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4677|回复: 1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记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焦万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5 1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记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焦万利
                                                                                                杜文博



      户县山川秀美,物阜民丰。“画乡”是她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今,又有一张文化名片靓丽登场,与“画乡”联袂展现户县的形象,那就是—诗词之乡。
      焦万利和他的同事们,就是一批用赤诚和执着吟咏这“诗词之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诗人。
肩负着一种使命,在艰难中举起“上林苑
诗词楹联学会”这面旗帜
       2003年,对于已走进知天命年的焦万利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一篇《千首诗词吟抒公仆人生》的通讯报道,让在雪域高原西藏从军21年,在地方从政15年的他,荣获“中华英才”称号;对中华诗词楹联的钟情,也让他有幸结识陕西乃至全国诗词楹联界的一些专家、学者。
      “2000年初,我去西安拜访时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霍松林先生,霍老问我:‘你学习创作传统诗词,能为户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向是对的,能不能带动户县成立一个诗词学会?’”
焦万利回想着与霍老交谈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原本是带着新创作的几首诗词向霍老请教的,霍老却委婉地给他压了一份使命。
     “回县后,有几个夜晚,我难以入睡,霍老那期待的目光总浮现在眼前,他提出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
焦万利的思绪进入户县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户县为十三朝京畿之地,人文历史十分厚重,文化积淀相当深厚,成立一个诗联学会,在群众中推广、普及中华诗词楹联知识,歌颂改革开放的新生活,这不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他只觉得思想的天空一片蔚蓝,眼界是那样的深远。
           胸怀抱负者,目光一旦瞄准方向,脚步便义无反顾。
       一次他碰到同样热衷于诗歌创作的诗友刘勇,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在他俩周围,又走来了诗友方永利、任照华、李景宁等。一项十分复杂却又有意义的事业,便在他们的脚下起步了。
         筹备工作,困难重重: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社团机构和章程等,每一步都是一道坎,跨过每一道坎绝非易事。
“人活世上,如果只图轻松,将一事无成。”
          焦万利选择了知难而进。他发动文朋诗友出主意,想办法;不厌其烦地找文化、民政等部门领导,为活动场地、办理相关手续,以求支持;带头垫资和凭借在政府获得的广博人脉上门“化缘”, 解决办公经费。
        困难,在他不懈进取的脚步声中一个一个地撤退。
         2002519日,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宣告成立。原陕西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孙克华、陕西诗词学会会长霍松林、户县各大班子领导到会祝贺。焦万利出任会长,方永利、任照华任副会长,刘勇任秘书长,李景宁任副秘书长。学会吸收来自政府机关、事企业单位、城镇乡村的会员80多名。
        一个以普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歌颂时代精神为宗旨的诗联学会,在上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焦万利和他的同事们众志成城的奋斗中,成为画乡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
                                                       把学会当成一项民生事业去办,创造性开展丰富
                                                                多彩的活动,不断发展壮大会员队伍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社团组织,从领导到会员,没有任何经济报酬。 然而,10年来,学会发展由小到大,现在会员人数已突破千人,这委实让许多受市场经济影响,思想浮躁者不可思议。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就在于会员们对中华诗联的钟情,更在于焦万利奉公的人格和广博的人脉。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志同道合者紧紧地吸引过来,乐于在他的麾下不计名利地实现人生价值。
