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哎 可惜终究还是没在咱户县
从紫金山麓到古都西安,昔日“华航”西迁,其前辈先贤扎根祖国西北,坚守“航空报国”理念,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铸就新中国航空教育的伟业。从烽火连天的旧时代到波澜壮阔的新中国,今日西工大人矢志不渝,薪火承传科学发展,英才辈出翱翔蓝天,见证了中国航空科技艰难曲折而又壮丽辉煌的发展历程——从参与大型飞机“运10”的成功研制,“航空界四君子”联名上书邓小平阐述发展干线飞机的紧迫性,到再度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的关键技术研发任务,西工大人与祖国的大飞机结下了深厚的世代情缘——
拓路苍穹 为新中国的航空开路奠基
“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毛泽东
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当人类实现了对蓝天最初的憧憬后,承载着人类梦想的飞机却被卷入了战争的硝烟。“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世界上两次大规模的战争昭示世人,飞机是一种战略性产品,任何一个希冀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国家,在提高其综合国力的过程中,都不能不力图抢占航空工业的制高点。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祖国。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新中国将怎样守护祖国的蓝天?
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了范围较大的调整。旨在适应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1952年中央做出战略决策,将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大著名高校的精锐航空工程系迁出合并。同年10月8日,见证和承载新中国强国梦想的中国航空教育高等学府——华东航空学院,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
我国航空高等教育事业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一批青年才俊怀抱航空报国理念远渡重洋,分别赴美、英、意、法等国留学深造,掌握当时最先进的航空理论知识。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航空教育最早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南大、交大和浙大这三所大学的航空工程教育均始于上世纪30年代。留学美国的教授罗荣安是中国航空教育的先驱,也是南京大学航空系的创建者。留学意大利的教授曹鹤荪被任命为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代理主任,成为交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系主任,时年仅30岁。留学美国的教授范绪箕受命筹建浙江大学的航空系,他自行设计并动手建造的3英尺低速风洞,今天仍然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1957年10月,西安航空学院与享有盛誉的高等工业学院——于1938年由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组建的“西北工学院”合并,正式创建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春夏之交,驰名中外的军事名校“哈军工”麾下的空军工程系整体迁并西北工业大学,军工加盟,西工大如虎添翼。“三校汇流”归于“国防建设”和“西北建设”。“三强联手”共同成就了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从此,西工大的前辈先贤们承载光荣与梦想,牢牢扎根在祖国的西部,开始了荜路蓝缕艰难而辉煌的创业历程,为铸就今日以领航中国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为鲜明特色的西工大奠定了基础。
西迁的华航成为今日西工大航空学院的主体。一代名师季文美、岳稢毅、黄玉珊、陈百屏、王宏基、罗时钧、王培生、陈士橹、戴昌辉、王适存、杨彭基、谢安祜、许玉赞、杨庆雄、杨南生、胡沛泉、赵令诚、刘千刚;航空史学专家姜长英……他们均系中国航空学科的开创者和中国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他们将永远镌刻在西工大的史册上。
追根溯源,西工大的航空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始终站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可谓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人才辈出,为国家航空事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英才——航空界著名的西工大老校友:张阿舟(“航空界四君子”之一)、徐舜寿(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黄志千(中国高速歼击机之父)、顾诵芬(歼-8设计之父、两院院士)、屠基达(主持设计初教-6、歼教-5、歼-7M,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歼-10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拓路苍穹,为新中国的航空开路奠基,功勋卓著,将永远名垂中国的航空史册。
物换星移,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历史记忆中,某些时刻因其注定不朽而散发着永恒的光彩。拥有70余年校史的西工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国家和民族崛起腾飞的见证。
春夏时节,当你步入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倘若你是从东二门走进教学区,沿梧桐繁茂的教学北路往西,你能即刻感受到西工大的第一特色“航空”,因为首先跃入你眼帘的是一座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银色大楼——航空楼。在晴朗的日子里,银白的楼身反射着耀眼的光芒,仿佛一架展翅欲飞的巨型战鹰,携着人们的遐思飞向碧蓝的高空。驻足航空楼前,你会突然心生一种冲动,一种翱翔蓝天的强烈冲动。西工大的航空学院就在这幢大楼里。
西工大航空学院由原飞机系和民航工程学院于2004年合并而成。飞机系前身是华东航空学院飞机系;民航工程学院1994年经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国家民航总局批准,由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和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组建。由此可见,航空学院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在中国航空科技与教育领域里独领风骚;又因西工大一直坚守为国防服务的办学理念,其航空学院才得以像一架战机穿云破雾,一飞冲天。
