司令韦云淞)、龙光(驻防钦州、防城一线的邓龙光)、健生(白崇禧)等人名,将日寇南进时广西省政府一搬再搬的地点和国民党将领一败再败的狼狈相清晰地勾勒出来,对仗工整,切中时弊,嘲讽怒骂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8.镶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用相同的偏旁部首镶嵌于楹联之中,其局限性很大,但一旦写作成功,则趣味性浓郁。这副楹联的上下联偏旁分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常被人们称作绝对。
  二、镶嵌联制作的基本形式
  镶嵌联的格式很多,主要有整嵌、横嵌、竖嵌等十二种,举例分述如下:
  1.整镶
  所谓整镶,移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一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如: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仕;
  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这是章太炎先生目睹袁世凯篡政后,对辛亥革命党人残酷镇压而深表愤慨之作。全联别出心裁,交错纵横地整镶了六个人的名字,把最为典型的历史事件穿插在楹联之中,构思精巧,使袁世凯之面目暴露无遗。
  2.横嵌
  所谓横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如:
  王师岂无能,啸聚山林,风(峰)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汝图宝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抗战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十七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仅不抗日,反而把枪口对着八路军。有一文人志士,用横嵌的方法,把他们二人的名字拆开嵌入联中,给以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
  3.竖嵌
  所谓竖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分拆开后,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竖嵌的样式颇多,简单地分有首嵌、腹嵌和尾嵌三种。有的地方考虑楹联与律诗和诗钟的某种联系,根据所镶嵌的字在上下联中的位置情况,细分为13个格,并借助动物形体部位,将有的格予以十分形象生动的命名。运用这些格式,将竖嵌联制作的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方为上乘佳作。
  ●鹤顶格
  鹤顶格又称“冠头格”、“凤顶格”、“丹顶格”、“顶头格”、“藏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于上下联语开头的格式。运用鹤顶格能使所镶嵌的文字突出显眼,故此较后面诸格更为人们所常用。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这是清初时有人写的一副楹联,当时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作者有意在这副联语之首镶嵌“明”、“清”两字,一褒一贬,显而易见。
  ●燕颔格
  燕颔格是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二字的位置。如:
  修竹千竿,横拖直扫,扫金扫银扫国币;
  小轩一角,日煮夜烹,烹鱼烹肉烹民膏。
  刘竹轩任反动县长时,因其生活荒淫,作恶多端,日积民愤,某文人将其名“竹轩”分别镶嵌于上下联第二字的位置,用语直切地痛加揭露贬斥之。
  ●鸢肩格
  鸢肩格将所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的第三字。如:
  调将翠黛眉偷画;
  吟到荷花口有香。
  这是某位文人为一名叫“翠荷”的女子所题楹联,作者将其名字巧嵌于上下联的第三字,语显新奇。
  ●蜂腰格
  蜂腰格是将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中间的一种镶嵌格式,其具体字数随联语字数不同而不同。如:
  莫学芙蓉空有面;
  应笑芬芳发自心。
  这是1940年郭沫若写给侄媳魏蓉芳的楹联。联语巧嵌“蓉芳”二字,并富有哲理。
  ●鹤膝格
  鹤膝格又称作鹤尾格,是指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五字的一种格式。如:
  鸭摸螺蛳张瘪口;
  狗咬皮条扬偏头。
  这副楹联表面上是描写鸭吃田螺和狗咬皮条的形态,实为张、杨二人互相戏谑而作的联语,上联嵌张,下联嵌杨(杨扬同音),互相打趣、斗智。
  ●凫胫格
  凫胫格,又叫雁翎格,是把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的第六字。如:
  泗水文章流紫水;
  尼山木铎振荆山。
  太平天国首领之一冯云山筹划起义时,曾在广西桂平紫荆山以教私塾为掩护,他运用凫胫格的形式将“紫荆”二字嵌于联中,并将这副楹联书写在孔子牌位两旁,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雁足格
  雁足格,又谓之“藏尾格”、“凤尾格”、“脱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末尾的一种格式。它也比较突出显眼,运用者颇多。如:
  士不忘丧其元;
  公胡为改其度。
  李元度系曾国藩的部将,屡为太平军所击败。在衢州一役,李军伤亡惨重,有人将其名嵌于联尾,作此联以嘲讽之。
  ●魁斗格
  所谓魁斗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首和下联的联尾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小楼一夜听春雨;