      这就是焦万利把学会当成民生事业来办的坚实基础。他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当过领导,有丰富的领导艺术和工作经验,用一定的行政行为指导学会工作,他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实行班子成员在理事会上的述职制度,以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监督,确保学会各项工作不流于形式,是他抓学会班子建设形成的基本制度。
       创新举措,不间断进行中华诗联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是他引领学会常抓不懈的工作。
       成立学校,培训提高。在他的提议下,学会200610月成立“上林苑星期天诗联学校”。副会长任照华任校长,王亚涛任副校长。每两周对会员组织一次诗联知识培训。由副会长方永利主讲,赵武荣、王秦香等老师也参与讲课。6年来,诗联学校为会员较系统地讲述了中华诗、词、曲、联等基础知识。每次授课,焦万利准时参加,针对实际,发表见解,指导工作。许多曾对诗联一无所知的会员,是带着一张张白纸走进学校,几年后,那一张张白纸吟咏出一首首、一副副符合格律的诗词楹联。
        建立基地,培养人才。中华诗联进校园,是时任户县县委书记田党生为学会会刊《上林苑》创刊时的寄语。焦万利把这一工作作为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10年来,学会先后在户县四中、人民路小学等“五校一园”建起诗联基地,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户县四中,诗联教育打造的校园文化环境,独树一帜,在省内外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学会先后与县教育局、四中联合举办了五届“沧浪杯”诗联大赛,在全县中小学征诗征联,极大地推动了中华诗联进校园的工作。200412月和200712月,四中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楹联教育示范基地”和“陕西省诗词教育基地”。
       举办大赛,宣传户县。结合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有的放矢开展各类大赛活动,成为县诗联学会对外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工作。
       从20028月,学会与县宣传部、县文体局联合举办的以宣传户县山水人文景观为主的首届诗联大赛至今,先后举办了“健康杯”、“环保杯”、“华佗杯”、“旅游杯”等诗联大赛。   
        从2004年起,每年春节前,学会与《金户视野》编辑部先后组织了“金鸡报晓”、“玉犬闹春”、“福猪贺岁”、“银鼠祈福”、“金牛闹春”、“金虎啸春”等8次新春联征集活动,《陕西日报》曾以《农民画乡户县特写:写春联、品春联、说春联》为题予以报道。
       201012月,由焦万利策划在户县人民路十字以南与东城路交汇处开辟“诗画墙”,组织会员为16幅农民画作品配诗配联,农民画家为17首诗配画,诗联作品均用书法彰显。诗画墙成为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深入实际,组织采风。深入基层,先后组织会员到陕西第一村“东韩村”、户县农展馆、朱雀森林公园、秦渡镇、渼陂湖等地采风,歌颂户县人文自然景观;广泛征诗撰联,点缀旅游景点和相关农村文化环境。同时,多次组织举办诗联作品朗诵会,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迎奥运,赞中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活动。
       办刊出书,展示成果。如同一份耕耘,要有一份收获。收获是一种展示,一种宣传,一种总结,是为了激励明天更好的耕耘。焦万利深知收获的重要,还在20029月,学会成立仅4个月,他就提议创办《上林苑》会刊;20049月,又组织编辑出版《上林苑》会报。10年来《上林苑》会刊会报,以刊登会员新作、介绍诗联知识、扩大对外交流为目的,共出刊38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0089月以来,焦万利还先后主编《当代咏户县》、《上林放歌—会员作品选》、《历代诗人咏户县》、《当代户县楹联选》和《诗乡纪事》等5部诗联作品集。
        提起这些工作,焦万利感慨着:“这确是一项不可小视的系统工程,靠的是班子成员的通力协作,编辑人员的辛勤工作,靠的是全体会员的不懈努力,我只是一个‘牵头人’。”
        就是这个牵头人,多次请樊川、李文平、郑言武、张郁等省市诗联专家和省委张勃兴老书记到四中为学生讲授诗联知识;就是这个牵头人,为举办大赛和采风活动,为出版诗联书籍,多次找县级各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协调活动经费和出版经费;就是这个牵头人自始至终主持《上林放歌》5部系列诗联书籍的策划、组织、征稿、编辑和校对等繁杂工作。
为学会的发展牵头,为学会的发展带头,为学会的发展吃尽苦头,这就是焦万利的人格魅力。

坚持诗联创作为时代精神鼓与呼,焕发出
                                                                                  中华优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焦万利在诗联创作和引领学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活动中,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华诗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高度的审美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千百年来,吟咏传诵者不绝,然而为何涉猎诗词楹联创作者无多?不辍的创作实践告诉他,其原因就在于中华诗词楹联创作总体上题材狭隘,内容陈旧,脱离群众。
        那么,如何学习、传播中华诗联?“必须改革创新,走发展振兴之路。”他的回答非常肯定,并明确提出:从题材范围、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等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要让中华诗联创作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
