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诗词用典和点化
{接上期}(三)、典故的识别 诗词中应用典故无疑会增加其表现力度,但也为读者在阅读诗词时增添一层障碍,如何识别诗词中的典故,便常常成为众多读者,尤其是初涉诗词者,的长期悬念。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用典可分为正用、反用、引用、明用和暗用,但在识别时仍有交叉之处。如同散文中的正话反话一样,作者在诗词作品中并不注明是否用典、正用典故、反用典故、暗用典故和用那个典故,这就要求读者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全局立意取向和诗品人品综合判断。 若诗词中出现语面(或字面上)上下不相连属、语意不甚贯通,便可能存在正用、反用、明用典故,可抓住“典故”某些外在特征,查考一些大型语文辞书或专门典故辞典便可找到答案。当了解了典故的内容后,按典故的本来意思解读你所阅读诗词的内容,若理顺脉畅,言约意丰者便是正用明用典故。若与所读诗词写作背景,全局意思相悖,不妨再试用反用典故来解释,如与背景、意思取向完全吻合,以及有的“典故”前常有“不用”“不为”“羞”“不”“何妨”“空”“岂”等词或短语者便是明用反用典故。值得一提的是判断正用、反用典故还要结合诗品人品,《红楼梦》中的宝玉绝对不会有“绣房钻出个大马猴”的语句,薛蟠也绝对不会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语句。至于暗用典故的识别。只有具备了相当文化素养,并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识别。 负责任的作者在遣词造句时,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在未读通用典前不可妄下结论,错误的结论往往诬陷作者。也不能因不懂用典,而把它当作错误对待。 (四)、用典的争议 诗词中是否应当用典,历来便有争议。为了叙述方便,把主张应当用典一方称为挺方,把反对用典一方称为反方。 挺方的代表人物和论点: 乔亿(字慕韩)在《剑溪说诗》中说“愚谓性情有难以直抒者,非假事陈词不可”,实为诗词中主张用典的要语。“用事非诗正体,然景物有限,格调易穷,一律千篇,只供厌饫。”。张谦宜(号稚松)在《絸斋诗谈》中说“今人之诗,字里字外,更无些物,只是颜色合成,故看来不生动”,“况诗词受格律字数限制,言辞俭约,其中言词应当容涵广大,作者用典故二字可隐括一事,或用一语容纳数事,使内容广远,令人感发幽深。”所以诗词里用典难以避免。 反方的代表人物和论点: 钟嵘(字仲伟)在力主诗词不用典中,最早最有代表性。在《诗品》中他说“至乎吟咏性情,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也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故实,典故。讵,岂)。谢榛(字茂秦)在《四溟诗话》中说“用事多则流于议论。”。在诗词中用典,不仅使作者增加难度,而且给读者增添阅读障碍。 (五)、用典的意义 由上述用典的争议可以看出,挺方没有看到用典的缺点,反方没有看到用典的优点,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典故是社会历史的集中概括、悠久积沉的结果,运用它可以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涵括其中,有精警、凝炼的作用,可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非常适合诗词这种受格律和字数严格限制的文体。读者在把典故的出处和意思了解清楚及真正读懂领会诗词的内容后,便会产生成就感,便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享受深层次的艺术美感。 现在认为,作者用典的要点在于“自出已意”“用事即是用意”。要求活用典故,“死事活用”“死案活翻”“正事反用”,去除堆垛艰涩缺点。并提出用典的四个注意点:忌生辟、忌堆垛、戒重犯、慎误用。尤其是“慎误用”。叶梦得(号石林居士)在《石林诗话》中说“古今人用事,有趁笔快意而误用者,虽名辈所有不免”。俞弁在《逸老堂诗话》中说“古今文人用事,有信笔快意而误用者,虽大手笔亦所不免”。所以,用典故应加选择,即在诗词写作中应选择意义显豁而非晦奥冷僻者,能深化表达内容而非肤浅者,新颖而非陈腐者、贴切而非生拉硬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