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3538|回复: 0

为传统农耕文化留点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8 13: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机械化。割麦子有收割机,收玉米有收包谷机,犁地、播种、插秧、除草等等,几乎所有的农机都有了现代农业机械。有了农业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对农民来说肯定是个好事。但是,作为有着数千年传统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农业文化也是一种遗留文化。想想,再过多少年,很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被人们渐渐遗忘。
     当然也有有识之士,在这方面注意保护。比如,前些时候看到消息说,甘亭镇西坡村农民刘养利,为保留农耕记忆,创办“泥腿子艺术馆”;昨天,看到长安区东大一村子为保留关中传统耕作文化,让城里人体验农业生产。这些做法既让人们体验到了传统农业生产,返璞归真,也是开发农村产业的一种途径,不识为一种好做法。可以有借鉴的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旅游项目。

附新闻两则:
中新网西安2月22日电(田进)木犁、织布机、纺线机……这些如今已不常见的农具,在陕西户县甘亭镇西坡村农民刘养利家里却有百余件。6年间,他创办的“泥腿子艺术馆”免费接待参观者数千人次。  2004年,刘养利为了留住农耕记忆,萌生了办民俗馆的念头,经过1年时间的筹备,终于在家中的小院里办起传统农具展馆,并取了一个极具乡土气息的名字“泥腿子艺术馆”,对所有的参观者免费开放。
  据介绍,“泥腿子艺术馆”收藏广泛,除各式各样的传统农具外,还有刘养利创作和收集来的泥塑、字画、奇石等艺术品。展馆也按照收藏物的种类分为农耕文化、奇石文化、根雕字画3个展区。在农耕文化展区,摆放着许多几近“失传”的传统农用工具,织布机、纺线机、石锁、簸箕,捣辣子用的石窝,夏收扬麦子用的木叉,甚至还有盖房打地基用的石夯。
  刘养利表示,他的收藏大多是从家乡各处搜集而来,免费展示不仅能拉近乡亲之间的感情,还能从观赏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td]

  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已经取代许多传统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不及时将这些传统农具收集起来,妥善保管,或许就会消失。他所做的收集工作,就是为了“留住农耕记忆”。
  陕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97座,其中民办博物馆27座、国有行业博物馆40座、文物系统130座。2011年,陕西民办博物馆新增6座、国有行业馆新增4座、文物系统博物馆新增9座。(完)



城里人体验挥镰割稻,感受丰收的喜悦。图/张波(西安晚报)
昨天,秦岭脚下、沣河岸边的长安区东大街办北大村最后一片稻田金浪滚滚、稻米飘香,这片土地已成为城里人观光体验,让周围村观摩、仿效的现代化水稻示范基地。
曾几何时,北大村一千多亩良田“稻田千重浪,蛙声遍地鸣”,水稻、莲藕、鱼塘随处可见,一派小江南景色。近年来因气候、水源、种植成本等种种原因,面积急剧减少。为了不让当地远近闻名,味美多用的“桂花球”大米绝迹,今年2月长安区提出加大投入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设北大村现代农业水稻示范基地。东大街办随后迅速着手,投入资金180万元,建渠修路,栽植农田林网2000米,还做好了稻、鸭、鱼共生区前期准备工作,使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散发着现代化气息的400亩水稻种植基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这里观赏别致的水乡风光,闻稻花香、听蛙声鸣、吃东大米,与农家分享劳动和丰收的喜悦。  文/图 记者 张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