现在的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器设计工程系、综合技术及控制工程系、流体力学系、航空结构工程系和民航工程系等5个系,覆盖13个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两个学科为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飞行器设计学科和固体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为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拥有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硕士点和9个博士点。是全国一流的学科,也是西工大的骄傲。
1958年,西工大艰难地开始了自己的飞机研制工作。“延安一号”是首架由西工大独立设计和制造的飞机。同年3月开始草图设计,12月试飞成功。“延安一号”标志西工大人迈上独立设计制造飞机的道路。
提到西工大,有两个纪录令人骄傲:西工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西工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地效飞行器。西工大无人机事业始于1958年,迄今已研制成功20多个型号的系列无人机,生产各型无人机5000余架。5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使我国无人机研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文革”期间,高等教育受到极大的影响和破坏。然而,西工大飞机系的教师依然痴心不改忍辱负重,执著坚守航空报国理念,为蓝天奋飞蓄势聚才。“文革”十年,西工大飞机系的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多项航空工业急需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如Ⅱ型炮射小靶机、GC-11高强度钢等都填补了当时国内行业内的空白。
改革开放后,西工大航空学院栉风沐雨,搏涛击浪,从模仿试制到自主开发,不断创新,实现了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快速跃升。
追溯历史,西工大与中国大飞机可谓源远流长。
有人说,20世纪我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三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1909年冯如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架飞机;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上天;198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客机“运10”起飞。
1958年7月26日,青年空军军官于振武登上“歼教-1”,驾驶着这架银白色的飞机轻盈地飞上蓝天,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凝聚在“歼教-1”上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理念,不仅影响着过去,还启迪着现在。而“歼教-1”就是在西工大校友、时任中国第一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带领下由我国自行设计成功的。为此,徐舜寿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
1970年8月,在上海郊区,中国开始了一项代号为“708”的工程——自主研制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来自全国航空工业300多个单位的各路精英被调集参与研制任务,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还未来得及排练就被历史匆匆推上舞台,成功演奏了一首壮美的英雄交响曲。1980年9月26日清晨,上海北郊机场,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迎着灿烂的朝霞直冲云霄,其高大机尾上闪耀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个醒目的红色标记“Y10”。运10曾七次飞越世界屋脊——“空中禁区”,飞抵西藏拉萨,其性能之优异可见一斑。谁能说它不是中国航空人的骄傲?!
20世纪70年代,西工大有两位教授参与了我国第一架大型客机“运10”的自主研制,他们就是我国航空界首屈一指的结构强度专家黄玉珊教授和付祥炯教授。当年西工大担任“运10断裂力学课题组”组长单位,清华大学为该课题组副组长单位。付祥炯教授回忆当时的研制工作时说:“运10已经搭建了很好的自主设计平台,它是我国飞机设计首次从10吨级向百吨级冲刺,它的研制是个充满创意、兼容并蓄的创新过程,其技术的难度和试验的规模,有不少至今仍保持首创的纪录。它具有永远的实践意义。”
西工大校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型号第一任总设计师、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原总设计师吴兴世,西工大校友、中航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唐长虹,当年也参与了“运10”的研制工作。提起“运10”,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全程参与运10研制的吴兴世感慨良多。他概括“运10”有三大不能忽略的创新:“第一,从方案上,满足需求,具有前瞻性,至今仍是大型喷气客机的主流设计方案;第二,成功突破前苏联的技术体系,起步向民用飞机国际先进技术体系转变;第三,运10首次大规模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式跃进,为我国航空工业后来的技术进步打下重要基础。”
歼-7系列战机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单座、轻型、两倍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其改型众多,其中多个型号的设计研制渗透了西工大人的心血。20世纪80年代,西工大发挥技术主导优势,由沙伯南教授领导的团队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联合研制歼-7E型飞机。沙伯南教授提出了国内首创的双三角翼气动布局。为了完善这样的全新布局,飞机系几乎所有的博导都参与进来,进行了10000多次风洞试验,为各方面性能的计算提供了有效参数。目前该机作为我国空军主力机种已装备部队300余架,其优越的性能使其成为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队机长达20年之久。歼-7E充分体现了西工大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西北工业大学几乎与中国航空同行。西工大一直以来都是牵头承担国防重大工程项目或国家重大专项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西工大人几乎参与了代表国家水平的所有机种、机型的研制,例如歼击机系列的歼-5、歼-6、歼-7、歼-8、歼-10,运输机系列的运7、运8、运10、新舟60、新舟700,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的研制等,它们记录了西工大与中国航空事业的世代情缘,也是几代西工大人立志航空报效祖国的见证。西工大正是在参与各种军用和民用型号飞机的研制中,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关键技术的攻关中,锻炼了队伍,储备了技术,积累了成功的国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航空科技的杰出人才。西工大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