         这无疑是一项艰难的改革,这对一位对中华诗联理论还涉猎不深的会长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我是一个老兵,挑战对我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了。”
         他找来《诗经》及唐诗、宋词和元曲等读本,借助网络,进行诗联作品与理论的攻关,寻找中华诗联古为今用的契合点。夜深人静,电脑前,一个身影“为伊消得人憔悴”,暑去寒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个雪域高原走来的老兵,一个颇有建树的行政干部,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终于成长为一位具有一定诗联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诗人。
     “   坚持诗联创作与时代同步,为人民鼓与呼,我们坚持两步走。第一步是继承、普及和推广,第二步是巩固、提高和发展。”
           从2002年上林苑诗联学会成立到2009年“诗词之乡”创建成功为第一步。焦万利撰写了大量的文章阐发诗联创作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革的创作理念,不仅内容要跟上时代步伐,作为内容载体的形式,也要按照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演变,进行简与繁、自由与规范的反复更替。
        2002519日,他在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适应时代,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为中华诗联走向人民大众而努力》中指出:“继承、推广、普及诗联工作,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民主的精神,学习继承中华诗联的艺术传统;必须深入生活,创作更多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必须继承传统,大胆创新。”2003330日,又在《上林苑》会刊首发式的讲话中,就对传统诗联的艺术创新提出:“诗联创作必须大体遵循格律,必须懂得诗联审美、抒情、言志的艺术特点;必须在内容、题材、风格上创新;必须在普及上下功夫,让诗联走向大众,走进千家万户。”
        上林苑星期天诗联学校,安排授课内容,焦万利总是与校领导商议,尽量适应会员的需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那些坐在办公室书写公文的干部会员,那些在田间地头科学种田的农民会员,那些在工厂开机器的企业会员,逐渐地能把对新生活的感受,通过诗联抒发出来。学会会员先后出版10多部诗联专辑,受到广泛好评。
        从2009年至今,为第二步。随着户县“诗词之乡”创建的成功,随着户县建设西安大都市副中心城市目标的确立,焦万利适时把巩固、提高会员诗联创作水平提到工作日程。在2011年上林苑星期天诗联学校春季开学典礼上,以《积极推动诗乡建设,不断提高会员创作水平,为建设“文化特色显明”的大都市副中心城市贡献力量》为题,他强调诗联创作要反映社会重大事件和题材,要运用新语言反映新生活,要美刺并行。同年在诗联学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在谈诗联创作的时代性时又指出:“诗联创作要立意新颖,合时合事;构思新巧,想象丰富;意境深远,风格各异;含蓄味浓,富含哲理。”并列举了大量新时期出现的诗联新作予以佐证。
         由于正确地引导和授课老师的精心辅导,两年来,学会会员创作的诗、词、曲、联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明显上了新台阶,有不少会员的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级大赛奖,标志着户县诗联学会的创作水平迈向一个新高度。
       在这方面,焦万利身体力行,创作成果丰硕。继出版三部《诗吟天地》之后,又出版了《联对古今》。2011年,他参加 “秦岭最美是商洛”全国诗文大赛,创作的五言律诗《镇安新茶》荣获二等奖。其中诗句“晨露烹江月,花茶煮岭云”、“幸作商山客,天风拂绿筠”,描写商洛茶岭景象,想象高远,意境深邃,同时表达了做客商山不尽的喜悦之情。这是他带着满腔深情赞美山乡新生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创建诗词之乡,不断增强群众参与诗联文化活动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会不懈的追求
          200935日,中华诗词学会决定授予户县“诗词之乡”称号。户县成为陕西省首个创建成功的诗词之乡,全国县级第10个诗词之乡。
       这又是画乡对外宣传的骄傲。
    “创建诗词之乡,是在2002519日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成立大会上,霍松林教授寄语户县领导班子的。”
焦万利介绍着。又是他带着使命于2003330日,在《上林苑》创刊首发式上,代表学会领导班子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把户县建成诗词之乡的奋斗目标的。经过不懈的努力,2008319日,中共户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阅农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这标志着户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活动正式启动。
