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481|回复: 1

马村社火渊源及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6 17: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马村社火渊源及发展

社火,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扎根于生活,来源于民间,深受群众的欢迎。千百年来经过民间艺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创造、发展和丰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广场表演艺术。每当逢年过节,它就成为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娱乐活动。
社火,亦称社戏,俗称耍伙。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发于先秦的一种祭祀土地和祈祷丰收的仪式,雏形于隋末,盛行于唐代。唐代的社火,每年必举行,除夕至元宵,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争先入城,八方观看着云集长安。当时,扮演者各乘一马,多扮作武士骑射状,另一些人则扮作虎样子,追逐戏耍,表演狩猎场面,故称“射虎”。宋代京都汴梁出现以抬代骑的表演形式,北宋末期“抬”已普遍,“骑”成点缀,射虎之意逐渐消失。因当时的演出是由民间团体在“街坊杂场”进行,称为“社伙”;社者,团体也,伙者,多人也。后来又改为社火的原因,据《方言》中解释,火者“一烘而过”所以改成社火。社火,不登大雅之堂,由群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于地上,故俗称“耍伙”。宋代文人范成大有诗曰“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并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的种类很多,记载也不大一致。但在元代才有了芯子的记载,纸扎鸟虫,装饰在木桩上;清初北京出现了铁芯子,多人装饰,后传入各地至今。
马村社火,村人俗称“耍伙”、“地耍伙”等名,以马村罗堡为主组织演出,主要项目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传承,由长于社火种类的老一辈口传心授于本家族中有灵性、好热闹的后人;但也有部分项目是集体传承,如竹马由于要多人参与并受年龄的限制,必须要集体传承。从马村的历史沿革和出地的历史风俗来看,马村社火兴于唐代,发展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清代,现在的老人回忆,清末到民国期间是其高峰期,“文化大革命”把头帽、服饰、道具等一火送上了天,几起几落;改革开放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村人,盼望着把这一民间艺术的复兴,是精神食粮得以充实。1986年冬,由罗文奇等几位村老开始酝酿恢复这一文化遗产,并组织村里的老艺人教授和传承。1987年的春节,这项民间艺术在马村街头得以重现,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村里村外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春潮涌动,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各种社火种类纷纷亮相:震天撼地的“敲锣鼓”、场面宏大的“彩旗”、故事丰富的“车台和马社火”、威武神奇的“打狮子”、浩浩荡荡的“跑竹马”、流光溢彩的“抡火琉球”、惟妙惟肖的“牛斗虎”、饶有风趣的“走柳木腿”、载歌载舞的“扭秧歌”、节奏明快的“打钱歌”社火节目以及满载乡情滑稽可爱的“赶船”“背打娃儿”“张公背老婆”“老汉推车车”“赶毛驴”“海蚌儿精”“大头娃闹春”等杂耍节目,夹杂着幽默诙谐的“马村社火说唱”,辅助以“搭彩门”、“会花灯”、“放穿槽花”等装饰和表演,同时,还要唱“自乐班”进行终结,真是喜怒哀乐,妙趣横生,多姿多彩,各显千秋,姊妹艺术,借鉴渗透,展示着村人的巧思和智慧,也表达着村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003年春节,村社火“敲锣鼓”、“打狮子”、“跑竹马”、“背老婆”等项目参加了“户县第六节民间鼓舞社火大赛”,并获“二等奖”的好成绩;2005年“打狮子”和“抡火琉球”等社火项目随户县“广成锣鼓队”(即户县孝义坊锣鼓队)一起,在咸阳参加了咸阳彩电厂的厂庆活动,得到了省内外来宾的高度评价。2009年3——4月份,户县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普查中,《马村社火(征求意见稿)》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负责人刘珂同志,在进行实地核实后,将13项具有马村特色的社火项目录入了《陕西省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为户县乃至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着很好的作用。
发表于 2009-12-16 21: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