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愁的人家既有名落孙山者,也有考试成绩不理想,上不了好大学,甚至成绩相当好,上不了北大、清华者。于是,许多愁者选择了复读。考不上的复读很正常。但上不了理想大学者也复读,这类人复读理性吗?
是上一所不理想的学校呢,还是复读下去直至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呢?这是经济学中所说的选择问题。理性与否要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
复读的成本首先是金钱,复读一年要花多少钱可以准确无误地算出。但我们往往会忽视另外两种成本。一是机会成本,即为复读所消耗的一年时间能做的事。多读一年书,即要放弃本来可以工作的时间,这可以用一年所能赚到的钱来衡量。例如,早毕业一年可以收入3万元,那么,复读一年的机会成本就是3万元。当然,迟工作一年还有一些不能肯定的损失,例如,会失去一些升迁或其他机会。民间有种说法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家店”。也许你迟工作一年就会错过几家“好店”。当然,这是无法预期的,也许迟工作一年才能碰见“好店”。但对家境平常的人来说,迟工作一年的机会成本还是不可等闲视之的。二是心理成本,用一年的时间再去进行应试学习,我总觉得对青年学子是一种心理上的折磨。也许这对年轻人的心理发育会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如果付出这些成本得到的未来收益要大得多,复读就理性了。但必须记住的一点是,成本是现在付出的,收益要在未来才能得到。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复读并没有可以万无一失的收益。首先,复读一年,甚至几年也并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保证。其次,即使复读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未必就有理想的工作和收入水平。有多少人通过复读而实现了人生理想,我没有做过调查、统计,不过从我见过和听过的情况看,复读带来理想人生的比例相当低。一般人都是风险厌恶者,不愿意用“生命换明天”。在我看来,放弃能上大学的机会去复读实在是不理性的“用生命换明天”。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这种并不理性的行为呢?这就在于家长和学生(更多是家长)的认识误区。
许多人认为,上了好大学,尤其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一定前程辉煌。好大学和成才之间是不是有这种必然联系呢?应该说,考试是一种筛选机制,可以把能力强的人选入好大学,所以,好大学出的人才多,这很正常。两院院士中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多。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看,名牌大学毕业生失败者也不少。名牌大学固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名师、好设备等有利于学子成才的条件,但不少名校学生也会自发地产生高人一等的意识,适应社会能力差,难以与人合作。个别公司招人时曾打出“北大、清华学生免谈”的招牌,尽管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名牌大学学生的某些通病。
美国的经济学家曾调查过不同学校大学毕业生十年后的收入。从统计数字看,确实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大大高于普通大学(尤其社区大学)毕业生。但深入分析的结论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收入高并不是因为他们上了名牌大学,而是他们本身的潜能本来就高。换句话说,潜能高的人即使上不了名牌大学,同样会成功有高收入,潜能低的人即使上了名牌大学也往往一无所成。人的潜能取决于人先天与后天的多种因素,绝非应试或复读所能提高的。一个潜能高的人即使只上了一般大学,甚至没上大学,都会成功。
复读不复读是个人的选择自由,我们无权干涉。但能够上大学而非要复读是一种社会资源浪费。如果每个人都能对复读做出理性选择,我们离节约型社会就又近了一步。据《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