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957|回复: 12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 [转]诗词韵律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7 15: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转]诗词韵律入门  标签:  韵律  诗词  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 (暂名)
杭州 裘惠林 编撰 小 引 去过几个网上的论坛,发现里面的古诗分坛人气都很旺,其中不乏深具古典诗歌功力的作者,但更多的却是初学者。作品中多有不合格律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欣赏价值;还有很多回帖者都表示了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但又同时把古体诗歌的写作看成畏途而裹足不前。 本文作者自初中起爱好古典文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对古体诗歌,先是单纯的表面模仿、画虎类犬,后来看到了几本诗词格律方面的书,才初知格律①。其中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使我受益最大,以后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有些像模似样了。 以下是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以尽可能浅显的语言介绍古体诗歌格律方面的一些常识,目的是为了帮助初学者能较轻松地掌握格律的大概,突破形式的约束,从而充分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 下文中只谈格律,不讲其他(如写作方法等)。文中主要引用著作是王力先生著述的《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两书。 文中如有错误的地方,恳请行家批评指正! ①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第一部分 律 诗 第一章简 论 第一节 古典诗歌的特征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意境抒发感情,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构造了古典诗歌特有的华美的境界,是中外任何自由体诗歌所根本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其中的许多名篇至今还为今人吟诵欣赏,很多爱好者仍在学习、写作的原因所在。 古典诗歌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它的内容主要是抒情的。其中一些著名的叙事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也不以创造人物为主,倒是以发抒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感受为主。因此,它最适合于作者个人感情的抒发。 第二、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少有的长诗《焦仲卿妻》也不过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有些民歌,最短的只有十三个字。比较多见的五绝,也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但仍然是一首首完整的诗。 第三、它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古典诗歌是最讲究格律的,尽管格律的尺度有宽严的不同。在古代,我们有很多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名篇,却没有散文诗、自由诗,可以证明格律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欣赏古典诗歌,自然要体会其思想内容和意境高远。但如果能够通过形式去了解内容:诗词既然是有一定格律的,那我们在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如果能够知道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知识,那就更能欣赏其中的艺术美,更能体会情感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性了。换个角度,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古体诗歌格律的基本常识,那么,写作者个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现在很多古典诗歌爱好者都认为写作古体诗词很难,根本原因就在于,必须遵守格律,而这格律就像一道很难跨越的难关。很多初学者因此就止步不前了,也不乏一些不以为然的爱好者,破关而入,却因为不遵守格律而遭批评、规劝。其实,只要了解了格律的一些常识,就会觉得这只是一道看来吓人的门槛,越过以后,就是另一番明媚的天地了。 第二节 古典诗歌的词汇 中国古代汉语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最丰富、最精炼的语言,如至今仍在大量使用的成语都具有言简意赅的特征;古典诗歌的语言又是最精粹的,它用经过反复锤炼过的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最美好、丰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譬如: 1.古代老百姓的诗《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35字) 用现在的话直接翻译,就是: 老天爷啊!我愿意和爱人永结同心,白头到老; 希望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减。 除非等到: 巍巍高山变成了平地, 滔滔江水变成了干涸, 冬天响起了“隆隆”的雷声, 夏天下起了鹅毛大雪, 上天和大地合在了一起, 只有当这五种情况都出现了, 我才敢同郎君断绝恩情! (103字)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五绝)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20字) 直译为: 夕阳西下,沉落在远处的苍山, 天气寒冷,茅屋里没有御寒的物品。 柴枝做成的大门外远远地听到狗儿的叫声, 狂风大雪里走来了深夜归家的主人。(59字)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知道,古典诗歌的词汇十分精炼,它可以用极少的字数来表达极其丰富的意义。 (一)单音词 诗歌,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求有简练精美的语言,古代汉语的言简意赅的语法特点奠定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色。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很多单音词,一字一音,一音一义。这就使得诗人写诗时,在字音字义之外,还可以在词汇、语法方面加上种种不相同的排列组合,构成诗句中奇偶的变化。发展到现代汉语以后,单音词就基本都成了双音词或多音词。掌握了这个特征,我们在写作古体诗歌的时候,就要尽量把现代汉语的词汇转化为单音词。 譬如: 参加——与(yù,动词) 杯子——杯 被子——衾 考虑、顾虑——虑 太阳——日 黄昏——暮 太阳下山——日暮 深夜回家——夜归 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规定字数内表达比较丰富的思想内容了。 (二)口语化 诗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的生产劳动,因此,最早产生的是民谣、民歌,运用的都是当时的生活语言。各个时代的文人将当时的民歌加以归纳、分析,在体制、形式上作了相应的规定,以便于诗歌创作与提高。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直到以后各时代的诗人,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以贴近生活。 诗歌的语言就是把生活语言进行了加工改造的文学语言,它具有准确、精炼、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有些情况下,生活语言是可以不经过加工而直接进入诗歌的,而且,有时候这种生活语言的运用还是必要的,有益的。例如,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的《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为保卫国防而“南北驱驰”到处奔波的军旅生活,抒发了自己一生为国献身的自豪感。“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语,但用在了这首诗里,平易自然,恰到好处。 但是,一般来说,诗的语言不等于生活语言,,应该是生活语言的加工改造。要创作出精美的诗篇,不能满足于书面语言的照搬,也不能满足于生活语言的照抄。诗里的语言,不论瑰丽的也好,质朴的也好,均需经过锤炼加工。 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的语言,稍作锤炼来写古体诗歌了。譬如毛泽东的一首《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黄莺啼。 全诗非常浅显,只要不是文盲,任何不懂古典诗歌的人都能看懂。诗里只有一个文言词“若”,就是现代汉语的“如果”,把它换成“要”,就完全成了一首用现代语言写的“七绝”了。 第二章 诗词的格律基础 第一节 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再看“帮” 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例如: 闺 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 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 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时还有i、u、ü,如ia,ua,ie,üe;后边有时还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 un,ueng,ü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i,o,n,ng叫做韵尾。