  姐妹花开月月红。
  此联既暗隐人名“小红”于联中,又描绘了春天多雨、百花繁茂的景象,颇具情趣。
  ●蝉联格
  蝉联格与魁斗格相反,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尾和下联的联首。如:
  香如兰蕙温如玉;
  云想衣裳花想容。
  此联镶人名“玉云”于联尾联首,虽系相赠之戏作,但比喻、手法的巧用,使联语颇富浪漫色彩。
  ●云泥格
  所谓云泥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镶嵌于上联的第二字和下联的倒数第二字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饮酒愿人容我醉;
  怡情与子赏花开。
  此联一说饮酒,一道赏花,“酒、花”二字分嵌于上下联中,更能加深读者对联意的理解。
  ●碎锦格
  与上所述诸格顺序镶嵌不同,碎锦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不拘次序地镶嵌在上下联的适当位置中,且上下联镶嵌的字,也不一定要相对或相等。如:
  四壁图书三尽剑;
  半月行李一张琴。
  该联交叉镶嵌“张三李四”,不愧碎锦格之佳作。
  ●晦明格
  所谓晦明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在上联暗示,下联明嵌;或者上联明嵌,下联暗示的一种镶嵌格式。如刘振威先生所作一联:
  携酒与鱼游赤壁;
  随蜂伴蝶赏东篱。
  上联明嵌一“酒”字,下联借“蜂”、“蝶”、“东篱”隐示一“花”字,一明一晦,令人回味。
  上述诸联除单独运用外,还可以综合运用。比如蔡锷将军赠“小凤仙”一联,便合用了“鹤膝格”与“雁足格”:
  有美一人凤兮凤;
  与卿同梦仙乎仙。
  竖镶除了上述种种格式外,还有一种插嵌,是将多个要镶嵌的字,有规则插入联语之中,像前面所举的镶嵌年号联就是典型的一例。
  4.递嵌
  所谓递嵌,是指将一个名称顺次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之名合起来才成系统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楹联顺次递嵌“民国总统”,针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做了窃国大总统,骂他不是个东西。
  5.省嵌
  所谓省嵌,就是将一个名词的主要部分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博济群伦挺身为民主,惊传凶讯增悲痛;
  发扬正义飞楫载和平,岂意黑茶赋招魂。
  1946年4月8日,博古、叶挺、邓发、王若飞等一行13人由重庆回延安途中,不幸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噩耗传来,全国震悼,该联是八路军西安情报处的同志写的一副楹联,联中的“博、挺、发、飞”分别为上述四人名之省嵌。
  6.叠嵌
  所谓叠嵌,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在这副楹联中,“春秋”交叉重叠共用,它一作“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一作书名《春秋传》中的“春秋”;“北西”同理,一作方位中的“北西”,一作杂剧剧名《北西厢》中的“北西”,《北西厢》即《西厢记》,因后来李日华作《南西厢记》,便有人称王实甫所作为《北西厢》。
  7.暗嵌
  所谓暗嵌,是指将所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披:口大欺天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士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而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联语使吴省钦的劣迹昭然若揭,声名狼迹,引起全城轰动。
  8.对嵌
  所谓对嵌,是指在上下联中均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上面所列举的嵌名联皆是,不再重复。
  9.单嵌
  顾名思义,单嵌就是只在上联或下联中镶嵌名称。如:
  人自玉堂来,吏亦称仙原不俗;
  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这副楹联传为林则徐赠到云南富民县作官者叶某的,联语仅在下联中镶嵌“富”、“民”二字,以扣合县名。
  10.顺嵌
  所谓顺嵌,是指将名称从右到左(对联右为上联)、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西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两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这是黄州苏东坡纪念馆二赋堂前圆柱上所悬黄兴撰写的楹联,联中顺次镶嵌着“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古今对比,气势不凡。
  11.反嵌
  所谓反嵌,是指将名称不按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次序镶嵌,而是反序镶嵌。如:
  一丛人影三弓地;
  四面和风二月天。
  这副楹联中镶嵌“天地人”和“一二三四”,只有借助倒读、反读才能读出所镶嵌的文字。
  12.综合嵌
  综合镶嵌,就是几种镶嵌方式的综合运用。比如: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楹联综合运用了整嵌和竖嵌两种方式,在整嵌了四个文豪大名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兼用了竖嵌中的“鹤顶格”和“凤尾格”,在联首和联尾嵌入了“韩江酒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拾韵//浅谈对联出句中的构思原创 2016-12-19 作者:湄子 桃花源间
↑点击上方"桃花源间"关注我们
[url=]至高心曲古筝 - 传灯[/url]