         这是户县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一项头绪繁多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焦万利不但肩负着承上启下、组织协调及策划运作的宏观工作,还担负着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和检查的微观工作。在20083月至10月的创建和申报工作中,他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李景宁、副会长刘勇一起按照诗词之乡评定标准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他既要审定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的申报材料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又要安排“沧浪”、“新荷”等分会,编印诗词楹联教育基地会员优秀作品专集,既要组织编辑出版《当代咏户县诗词选》和《上林放歌—会员作品选》,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创建工作的相关事宜,又要亲自起草实施“六大工程”方案和安排诗词之乡的迎检工作。
          “那段日子,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我是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诗友们开玩笑说我比在位时还忙。”焦万利颇有感慨地说。那一幕幕紧张忙碌的情景又回到他的眼前。他白天找县上有关领导协调活动经费,找班子成员安排工作;跑省诗词学会请示工作,跑基地学校指导开展活动,累得人困马乏,晚上还要思考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星期天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抽笔展纸,一行刚劲的文字留在稿纸上:“创建诗词之乡,实施六大工程。”一种思绪便在学会往昔峥嵘的岁月漫步,一种思路便在新的设想中创新。经过几个夜晚的苦战,创建诗词之乡实施“六大工程”[中华诗词楹联育人示范、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诗联“五进”(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中华诗联点缀、中华诗联人才培训、中华诗联书画合璧的构想出台了,它彰显着作者的智慧和户县创建诗词之乡的一大特色。
繁重的工作让他身体免疫力下降,胸背部出现严重带状疱疹,痛痒难忍。同事们劝他休息几天。
          “没事,”他嘿嘿一笑,“咱是一个老兵,苦惯了,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
           一位老兵,肩上扛着的只有社会赋予的一份责任,只有热爱家乡的一种情怀。
           户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成功了。人们欢声雀跃,奔走相告;不少人带着感激之情握着焦万利的手:
          “没有你,户县就成不了诗乡,或者说将大大推迟这个进程。”
         几丝笑意爬上他的脸,头却摇着:“户县创建诗词之乡的成功,来自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来自宣传、文化、教育系统及众多部门、乡镇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的鼎力支持、精心组织,创建诗词之乡的进程可能要推迟。”
焦万利也衷心感谢学会领导班子、理事和会报会刊编辑们辛勤的努力与积极的参与,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支持及县内外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
         谈到个人的作用,他总是说:“我个人只是在诗词之乡创建由社团行为向党委政府行为转变,由少数人向社会化转变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尽管如此,个人毕竟是渺小的,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在成绩面前,摆正个人的位置,这是一种豁达与大度。
        “诗词之乡创建成功,是户县文化建设中的大喜事,但巩固创建成果,把户县建成名副其实的诗词楹联之乡,任重道远。”
成绩面前又孕育出新的奋斗目标。
      “楹联与诗词相辅相成,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更具有大众性。对联作好了,对掌握诗词的对仗很有帮助;而诗词作好了,作对联才更有诗情画意。所以让诗词、楹联同步发展,认识要有新高度,水平要上新台阶,活动要有新亮点,队伍要有新传人,支持要有新力度。”
         展望户县诗词楹联文化发展的未来,一种清醒的意识正在形成。

        采访焦万利,笔者一直被这位“2008感动户县”的新闻人物所感动,同时为他10年来引领户县上林苑诗联学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摘取的桂冠所折服。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省楹联学会表彰的首届终身成就奖“孙髯翁”奖获得者,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市文明市民标兵等职务和荣誉,是对他10年工作的肯定。
         “学习和传播诗词楹联知识使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人格不断升华,思维不断拓展,创建意识不断增强。”
           这就是焦万利,一位走进“金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最丰硕的收获者和奉献者。
发表于 2012-4-6 08: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