不同韵头、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因为它们的韵干(韵的主干)也可以押韵。例如: 蚕 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á)?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má)? “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它们的韵并不是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呢?这是因为时代变迁,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用现代的语音去读古诗词,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了。例如: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像jiá,和现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 南 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在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歌;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会去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和谐的。同样,如果你日常所说话的语音如果不是属于北方语音区的,写作古体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纯熟地运用你所熟悉的家乡方言的语音来押韵了。 第二节 四 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 ⑴ 平声。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 上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 去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 入声。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 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 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这叫做“浊入(阳入)”。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留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写作古体诗词的时候,将入声字入仄声韵(宋词中还有一些词牌规定了要用入声韵)就会得心应手了。 入声字在北方,变为四声的都有,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分为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两大类。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类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第三节 平 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 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对句①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 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介绍见前),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参见作者的另著《诗韵全编.现代汉语语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关于入声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可参看本书作者的《诗韵全编附录<普通话与入声对照表>》。 ①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第四节 对 仗 修辞里的“对偶”,在古代诗歌里叫“对仗”。对是相对,仗是仪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学过中学语文的人都知道对偶。对偶就是把同一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形成整齐的美。例如“任重致远”,“任重”与“致远”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任重致远”是句中自对,“任重致远,居安思危”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矩,是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然以“任重道远,居安思危”为例:“任(担负)”、“致”、“居”、“思”都是动词相对,“重”、“远”、“安”、 “危”都是形容词相对。 诗词中的对仗的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因此,上面所举温庭筠的《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中的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暖,细雨如烟碧草新。”才是符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也是同样的标准。
[连载二] 第三章 诗 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本文只谈律绝) 第二节 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韵书来押韵的,无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不同韵部的不能通押)。 古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这里我们只谈平声韵。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先萧等都只是这个韵的代表字,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和 “冬”这两个韵的读音,在普通话里根本没有分别,但在古代一定是有某种区别的,在写律诗的时候还不能把他们混用,必须遵守。《红楼梦》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限定用寒韵。香菱苦思冥想了好久,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地答道:“‘闲’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由此可见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各韵所包括的字数很不相称,有些韵很宽(字数很多),有些韵很窄(字数较少)。宽韵可以很自由,窄韵就会令人局促;但是,有些诗人自认文才很高,有时候就故意用窄韵来显示本领。 依诗韵的宽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平声韵): ⑴ 宽韵 支 先 阳 庚 尤 东 真 虞 ⑵ 中韵 元 寒 鱼 萧 侵 冬 灰 齐 歌 麻 豪 ⑶ 窄韵 微 文 删 青 蒸 覃 盐 ⑷ 险韵 江 佳 肴 咸 这种说法是相对的,有些虽然是窄韵,但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在普通话里,以上的所谓宽窄早就不相适应了(详见《诗韵全编》)。 现在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在现代人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却严格分别开来的韵来证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并不是严格规定的,因此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脚也是可以的。宋代以后更成了风气。譬如: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山园小梅 [宋]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的韵,但是《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的 “纷”字,《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的“妍”字。 所谓“邻韵”,除了江和阳,佳和麻,蒸和侵合用很罕见之外,其他大致可以按照十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为邻韵,可分为以下八类: ㈠ 东、冬为一类; ㈡ 支微齐为一类; ㈢ 鱼虞为一类; ㈣ 佳灰为一类; ㈤ 真文元寒删先六韵为一类; ㈥ 萧肴豪为一类; ㈦ 庚青蒸为一类; ㈧ 覃盐咸为一类。 以上说的这些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了解古代律律诗的原貌。其实,今天我们来写律诗,因为是写给同时代的人看的,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限制。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就应该都是可以的,不过最好是注明用现代语音来用韵,读者可以参见本文作者的另一《诗韵全编—现代汉语语音》)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 (一)五 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 仄仄平平仄 a,仄仄仄平平 A。 