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870|回复: 11

[历史人文] 探寻户县百年前来自湖北的“客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2 02: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来源:西安日报 2011年06月11日05:11
1.jpg
这座清朝就有的马王庙,见证了湖北客户的历史。

2.jpg
谈起湖北客户曾经受的苦,户县大王镇宋村12户80岁的老人周桂芳声泪俱下。

  记者金石 文/图

  清初“湖广填四川”广为人知,可鲜有人知清末曾发生过“湖北填关中”。百年以前,成千上万的湖北人奔往关中,散落在渭河两岸的河滩上,被当地人称为“客户”。由于他们是自发的民间行为,非朝廷统一调动,没有记入“史册”;后来又由于他们贫困、处于交通不发达的河滩,特别是对外都说陕西方言,没有被人们重视。这是几近被人遗忘的传说,只有年过花甲的湖北客户老人还零星记得长辈告诉他们先祖曾经的经历;这是一段被世人忽略的历史,记者翻遍有关地方志没有看到记载,查阅国内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文字。西安日报记者是在做《侨居陕西的异域文化》系列报道时,偶然发现了他们。

  天灾人祸背井离乡

  湖北乃鱼米之乡,当年湖北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到干旱少雨的大西北?

  户县渭丰乡元三村十二户自然村75岁老人吕战吉告诉记者,他们家是因湖北不收,他的“老爷”(曾祖父)从湖北来到关中。他的祖父兄弟两个,他祖父是老二,生在十二户村,1959年去世时70多岁。

  咸阳市渭城区钓台街道曹家滩村59岁的柯善斌的祖父因湖北郧西遭灾来到这里,后来他的太爷(曾祖父)找来,也定居下。

  记者骑着自行车从户县、长安到渭城、秦都、未央,访问了渭河南岸8个村的十多位湖北“客户”老人,虽然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家来关中的具体年份,但从他们所说有关情况可以得知,当年湖北客户迁徙关中时间,基本在公元1880年前后。

  那么在此之前,湖北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仅仅是自然灾害,湖北客户人没有必要挑选需翻秦岭这一艰险的路拥向生活环境差异很大的关中。

  户县渭丰乡保东村76岁的老人袁修儒说,他们祖上清道光后跑“长毛”(指太平天国),平原上呆不住,躲避到山区,后来又遭年景,过活不了,来到关中。

  袁修儒的说法,反映了湖北客户迁徙关中的完整原因。

  1851年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军和太平军在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你进我退、打来打去十几年。对于只想过好自己小日子的平民百姓来说,战乱无疑是场灾难。具体到湖北人来说,躲入和陕西交界的郧县、郧西等鄂西北山区,是逃命的一条重要路径。然而,由于清初大量移民掠夺性开发,鄂西北地区生态遭到破坏,至清末旱灾、洪灾频发。新的战乱灾民拥入,增加了当地的生态压力,人们难以为生,战乱灾民不得不继续西行,其中也包括早先来到鄂西北的居民,一部分进入陕南,一部分远涉关中。

  一根挑担翻越千山万水

  这些湖北的难民,从鄂西北走向关中的道路曲折而艰辛。首先,许多人出发前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边走边找落脚地。

  “那会可怜,可怜得没办法。”未央区六村堡沙河滩村81岁的老人刘光前对着记者嘀咕道。他曾提出年前上祖坟,他在山阳县漫川镇的堂哥说,要上祖坟,就得腊月24日出发,因为节节都有死的人,都有先祖坟,需几天才能把祖坟上完。说不定他们是从湖南搬到湖北,又到山阳。他的父亲是兄弟5个,一个在逃难路上跑散了,一个死在半路。他的母亲曾经常说,他们中途曾住在山阳漫川的一座山头上,上头不收啥,能吃的野草、野菜、树叶都吃完了。要过年了,饿得没办法,把玉米芯磨成粉,搁锅里一焙,三十晚上就吃了一顿这种饭,然后挑上担担儿,一担子担到关中。先到合阳,没有找到落脚点,最后逃到沙河滩村。

  保东村袁修儒老人的曾祖父先在汉中呆了一年,因有亲戚先到户县,看关中好,才过来了。

  咸阳市秦都区沣东街道渔王村沙岭自然村71岁的汪宗正告诉记者,1995年村里挖出的一个碑上记述了他们祖先的足迹。他的太爷(曾祖父)从长江边的湖北省蒲圻到郧西,经山阳,来到沙岭村。

  多数老人的讲述中,都有这么一个镜头:

