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逛画廊,我把一半以上的注意力放在照片装裱上面。这是目前国内的弱项,虽然我们的照片做得不错了,但是装裱装框后在展厅里面的效果就是不靠铺。上海双年展上的展品居然都皱巴巴的。一方是作者不够重视,也方面也是因为整个装裱的产业没有跟上,最低标准也没有达到。我考察的结论是:摄影作品的装裱没有一定成规,装裱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美观,这就需要考虑不同作品的风格本身,与之结合。另外则是为了长期保存,这就需要考虑技术和材质的可靠性。先来看看我观察到的几种模式: A -1传统镜框:底板和玻璃离得很近,几乎紧贴,其间用一层卡纸,卡纸的边沿宽度有厚有薄,但只要使用卡纸,内框一定裁成45度角。这种镜框国内已经做得很好了。外框的木线条国外用有颜色的很少,主要是白色、黑色或本色的木头颜色。这种做法最常用于24寸以内的黑白相片。首先是受到卡纸本身的大小的影响,卡纸是工业制成品,总归是在一开以内。大的彩色照片用这种做法的就很少了。而且大了之后,玻璃就压不实卡纸,玻璃和其内内的卡纸部紧密接触。卡纸和照片相纸也不紧密接触,有时候会在照片上留下投影。这种装裱法,黑白照片通常会在相纸上留白边,加上白边之后的相纸的尺寸要大于卡纸所切出来的内框的边沿。卡纸压在白边之外。彩色的有不留白边的。如果照片尺寸不大,就不一定需要裱死在底板上,如果尺寸比较大,就要考虑四边虽然被卡纸的边沿压住了,中间还是会鼓起,有时压不紧,卡纸就会在相纸上留下不好看的投影。这时就需要考虑把照片裱死在底板上。加卡纸在玻璃和相纸之间,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另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可能是:不让玻璃和相纸直接接触。万一天气潮湿,这种直接接触对于照片的损坏是灾难性的。这个办法最大的问题是做不大。最大的优点是对于照片完全没有人为的损坏---照片接触空气的自然衰老不算。用无酸纸基碳素相纸,据说可以保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