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仄起式(首句第一字是仄声) 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出句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押韵,就 是仄仄仄平平 A,其余不变。)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 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 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 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首句不入韵) 从 军 行 [唐]杨炯 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首句入韵) (2)平起式(首句第一字是平声) 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 (出句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句最后一字押韵,就是 平平仄仄平 B,其余不变。) 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首句不入韵)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首句入韵)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即平平),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即仄仄);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和尾联(七、八句)。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 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二) 七律的平仄 七律就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平仄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B。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也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b,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题李居士幽居 [晚唐]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昼静无人。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徒称邓子真。 (首句入韵)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寄殷协律 [唐] 白居易 五崴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书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过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首句不入韵)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仄)仄(平)平平仄仄b, (平)平(仄)仄仄平平A。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仄)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仄)仄仄平平A.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诸 将 [唐] 杜甫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车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慰须仗出群才。 (首句入韵。“逐”是入声)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城上夜宴 [唐] 白居易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首句不入韵)

[连载三]
(三) 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目的是使得平仄具有规律和多样化,以达到朗读时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对,就是相对,也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相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幅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律的“对”,也同样只有两幅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五律的首联就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一联出句第二第四个字的平仄要跟着前一联对句第二第四个字相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例如:
野水无人渡,(仄仄平平仄) 孤舟尽日横。(平平仄仄平)——出句和对句完全相对 荒村生断霭,(平平平仄仄)——第二、第四字和上句相粘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就相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相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就是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就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排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盛唐以后历代诗人写律诗,失粘和失对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四)孤平的避忌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B)”这个句型中,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的平声之外,句子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吟读起来,音节缓急就不均匀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B)”这个句型中,第三个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宋诗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毛泽东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 由此可见,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使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相当注意避免犯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同样注意避免犯孤平。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内容的需要,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的话,另有一种补救的办法,详见(六)拗救。
(五)律诗平仄的几种特殊规则
甲. 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在任何情况下,平仄的使用都是可以的。因为它离句尾距离最远,地位最不重要;也不在节奏点(二、四、六字)。所以,该平的可以用仄,该仄的可以用平。例如: 1. 应平而用仄 突营射杀呼延将 (李白) 一生几许伤心事 (王维) 小儿弄笔不能嗔 (刘禹锡) 众芳摇落独暄妍 (林逋) “突”、“一”、“小”、“众”都是仄声,按诗律,本应该用平声。 2. 应仄而用平 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 猿鸟犹疑畏简书 (李商隐) 芳草知烟暖更青 (罗邺) 惭愧江湖钓手闲 (范成大) “潮”、“猿”、“芳”、“惭”都是平声,按诗律,本应该是仄声。 乙. 五言诗句第一个字和七言诗句第三个字的平仄,除了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上面所说的讲究“孤平”的五、七言句式B)以外,都可以不论。例子太多,举不胜举。
丙. 五言诗句第三字和七言诗句第五字的平仄,以依照平仄格式为正例,不依照格式为变例。例如: 1.正例——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例如下 端居不出户(王维 《登裴秀才小台作》) △ 怅惘千秋一洒泪 (杜甫《咏怀古迹》 ) △ 2.正例——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例如下 禅房花木深 (常建 《破衫寺后禅院》) △ 目极伤神谁为揣 (杜甫 《野望》) △ 3.正例——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变例如下 明月隐高树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 △ 洛城一别四千里 (杜甫 《恨别》) △ 4.正例——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变例如下 醉里开衡门 (高适 《酬卫八雪中见寄》) △ 将军帐下来从容 (张谓《送黄甫龄宰交河》 ) △