浅谈对联出句中的构思
文/湄子

   在对联创作中,作者挖掘出事物独特的一面,趣之成联,味品无穷。
如:(景物趣联)清人李文甫,少时随老师出游,师指积雪山峰出上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李低头沉思,见一池碧水被风吹皱,悟出下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原意是说青山绿水本不该老去和忧愁的,但是由于客观的因素而不得不显老,不得不忧愁。

出句:青衫一件松披老(湄子)
(七言出句)趣联
衫:衣服的统称。披:动词。句中披与穿意同。

走进联海,咏松对联俯拾即是。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乍风乍雨花易老;耐霜耐寒松长青。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是“岁寒终不改”的“君子树”。又具有“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与众不同的特性。“唯松最识春颜色”从而彰显了松树其独特秉性,它的孤高,孤傲,孤秀,孤标,孤贞是任何树木都无法比拟的。

   作者从正面避开赞松的的一切语言,巧妙从侧面抓住“松”色--四季常青,来机趣出句,从而使在咏松对联里别具一格趣味十足。可见构思独特,机心独运,新颖独到,意在言外,富有启发性,激发出读者欣赏的兴致。

     出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松树人格化,仿若松是身披青衫立于悬壁上的孤傲之人,仰俯世间山川河流。从入世到出世就“一件”“青衫”穿到老。“一”言简意赅,蕴含了何等的气节与廉洁!何等的傲然与执着,固守信念甘于孤寂,该是何等的让天地注目,万物敬畏!

  如若“青”换“绿”,从颜色上区分绿色较深青色较浅,色差不是很大。但是从它构成的词义就有所不同。“青,生也,象物生时颜色”《释名.释采帛》,在缤纷斑斓的色彩中,“青”便是祖先从大自然生命中感知来的生命基础之色。每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任何植物皆从青绿色萌发。“青”生命力象征!“生命之树常青”,“青”散发出蓬勃的生命气息,展现出了正在生长的坚强力与坚韧性。不正是隐寓了松树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吗?狂风过处松涛啸憾云天,暴雨打时松枝威严挺立,霜雪欺时松针刺破寒冷。
   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皆有颜色,而在表述事物颜色里就有了相应的词,如“桃红柳绿,蓝天白云”等等...这些表述颜色字或者词都被烙上无法更改是印记,正是这样的清楚的印记,才让我们准确的认知大自然中的五光十色 ,当我们读于流传千百后的古人作品时,依旧能与他们一样沉浸在有声有色的景物中,品味心情,品味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08: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政区楹联》

北    京
    庄严富丽磅礴,浩浩皇家气象;
    包容担当现代,巍巍大国都城。

上    海
    沪上不输港台,买精品掏钱便是;
    浦东胜过欧美,开洋荤何用出国?