  丈夫挑着担子,一头是竹筐,上面放的是幼小子女;一头是木箱,里面装的是棉衣、棉被。妻子牵着大一点的子女同行。

  元三村十二户吕战吉说,当年他的曾祖父就是挑着担子,将他8岁的大爷一担子担来的。一路靠乞讨要饭为生。

  保东村60岁的韩发喜在十几岁时还见过先辈逃难时用的那种竹筐,又叫托筐,底方口圆。

  落脚多水的渭河滩

  湖北灾民,最后能够落脚关中,是因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中发生战乱和灾荒,大量人口死亡或迁徙,有的村庄空无一人,特别是渭河两岸。清同治八年,即1869年,陕西巡抚刘殿在三原设招垦局,让灾民开耕泾阳、咸阳、高陵等地的荒地。

  保东村韩发喜说,湖北同村、邻村的亲友通过相互介绍,陆续来到渭河滩。 保东村有来自郧西、郧县山区的,还有随州的。

  元三村十二户吕战吉的祖父是弟兄7个,来陕西4个。四爷、五爷来得最早,经他们介绍,吕战吉的祖父才来到渭河滩。

  《户县志》副主编樊义廷说,渭河沿岸客户以湖北人为主。在湖北客户来之前,保东村这一带是官地,是清朝部队在这里放马的兵马场,修有马王庙。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湖北灾民到关中后,多选择在渭河两岸住下。一是这里没有人种植的滩地多,二是他们喜水,靠近渭河可以打鱼充饥。

  水走了,树桩还在

  100年前,渭河没有大堤,河床宽,河水肆意漫流,时而循南来,时而绕北去。

  长安区高桥街道曹家庄村 62岁的程德吉等人说,他们先祖初来时,渭河滩哪儿地势高无水,就在哪儿栽些树桩,用草帘子搭草庵。水来人就走了,水走了,树桩还在,人再回来。

  保东村的袁志谋说,所谓草庵,就是4根椽在渭河滩上一撑,头上一绑,割些草,扎成帘子,搭在上面,像如今瓜地的草庵,后来逐步发展成草棚,就是用高粱秆围成墙,抹些泥,冬天挡风。这种生活过了几十年。他们不敢打墙盖房,怕渭河涨水被洪水冲了。保东村南面相距3公里的定舟村,从其名就知道,那里过去是停船码头,就是河岸,保东村则在河床上。他们家解放前虽然被看做财东,弟兄几个1946年才盖了3间房。

  保东村的袁修儒老人说,解放前保东村100多户人家,有瓦房的只有八九家,其他都是草棚甚至瓜庵棚。

  沙岭自然村71岁的柯玉林的祖父经过郧西逃难来到关中,曾住咸阳渭河滩上。清朝时发了一次大水,一家人被困到水中。县老爷让河边一船主撑船去救,船主望着混浊的滚滚洪流不敢前往。县令坐在船上说,你今天不去也得去。船主没有办法,只好服从,他们一家这才获救。

  元三村十二户的段为民家到1960年才不住草棚。

  1960年后才和当地人通婚

  湖北客户落户渭河滩,靠开荒耕地为生。但这里一方面因为水位高,到处是盐碱地,庄稼产量低;二是渭河经常涨水,收获没有保证。

  沙河滩村刘光前说,过去地上挖一锨,就是水。人们就喝地边沟渠里渗出的水。到了冬天这里满地白色,像下了雪,都是盐碱,只能种黄豆、高粱、黑豆、棉花等庄稼。

  保东村的袁修儒老人回忆,解放前一亩地打一百来斤,甚至几十斤粮,一般人家包谷能吃饱就不错了。 由于生活困难,有个别人后来又返回了湖北。

  元三村十二户的段为民从记事起,他的父亲就给人家拉长工。

  在艰苦生活的折磨下,人们寿命很短,许多人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母。沙岭村柯玉林的祖母去世时,其父亲才十二三岁。

  宋村12户80岁的周桂芳娘家在户县五竹乡三合庄村。她娘家一直靠乞讨为生,她八岁就许配给了丈夫张文法。张家也很穷。说到当年所受的苦,周桂芳当着记者的面落下了泪水。

  保东村袁智谋告诉记者,1960年之前,湖北客户鲜和当地人通婚,哪怕三十、五十里路,都是湖北客户找湖北客户。据说当地人怕客户住不长,把女子领走了,也有风俗习惯、语言不同的原因,最关键是过去客户穷,条件比当地人差。

  “想不到现在变成这样子”

  经过大约五六十年的奋斗,湖北客户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变化最大的是在解放后。

  沙河滩村刘光前清晰地记得,解放后政府在全市抽调人员挖排水渠,他们村住满了挖渠的人。排水渠修好后,把河滩的水慢慢抽下去,盐碱才消失了。

  保东村的韩发喜说,1968年,保东村小麦平均亩产打了300斤,高兴得在周围都喊圆了。现在打800斤也不算高产。最近几年,保东村约三分之二的地转产种瓜果蔬菜。村里虽然没有暴发户,但都丰衣足食。