丁.拗救 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句子,叫做“拗句”。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 来做弥补,目的都是为了平仄的和谐。就是上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声,如果上面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作抵偿。拗可以分为三种: 1. 七言第一字,和A a b三式的五言第一个字,以及同式的七言第三个字的拗,可称为甲种拗。诗人对此,可以不避,也可以不救。 2. 五言第三字以及七言第五字的拗,可以称为乙种拗。诗人对此,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 3. B式五言第一个字和七言第三个字的拗(即孤平),可称为丙种拗。诗人对此,绝对避免,否则必须救。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的办法。拗而能救,就不是“病”了。拗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① 本句自救 例如在同一个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仄,那么第三字该仄而平; ② 对句相救 例如出句第三字该平而用仄,那么对句第三字就该仄而用平。 拗救的做法,以唐诗为较常见。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有意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平仄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形式
对仗是写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的对仗可以少到只用于一联(颈联),例如: 送李擢游江东 [唐] 王昌龄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 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颈联对仗) 东南具古今,归望山云秋。
多到四联都用,这种情况中,常见的是前三联都用对仗。例如:
送韩校书 [唐] 许浑
怅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 迹高云阁吏,名散雪楼翁。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酒醒鲈脍美,应在竟陵东。 (前三联都对仗)
杭州春望 [唐]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青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声春藏苏小家。 红袖纤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前三联都用对仗)也有后三联都用对仗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后三联都用对仗,极少。)
但是,律诗中最常见的,还是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对仗。例如:
春日忆李白 [唐]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颔联和颈联对仗)
鹦 鹉 [唐]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羽,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伎,深藏牢闭后房中。 (颔联和颈联对仗)
明白了律诗的对仗以后,排律的对仗就非常容易了解了。排律也像律诗一样,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无论有多少联语,一律必须用对仗。 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两联:如果截取首尾两联,就完全不用对仗;如果截取的是后两联,那就前一联对仗而后一联不用对仗;如果截取的是前两联,那就前一联不用对仗而后一联对仗;如果截取的是中间两联,那么全首都要对仗了。
[连载四]
(二)对仗的种类
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与今天几乎相同。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性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颜色词 方位词 连绵词 副词 虚词 代词 1.名词 名词是一个大类,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①天文——天 空 日 月 风 云 雨 雪 阴 阳 气 烟 星 斗等; ②时令——春 夏 秋 冬 年 月 日 时 节 昼 夜 晨 昏 晓等; ③地理——地 山 水 江 河 川 海 城 峰 田 石 桥 泥 岭等; ④宫室——房 庐 楼 室 门 巷 街 墙 井 栏 庙 店 殿 庭等; ⑤器物——舟 车 钟 鼓 枕 剑 炉 杯 樽 尺 帆 香 瓶 灯等; ⑥衣饰——衣 裳 襟 领 袖 巾 冠 钗 簪 扇 杖 靴 袍 环等; ⑦饮食——酒 茶 饼 药 丹 餐 茗 酿 浆 饭 肴 菜 羹 蜜等; ⑧文具——笔 墨 纸 砚 印 书 剑 琴 棋 箫 卷 轴 册 毫等; ⑨文学——诗 书 赋 章 句 经 论 字 信 篇 歌 画 文 编等; ⑩植物—— 树 花 草 藤 枝 条 根 茎 叶 柳 禾 萼 蒂等; ⑾动物—— 马 牛 鸡 犬 鸿 雁 禽 猿 骏 蝇 凤 鱼 鸦等; ⑿形体—— 身 心 肌 肤 发 骨 眼 耳 鼻 颊 魂 声 音等; ⒀人事—— 功 名 恩 怨 愁 喜 妆 醉 梦 辞 爱 憎 谈等; ⒁人伦—— 父 母 兄 妻 夫 女 儿 姑 农 将 鬼 仙 贤等; 注:输入法数字外加圈到10为止,11开始,却换成数字外加括号了。 以上的名词分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例如“霜”归天文,而“冰”应归地理,但有时候不同门的却是常常并称:“天”和“地”,“雪”和“冰”, “风”和“浪”等等,虽然分属两门,对仗却是最工整。 专名只能和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2.动词和3.形容词, 这两种词性,古今完全相同,不举例了。值得一提的是,不及物动词(就是动词后面不带对象宾语的,如“奋斗”是动词,但它后面不能带宾语,说成 “奋斗我<你、他>”因此,“奋斗”叫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相对。 4.数词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百、 千、 万、 两、双、孤、独、数(读shuò,屡次)、几、半、再、群、 诸、众 5.方位词如: 东、西、南、北、中、内、外、里、边、侧、前、后、左、右、 上、下 6.连绵词只能和连绵词相对,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也不能相对,譬如: ①名词连绵词:鸳鸯 鹦鹉 玻璃等; ②形容词连绵词:逶迤 磅礴等; ③动词连绵词:踌躇 踊跃等 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连绵词都自成一类,这四类词很少和别的词相对。 7.副词,就是用在动词前,表示这个动作的情状、意愿、等等的词。如: 忽、渐、才、乍、已、将(将要)、欲(想要)、拟(打算)、即、 皆(共同 )、俱(一同)、岂、空、徒(徒然)、枉(枉自)、 频、屡、每、亦(也)、却、休(别、不要)、莫、不、只等。 8.虚词:与、和、共、同、并、且、于、而、则、因、为(读去声)、 之、乎、也、矣、焉、哉、耶、然、尔等。 9.代词: 分为人称代词吾、汝等,指示代词彼、此等,疑问代词何、胡等。 对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对,就是同一门的相对,例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伦对人伦,以颜色对颜色等等;第二类是邻对,例如以天文对时令,以器物对衣服等等;第三类是宽对,就是以名词对名词,以动词对动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其实,律诗受平仄的拘束已经不小,如果在对仗上也处处求工,那么思想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说,求工太过,就往往弄到同义相对,如“室”对 “房”,“别”对“离”,“懒”对“慵”,“同”对“共”等,两句话差不多只有一句的意思,言简意繁,是诗人所忌。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只要能做到宽对,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不必再刻意地寻求工对了。
总之,格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思想内容服务,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削足适履,以至损害思想内容。如果无原则地追求格律的规范、工整,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第五节 律诗的句式、节奏
节奏,就是吟作律诗时的意义单位、感情语气等的停顿,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诗基本都是五言和七言,所以这里只讲这两种。 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这首先是汉语词汇的构成方法(构词法)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单音词,一个音节表示一个独立完整的意义,两个单音词有机组合成各种结构,可以用最少的音节表现丰富的意思。如: 鸟尽(弓藏)——主谓结构 刺眼——动宾结构 秋风——偏正结构 看完——后补结构 墙上——方位结构 一篇——数量结构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律诗每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字或七字,却能够表述既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由律句字数的奇偶决定的。律句的字数都是单数。由于对句(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押某个韵部的韵字,因此就必须在节奏上与前面的字分开,这样,排除最后一字,五言律句就是四个字,七言律句就是六个字,成了双数,为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创造了条件。具体如下: 三字句为二|一: 稻苗|秀 菰米|肥 孤烟|直 落日|圆 四字句为二|二: 谁家|别泪 万里|秋风 宫草|微微 清袍|白马 五字句为四|一,其中四就是四字句,也就是二|二|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六字句为二||四,亦即二||二|二: 水近||偏逢|寒气 山深||常见|日光 或四||二,亦即二|二||二: 碧窗|宿雾||蒙蒙 朱栱|浮云||细细 七字句为六||一,其中六就是六字句,也分为二||四|一: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长吹|千里|风。 或四||二|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需要指出的是,三字句,在五言、七言中就是最后三字,也就是三字尾,它的节奏既可以是二|一,如上举各例,也可以是一|二。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以上讲述的是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般情况,由于是入门,较复杂的就不介绍了。