天    津
    不辨南北分左右,凡天津人皆少转向;
    纵有九渠貫渤海,唯滦河水最是甘甜。

重    庆
    一火锅煮透巴渝人生,酸甜苦辣皆有;
    两水道汇成高峡平湖,激浪险滩顿消。

江    苏
    居下游抢上风南通北联谋发展;
    扼江尾占海头西进东出为破局。

浙    江
    入西湖化境,当择时膜拜灵隐;
    观东海狂潮,须劳驾亲赴钱塘。

安    徽
    生来最怕出名,偏坐拥黄山九华天柱;
    梦里都想低调,却独有宣纸歙砚徽商。

江    西
    忠魂无辈,世代英烈皆称老表;
    红土有情,遍野松竹都姓井冈。
   
福    建
    用闽南话唱对台戏,谁不叫好?
    拿大红袍待座上宾,咱得讲究。

山    东
    凡天下读书之人哪个不敬齐鲁?
    问当年漏网鬼子是否记得山东?

山    西
    武圣千古,胡兰永生,三晋忠烈名垂青史;
    吕梁擎天,汾水行地,华夏基石遍布山西。

内蒙古
    先祖走马弯弓东征西讨,拓出大片疆土;
    后辈放歌飚戏上镜登台,换来一堆粉丝。

辽    宁
    小沈阳可乐大沈阳可亲沈阳魅力四射;
    老东北有种新东北有钱东北指日复兴。

吉    林
    解放红旗比肩冲刺,光大神州第一动力;
    长影吉剧各展风采,续写关东顶级辉煌。

黑龙江
    灵山秀水苦难地,长风骨数这片黑土;
    爽直侠义真性情,寻挚友当首选龙江。

广    东
    思想开放,观念超前,艰难险阻全然无惧;
    抢占先机,勇于尝试,鸟鼠蛇虫尽收盘中。

广    西
    十万大山藏龙卧虎,雄踞八桂热土;
    两江好水源远流长,滋润三姐故乡。

海    南
    宁愿叫琼,不夸海口;
    四面击水,五指擎天。

河    南
    少林辉煌,老庄不朽,啥时听朝阳沟俺都感动;
    中州博大,黄河通天,别一提驻马店恁便摇头!

河    北
    掏出整颗心成就首都,功德无量;
    推倒许多厂治理雾霾,忠义有加。

湖    南
    辣味三湘燃烈火,燎原世界;
    悲歌四水出芙蓉,惊艳东方。

湖    北
    万顷碧波千湖酒,醉倒江汉;
    满岭杜鹃半天霞,红透荆襄。

云    南
    北回归线穿城,彩云南知热知冷;
    香格里拉惊世,金沙江如酒如歌。

贵    州
    梵净山扶摇云端,多彩苗岭松竹翠;
    黄果树飞流直下,灵动贵州爱情柔。

四    川
    西挽雪域,东望海洋,尽显巴蜀气韵;
    上完国税,下恤民生,无愧大省担当。

西    藏
    雅鲁藏布迂回不前,实难舍两岸绝世美景;
    珠穆朗玛正襟危坐,恐抖落肩头顽皮小儿。

陕    西
    因有秦岭分水,汉中关中才风调雨顺;
    若无辣子佐餐,主人客人都抓耳挠腮。

甘    肃
    两只巨手,将祁连山擎给云雾;
    一串驼铃,把古丝路带到楼兰。

宁    夏
    魅力宁夏,富在九曲黄河;
    神奇六盘,名于万里长征。

青    海
    青海湖确有鳇鱼,谅你不敢肆意张网;
    唐古拉已无虫草,劝君别再组团挖山。

新    疆
    喝伊力特解馋,随冬不拉起舞,乃我一桩快事;
    去塔里木找水,看吐鲁番刮风,给你两个选择。

台    湾
    风筝奋力飞向天外,没去想长线攥在谁手;
    葫芦拼死爬过墙头,却忘了两边同属一家。

港    澳
    主权回归,骨肉重逢,乃家国头等幸事;
    百年分隔,一朝团聚,谁帮我修补亲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5: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7-11-9 15:22 编辑

最全中国千古对联,终于集齐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jYVuqqsPNNzDcKkG#r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