  目前湖北客户聚集村庄经济模式各不相同。

  沙岭村柯玉林说,他们村不仅最近十几年种菜的多,还有搞运输、办企业的。

  “托毛主席的福,现在好了,不是一个人好了,都好了。”元三村十二户的段为民说。

  沙河滩村刘光前感叹:“谁也想不到现在变成这样子。我手上就盖房三次。先是盖草房,然后盖瓦房,1987年盖了楼房。”

  “老家有片竹园”

  湖北客户到关中已经100多年了,多的已经繁衍到第8代。第一代人早已去世。但他们的后裔,念念不忘湖北故乡。

  保东村的袁修儒从长辈那里知道,他们家在湖北家族分上中下院,离开湖北时,家里还留有土地。

  沙河滩村刘光前小时候晚上捡棉花,他的父亲就给他讲老家的故事。20年前刘光前去过三四次山阳漫川,曾问堂哥要家谱,但因堂哥家被评为富农,“文革”中家谱被人烧了。

  保东村的袁志谋家还保留有从清末开始记录的家谱。原始家谱也在“文革”中烧了,后来根据记忆重新记录下来,发给各家。每年清明节,袁氏家族都要拿出家谱祭祀祖先。 宋西村12户赵秀英家,今年清明就派人到保东村参加袁氏家族祭祖。

  保东村韩发喜的父亲1984年回老家郧县刘坡乡韩家湾村将家谱抄回来。韩发喜把家谱抄了8份,送给他们家族的老八门。

  宋村12户80岁周桂芳的老伴张文法临去世前,给周桂芳千叮咛万嘱咐,要记住他们祖先来自湖北,老家有片竹园。
发表于 2011-6-12 1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6-12 12: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俺嫂子就是湖北客人。
发表于 2011-8-10 15: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说的是事实。我们涝店镇永安村,西保村,东堡村很多村民都是从湖北来的。我爷爷说是清朝末年迁入户县的。老家都是湖北郧县人。渭河边很多村子都是湖北来的。
发表于 2011-8-10 15: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村还有的是四川来的,山东的,湖北的以郧西县,郧县为主。
发表于 2011-8-10 15: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新安村,保兴村都是湖北人落脚的村子。
发表于 2011-8-10 17: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探寻户县百年前来自湖北的“客户”

近百年流落定居户县的湖北人数以万计,据我所知,湖北人聚居的村子有:涝店镇:永安、东保安、西保安、平东、平西;渭丰镇:新安、保兴、保西、保东;玉蝉镇:太平、宁羌、新义、南兴、新兴;苍游镇:双永;五竹镇:三合庄、兴盛滩等等。
发表于 2011-8-21 14: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网友你说的很对。不过靠近渭河边附近的村子都是湖北人为主,在村子里都说湖北客家话。玉蝉太平,新义,新兴湖北人在村子里的不多(我去过这几个村有亲戚在这几个村)。
发表于 2011-8-21 14: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王,渭丰,涝店三镇的湖北客家人比较淳朴,整个村都说湖北话。跟外村人就说咱陕西话。我也是湖北客家人后代。我出生在涝店镇永安村我们李姓是全村最多的人群,其余以王,张,谭等为主。要去看渭河大桥就得经过我村。因为我村以北就是兴户渭河大桥南岸了。
发表于 2011-8-25 1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wwwwpppp


    先生你搞错了,玉蝉太平、新义等村确以湖北人(郧西、郧县、房县)人为主,他们自己交谈还说湖北话,并且与渭河滩乡党相互通婚,都有亲戚关系。
发表于 2011-12-4 20: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西保村的,祖上就是湖北过来的,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啊!家谱我父亲只记住了八辈!推算一下,每一辈按22岁结婚生子,也176年了,正好是鸦片战争前,“长毛乱”的时候过来的!父亲说他们以前背个背篓在芦苇荡里捉野禽!以前水量很充沛,还种过水稻!住的是茅草屋,村子里诞生过很多地主,被整死的也好多!现在掰着手指头都能数清楚哪一家是地主老财,幸亏俺家以前是富农!曾祖母也曾经在家门口搭过茅草屋,让逃难来的山东段家居住!至今胡姓仍是一大姓氏!好想去湖北寻根!有线索么,求线索,爷爷现在给我也说得不是很清楚!
发表于 2011-12-13 21: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祖籍就是湖北郧西,现家住涝店镇三过村,祖辈的艰辛时刻萦绕在心,祖辈的生存意志不断地在鼓舞着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