[连载五]
第二部分 词
第一章 概 说
第一节 词的来源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普遍发展的时代,不仅诗歌、散文、小说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后期还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词。 词的发源可以追溯到隋代甚至南朝梁代,但正式兴起是在唐代。同许多文体的产生一样,词也起源于民间。清朝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里发现的“曲子词”写本残卷,有近二百多首,大多是唐玄宗年代到晚唐五代的民间歌谣。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的《教坊记》里记载的曲调名有三百多种,可见当时曲子词在民间流行的盛况。 古人称词为“曲词”或“曲子词”如《敦煌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写词都是按谱填词,也就是先有曲谱再填词,填词是为了歌唱。后来才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不一定是为了歌唱而写的了。词的乐谱在宋代以后逐渐失传了,现在的词谱仅存名目和格式,叫做词调,也叫词牌。 词调有特定的格律形式,有些调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兼做题目,象《渔歌子》是描写渔民生活的,《忆江南》是怀念江南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就是词的题目。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了关系。到了宋朝,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体或小序。例如,宋代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下写上“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段小序。在这种情况下,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提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唐代前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少量文人创作的词,但真伪可疑,影响也不太大,例如相传是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两词: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作为初创时期的作品,这两首词未免过于成熟了。
第二节 词的定义
词又称为“诗余”。因为唐宋时代的文人,大多数主要精力是写诗文,往往是在宴席间为了助欢佐乐而填词,给歌伎们演唱,把填词看成是写诗以外的余事,所以词又叫做“诗余” 词又称“长短句”,因为大多数词的句式长短不齐。原来,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本来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当它们不能很好的配合时,就需要增减诗的字数或增加衬字来合乐。同时,文人撰写歌词时,又往往依照律诗的规定来写。这样,词在内容上和手法、声律上都显著的受到律诗的影响。例如: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完全是一首律绝,然而被认为是词(清.万树《词律》)。 可是到了词的全盛时期,却和律诗大不相同了。标准的词,必须具备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全篇固定的句数、字数 (二)长短句 (三)律化的平仄 律诗虽然具备了词的(一)、(三)两点,却缺乏第二点;杂言古风具备了第二点,却缺乏(一)、(三)两点;古乐府倒是具备了词的(一)(二)两点的,却缺乏第三点。依照这个标准,词不但和律诗有了分别,而且和其他诗歌形式也有了分别。那么,词的定义就应该是: 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句、字数的诗。 ~~~~~~~~~~~~~~~~~~~~~~~~~~~~~~~~~~~ ̄ ̄
第三节 词的种类和常见术语
(一)词的种类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 一般来说,凡是和律诗的字数差不多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字数在六十二字以内。唐和五代的词大致在这个范围。 (2)中调 一般以六十二字到九十字为中调。 (3)长调 九十字以外的都属于长调。中调和长调大致是宋代以后的产品了。 依照《词律》所说,最短的词是《竹枝词》,共十四字;真正的词最短的是十八字的《闲中好》;最长的是二百四十字的《莺啼序》。 最短的词是不分段的,较长的词则分为两段,叫做“双叠”,即前后(或称上下)两阙(也叫“片”)。“叠”、“阙”、“片”都是段的意思,两阙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 不分段的词叫做“单调”,最长的有四十四字的《伊川令》。分两段的词叫做“双调”(为了不和“诸宫调”中的“双调”重义,称“双叠”也未尝不可),最短的是三十四字的《归国谣》。 双调(双叠)的前后两阙字数不相等的,一般下阙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例如: 鹧鸪天 [宋]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賸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前后两阙如果句数相等,字数又相等,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曲的,这可以认为是正式的双调。这种双调,字数最少的是三十六字的《长相思》。 词以双调为最普通常见,其次是单调,三叠、四叠的极为罕见。
(二) 常见术语
甲. 词有“令”、“引”、“近”、“慢”等名称,都和音乐有关,大致和字数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 “令”的原意是命令、法令,后用于酒宴游戏,代表酒令。唐代用令代指了小舞和小唱,大都简短。所以后来篇幅短小的曲子词,都叫令。成了词牌的通称,因此许多词牌可以随意的加上一个“令”字。如: 三台 三台令 调笑 调笑令 浪淘沙 浪淘沙令 洞仙歌 洞仙歌令 又有很多词牌是带着“令”的别名的。例如: 南歌子 又名风蜨令 醉太平 又名四字令 春光好 又名愁倚栏令 念奴娇 又名百字令 “引”的原意是牵引,古代人把它用进琴曲,表示一种曼声调。后来延伸作“引申”的意义,但是词的字数不一定比令要多。常见的有: 翠华引 千秋岁引 华清引 江城梅花引 太常引 法驾导引 青门引 琴调相思引 梅花引 梦玉人引 清波引 遥天奉翠华引 “近”是“近拍”,原意是腔调相近的意思。带“近”词的字数也不一定比令要多。常见的有: 诉衷情 诉衷情近 祝英台 祝英台近 隔浦莲 隔浦莲近 早梅芳 早梅芳近 “慢”又叫“慢曲”,是相对“急曲”而言;特点在于曼声,曲调长,节奏慢。在词中,特点主要在于调长,大多在一百字左右。例如: 浣溪沙 四十二字 浣溪沙慢 九十三字 木兰花 五十二字 木兰花慢 一百零一字 西江月 五十字 西江月慢 一百零三字 江城子 七十字 江城子慢 一百零九字 浪淘沙 五十四字 浪淘沙慢 一百三十三字 此外,还有一些术语是和字数的增减有关的: (1)摊破(又名“摊声”) 摊是摊开,破是破裂,指由于乐曲节拍的变动而增减字数,如《浣溪沙》上下句都是七言三句,《摊破浣溪沙》上下阙末句由七字增加为十字,改为七言,三言两句。原本四十二字的《浣溪沙》经过摊破以后,就成四十八字了。 (2)剪字或偷声 “减字”,是用减少字数的方法改变原有词调格式而形成新的词调,“偷声”也是大致一样的意思。例如《木兰花》共五十六字,《偷声木兰花》减为五十字,《减字木兰花》减为四十四字。 (3)促拍 “促拍”就是“急拍子”,由于节奏较快,字数就比原来的要多了,有时用韵也不同了。例如《丑奴儿》是四十四字,而《促拍丑奴儿》有六十二字;《满路花》是仄声韵,《促拍满路花》则是平声韵。
乙. 过片:也叫“过遍”,指一首词第二段的开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倚声:指按照词调声律的要求填词。 填词:即作词,因为作词必须按照词谱要求按格式填写。 调寄:指所用的词调是依据某一种词牌,如“调寄《菩萨蛮》”,就是表示是按照《菩萨蛮》的词牌格式写的。 自度曲:指不依据已有的词调,由自己创作的词调。 豆(逗):也叫“领”一句之中短暂的停顿叫“豆”,起到引领后面几句的作用,经常用一个字作豆,因此也叫“一字豆”。一般都用仄声的副词或动词作豆。例如: 试——烦他先手,卷上沙笼。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正——愁横断坞,梦绕溪桥。
第四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正式的规定,唐宋元明都没有专门的韵书。到了清代,出现了两部有关词韵的书——仲桓的《词韵》和戈载的《词林正韵》。两部书都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选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以前遵用的人很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比诗韵稍宽了一些。详见《诗韵全编》。 需要注意的是: (1)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 (2)平韵和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一词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3)只有上声和去声两声(同属仄声)是可以通押的。 (4)词中有一种体裁是全篇都用同一个字作韵脚来押韵。这种体裁,叫做 “福唐独木桥体”(“福唐”的意义不明)。例如: 声声慢 [宋] 蒋 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坠,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二)词的平仄
1.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或基本上用五言或七言律句,但是,词中字的平仄,比律诗的字更为固定。因此,很多词谱,对于词的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规定。除了指明可平可仄外,都是不可以互换的。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平仄都有规定。一般说来,慢词比小令的平仄更严。 2.词字的平仄,首先以首创的一首词作为规范,如果无法确认首创者,就是拿同调的词作比较,用归纳的方法来确定词字的平仄。由于各家在掌握资料的多少以及治学态度的疏严不同,由此产生了很多种词谱。 3.每一种词调(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用韵以及其他规定的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也就是由词谱摆出一件样品来,让大家照样去填。
(三)词的对仗
这里主要谈与律诗的对仗不同的地方。 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有很多不同,主要是: 1.词是长短句,许多地方不适宜用对仗,所以必须一连两句字数都相同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仗;但是相连的两句字数不相同之时,也有可以用对仗的,那就是上五下四的两句。上句虽有五个字,实际上是四字句前面加上一字豆,所以就不妨用对仗了。例如: 《玉漏迟》后第二三句 奈新燕传情,旧莺饶舌(程垓); 记掩扇传歌,剪灯留语(吴文英)。 《满庭芳》后第四五句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周邦彦), 但身为利锁,心被名牵(吴潜)。 《瑞鹤仙》前第二三句 正梅雪初消,柳丝新染(杨炎), 渐翠减凉痕,腥浮寒雪(蒋捷)。 《齐天乐》前第七八句 望舟尾拖凉,渡头笼暝(史达祖), 看风动疏帘。浪铺湘箪(方万里)。 2.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地方,而词的对仗却没有一定的地方;即使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也不一定对仗,由词人自由发挥。 3.律诗在原则上是以平对仄,以仄对平,词就没有这个规定。非但普通第二第四字不必平仄相对,甚至对仗的句脚也可以俱平或俱仄。例如: 《醉太平》 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刘过) ~ ~ ~ ~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 ~ ~ ~ ~ 4.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例如《一剪梅》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就成了一种常规。

第五节 词的句式、节奏
词谱中有着大量的律句,这些律句的节奏都和律诗的节奏一样。这里只介绍词所独有的句式、节奏。 (一)一字句 1.一字句 一字句极少见,正式定作一字句的只有《哨遍》后段起句。还有就是《钗头凤》两阕末句的“错!错!错!”“莫!莫!莫!”等。 2.一字豆(逗) 比较常见。词里有一种句式,从字数上看是五言句,但从意义上分析,却是由第一个字引领后四个字,成为一|四结构,如“任||杨花|漂泊”。这第一个字就叫“一字豆(逗)”,都是仄声。尤其常见的是,是由一字豆引领两个四字句形成对仗(例见上节)。 (二)二字句 二字句不常见,比较常用的是做叠句,而且押韵。如:
调笑令 [五代] 王建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 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 ̄ ̄ ̄ ̄不是叠句的,往往用在后阕的起句。如《沁园春》、《瑞鹤仙》、《喜迁莺》等。其他只有在《河传》、《醉翁操》、《南乡子》等少数词牌中应用。 (三)三字句 1.一|二 惊|塞雁,起|城乌 剪|红绡,裁|绿意。 2.二|一 碧云|天,黄花|地 红杏|了,夭桃|尽。 三字句往往形成对仗。 (四)四字句 详见律诗部分。 (五)五字句 详见律诗部分。 (六)六字句 详见律诗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词的六字句中有一种三|三句式,词谱往往在第三字后注一个“豆(逗)”字来标明。如(以、代豆): 极目送、归鸿去(黄庭坚《青玉案》) 人催下、泪千行(李清照《御街行》) (七)七字句 详见律诗部分。也和六言一样,词的七字句里也有一种三|四结构,词谱也都在第三字后注一个“豆”字来标明。如: 背西风、酒旗高矗。(王安石《桂枝香》) 最难忘、遮灯私语。(史达祖《解佩令》) (八)八字——十一字句 八字以上的句子,往往可以认为是由两句复合而成的,如上三下五是八字句,上三下六是九字句,上三下七是十字句,上四下七是十一字句,它们往往用“逗”作意义上的连接。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连载六]
第二章 词谱举例
[说明]: 词句中有很多字正例用平声或仄声,但也可以变作仄声或平 声;这就必须用平外加圈或仄外加圈来表明本以平声或仄声为正, 但也可变用仄声或平声。但受输入法的限制,无法用这种方法标 示,只能参照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的标注法了。 1.以-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例词中用▲代表 豆(在字下或句中),●代表句,◇代表对仗(在句中),◎代 表平韵,△代表仄韵,。 2.每一调以多数常见的为正例。 3.例词以名篇为主,读者可以连带欣赏。 4.凡有“编者自注”的,都是本书编者的研究心得。

第一类 平韵格
1.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韵)+|--||-(韵)--|(句)+||--(韵) 例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 ◎ ● ◎ ——蔡伸 2.南歌子
又名《南柯子》、《风蝶令》。二十六字,三平韵,常例第一二句对仗,末句为九字句,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宋代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成双调。
||--|(句)--||-(韵)+-+||--(韵)+|+-+| |--(韵) ——下片同 例一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晚风凉,高卷水晶 ● ◎ ◎ 帘额衬斜阳。(编者自注:末句上六下三)——张泌 ◎ 例二(双调)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 ● ◎ ◎ ▲▲ 深处过重阳。 ◎ 旅枕原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 ◎ ● ◎ ▲▲ 归思转凄凉。(编者自注:末句上二下七)——吕本中《旅思》 ◎ 3.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单调,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常例用对仗。
+|--||-(韵)+--||--(韵 )-||(句)|--(韵) --||---(韵) 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 ◎ ● ◎ 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 ◎
4.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单调,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仗为宜。宋人多用双调,格式同。
-+|(句)+||--(韵)+|+--||(句)+-+||--(韵) +||--(韵) 例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 ● ◎ 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
5.捣练子
二十七字,单调。开头三言两句以对仗为常见。
-||(句)|--(韵)+|--+|-(韵)+|+--||(句) +-+ ||--(韵) 例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 ◎ ◎ ● 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 ◎
6.江南春
单调小令,三十字,三平韵。编者自注:三言、五言各二句以对仗为宜。
-||(句)|--(韵)---||(韵)---|--| (句)-|---|-(韵)
例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 ● ◎ ● ◎ 离肠断,萍满汀洲人未归。 ——寇准 ● ◎
7.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双调。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叠韵,起首两个三字句为叠韵(宋人也有不用叠韵的)。
++-(韵)++-(叠韵)+|--+|-(韵)+-+|-(韵) ++-(韵)++-(叠韵)+|--+|-(韵)+-+|-(韵) 例 一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 ◎ ◎ ◎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几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 ◎ ◎ ◎
例 二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 ◎ ◎ ◎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 ◎ ◎ ◎ ——万俟咏《山驿》(不用叠韵)
8.浣溪沙
四十二字,双调。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仗。另有《摊破浣溪沙》,,上下片各增三字,韵全同。
格 一 +|+-+|-(韵) +-+||--(韵)+-+||--(韵) +|+--||(句) +-+||--(韵)+-+||--(韵) 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迴? ◎ ◎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陉独徘徊。 ● ◎ ◎ ——晏殊
格 二 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
||--||-(韵)---||--(韵)-|--|-|(句) |--(韵)(上片第三句末三字,可做-||) +|+--|| (句)+--||-- (韵)-||--|| (句) |--(韵) 例 菡萏香消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 ◎ ◎ ● 不堪看(读平声,看管)。 ◎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 ● ◎ ● 倚栏杆。——李璟 ◎
9.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改为上四下五的九字句,三平韵,一叠韵。(编者自注:《唐宋词格律》此处作两平韵,误。)
格 一 +-+|--|(句)+|--(韵)+|--(韵)+|-- +|-(韵) +-+|--|(句)+|--(韵)+|--(韵)+|-- +|-(韵) 例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 ◎ ◎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 ◎ ◎ ——欧阳修 格 二(添字采桑子)
+-+|--|(句)+|--(韵)+|--(叠)+|--(句) +||--(韵) +-+|--|(句)+|--(韵)+|--(叠)+|--(句) +||--(韵) 例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 ● ◎ ◎ ◎ 余情。 ◎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 ● ◎ ◎ ● 来听。——李清照 ◎ 10.三字令
双调,四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句)|--(韵)|--(韵)-||(句)|--(韵) |--(句)-||(句)|--(韵) -||(句)|--(韵)|--(韵)-||(句)|--(韵) |--(句)-||(句)|--(韵) 例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 ● ◎ ◎ ● ◎ ●
红粉泪, 两心知。 ● ◎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 ● ◎ ◎ ● ◎ ● 花淡薄,惹相思。 ——欧阳炯 ● ◎
11.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编者自注:前后片末三句语意应一气呵成。 -|--|--(韵)+||--(韵)+-+|(句)+-+|(句) +|--(韵) +-+|--|(句)+||--(韵)+-+|(句)+-+|(句) +|--(韵) 例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 ◎ ◎ ● ● 一半春休。 ◎ 而今往事难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 ● ◎ ● ● 豆蔻梢头。 ——王雱(páng) ◎ 12.人月圆 又名《青衫湿》。四十八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句)+||--(韵)+-+|(句)--||(句) +|--(韵) +-+|(句)+-+|(句)+|--(韵)+-+|(句)--|| (句)+|--(韵) 附注:首句前两字,一作“++|” 例 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华灯竞处, ● ◎ ● ● 人月圆时。 ◎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夜阑人静,千门笑语, ● ● ◎ ● ● 声在帘帏。 ——王诜(shēn元夜) ◎ 13.柳梢青 又名《陇头月》。四十九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后片第十二字宜用去声。 +|--(韵)+-+|(句)||--(韵)+|--(句) +-+|(句)+|--(韵) +-+|--(韵)|+|(豆)--|-(韵)+|--(句) +-+|(句)+|--(韵) 例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细, ◎ ● ◎ ● ● 春在梨花。 ◎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 ◎ ▲ ◎ ● ● 深院谁家? ——秦观 ◎ 14.浪淘沙(双调小令) 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句平仄相同,各四平韵。 +||--(韵)+|--(韵)+-+||--(韵)+|+--||(句) +|--(韵) 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 ◎ ◎ ● 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 ◎ ◎ ● 天上人间! ——李煜 ◎ 15.南乡子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韵)+|--||--(韵)+|+--|| (句)--(韵)+|--+|-(韵) +||--(韵)+|--||-(韵)+|+--|| (句)--(韵)+|--+|-(韵) 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 ◎ ●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 ◎ ●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 16.鹧鸪天 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仗。 +|--+|-(韵)+-+||--(韵)+-+|--|(句) +|--+|-(韵) -||(句)|--(韵)+-+||--(韵)+-+|--|(句) +|--+|-(韵) 例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 ◎ ◎ ● 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 ● ◎ ◎ ● 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代人赋》 ◎ 17.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韵)+--||(豆)|--(韵)+-+||--(韵) -+|(句)+||--(韵) +||--(韵)+--||(豆)|--(韵)+-+||--(韵) -+|(句)+||--(韵) 例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 ▲ ◎ ◎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 ◎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 ◎ ▲ ◎ ◎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 ● ◎ 18.一剪梅 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都用平收,声情低抑。也有句句押韵的。编者自注:前后片二结句语意应连贯。 +|--+|-(韵)+|--(句)+|--(韵)+-+||--(句) +|--(句)+|--(韵) +|--+|-(韵)+|--(句)+|--(韵)+-+||--(句) +|--(句)+|--(韵) 例一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 ◎ ● ◎ ● 回时,月满西楼。 ●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 ● ◎ ● 眉头,又上心头。 ——李清照 ● ◎ 例二(句句押韵)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秦娘桥,风又 ◎ ◎ ◎ ◎ 飘飘,雨又潇潇。 ◎ ◎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 ◎ ◎ ◎ ◎ 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舟过吴江》 ◎ ◎ 19.破阵子 又名《十拍子》,唐大曲片断。双调小令。六十二字,上下片都是三平韵。 ||--+|(句)+-+|--(韵)+|+--||(句)+|-- +|-(韵)+-+|-(韵) ||--+|(句)+-+|--(韵)+|+--||(句)+|-- +|-(韵)+-+|-(韵) 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 ◎ ●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 ◎ ●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 ◎ ◎

20.行香子 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音节流美。也可略加衬字。 +|--(韵)+|--(韵)+-+(豆)+|--(韵) +-+|(句)+|--(韵)|+-+(句)+-|(句)+- -(韵) +-+|(句)+|--(韵)+-+(豆)+|--(韵) +-+|(句)+|--(韵)|+-+(句)+-|(句)|- -(韵) 附注:上下两结都以一个去声字领下面三言三句。编者自注:三言三句都属同一类事物。 例 一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堪波平。鱼翻藻鉴, ◎ ◎ ◎ ● 鹭点烟汀。过沙溪急,双溪冷,月溪明。 ◎ ▲ ● ● ◎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 ● ◎ ◎ ● 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过七里滩》 ◎ ▲ ● ● ◎ 例 二 草际鸣跫,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 ◎ ◎ ◎ ● 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 ▲ ● ● ◎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无穷。牵牛织女, ● ● ◎ ● 莫是离中?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 ◎ ▲ ● ● ◎ ——李清照(三“儿”字,都是衬字) 21.江城子 七十字,前后片各五平韵。编者自注:二结句以对仗为宜。 +-+||--(韵)|--(韵)|--(韵)+-+|(句) +||--(韵)+|+--||(句)-||(句)|--(韵) +-+||--(韵)|--(韵)|--(韵)+-+|(句) +||--(韵)+|+--||(句)-||(句)|--(韵) 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 ◎ ●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 ◎ ●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 ● ● ◎ 夜记梦》 22.风入松 双调。七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韵)+||--(韵)+-+|--|(句)+-+(豆) +|--(韵)+|---|(句)+-+|--(韵) +-+||--(韵)+||--(韵)+-+|--|(句)+-+(豆) +|--(韵)+|---|(句)+-+|--(韵) 例 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马嘶过、 ◎ ◎ ● ▲ 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 ● ◎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 ◎ ◎ ● ▲ 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俞国宝 ◎ ● ◎ 23. 满庭芳 又名《锁阳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也有不押韵连下为五字的。 +|--(句)+-+|(句)|+-|--(韵)|--|(句) -||--(韵)+|--||(句)++|(豆)+|--(韵)--|(句) +-+|(句)+||--(韵) --(韵)-||(句)--||(句)+|--(韵)|-|--(句) +|--(韵)+|+-||(句)++|(豆)+|--(韵)--|(句) +-+|(句)+||--(韵) 附注:后片第四句是上一下四句法,也作“|+|” 例 一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 ● ● ◎ ● ◎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 ● ●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 ● ● ◎ ▲ ● ◎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 ● ● ◎ ——秦观 例 二(下阕起句为五字句) 倾国无媒,入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看公如月,光彩众星稀。 ● ● ◎ ● ◎ 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文章手,直须补衰,藻火祭宗彝。 ● ◎ ● ● ◎ 痴儿公事了,吴蚕缠绕,自吐余丝。幸一枝粗稳,三径新治。且约 ● ● ◎ ▲ ● ◎ 湖边风月,功名事、欲使谁知?都休问,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 ◎ ● ● ◎ ——辛弃疾《和洪丞相景伯韵》 24.水调歌头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也有前后片两个六言句夹押仄韵的。 +||-|(句)+||--(韵)+-+|-+(句)+||--(韵) +|--+|(句)+|--+|(句)+||--(韵)+||-|(句)+| |--(韵) +++(句)++|(句)|--(韵)+-+|(句)-+-||--(韵) +|--+|(句)+|--+|(句)+||--(韵)+|+-|(句)+| |--(韵) 附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做上四下七,也可做上六下五。平仄可以出入的地方很多。 例一 潇洒太湖岸,淡竚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缥缈间。方念 ● ◎ ● ◎ 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 ● ◎ ● ◎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 ● ● ◎ ● ◎ 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茨,无语看波澜。 ● ● ◎ ● ◎ ——苏舜钦《沧浪亭》 例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 ◎ ● ◎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后圆?人有 ● ● ◎ ● ◎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 ◎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附注:“去”和“宇”,“合”和“缺”夹押仄韵。 例三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擘笺能赋宫娃。云观 △ ◎ △ ◎ 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 △ ◎ △ ◎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 ● △ ◎ △ ◎ 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 △ ◎ △ ◎ ——贺铸《台城游》 25.声声慢 九十七字,上下片各四平韵。另有上下片各五仄韵(入声)的变体。 格一 --+| (句)-|-|(句)--||--(韵)||--(句)--|| --(韵)--|--|(句)|-|(豆)-|--(韵)+-|(句)+---| (韵)-|--(韵) -|+|||(句)||--|(句)-|--(韵)||--(句)--+| --(韵)--|-||(句)|--(豆)-|--(韵)-||(句)||- (豆)-||-(韵) 例一 云深山坞,烟冷江阜,人生未易相逢。一笑灯前,钗行两两 ● ● ◎ ● 春容。轻芳夜争真态,引生香、撩乱东风。探花手,与安排金屋, ◎ ● ◎ ● ● 懊恼司空。 ◎ 憔悴倚翘委佩,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试问知心,尊前谁 ● ● ◎ ● 最情浓?连呼紫云伴醉,小丁香、才吐微红。还解语,待携归、 ◎ ● ◎ ● 行雨梦中。 ——吴文英 ◎ 格二(仄韵) 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韵。 --||(韵)||--(句)--||||(韵)||---|(句) |--|(句)|--|(韵)--||||(句)||-(豆)|--| (韵)|||(句) |--(豆)|||--|(韵) ||---|(韵)-||(豆)--|--|(韵)||--(句) |||-||(韵)--|-||(句)|--(豆)||||(韵)|||(句) |||-|||(韵) 例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 ● △ ● 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 ● △ ● ● 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 △ ● △ ● 生到黑?梧桐更见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 ● △ ● 字了得? ——李清照 △ 26.望海潮 一百零七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句)--+|(句)--||--(韵)-||-(句) --||(句)--||--(韵)-||--(韵)|-|-|(句) -|--(韵)||--(句)|--||--(韵) --||--(韵)|--||(句)+|--(韵)-||-(句) --||(句)--||--(韵)-||--(韵)||-+|(句) -|--(韵)+|--||(句)-||--(韵) 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 ● ◎ ● ●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 ◎ ● ◎ ● 户盈罗绮竞奢华。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 ▲ ● ◎ ● ● 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 ◎ ◎ ● ◎ 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 ● ◎ 27.沁园春 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东坡、辛弃疾等豪放派最喜欢用之。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句)||(句)|||(韵)|++|(句)++|(句) ++|(句)+|(韵)+|(句)++|(句)+|+|(韵) |(句)|++|(句)+|(韵) +|(韵)|+|+|(韵)|++|(句)++|(句)++|(句) +|(韵)+|(句)++|(句)+|+|(韵)|(句)|++|(句) +|(韵) 附注:前片第四句与后片第三句都以一字豆领下面四言四句,前后片结尾也是以一字豆领下面四言两句,宜用去声字。 例一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 ● ● ◎ ▲ ● ● 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 ● ◎ ● ● ◎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 ▲ ● ◎ 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 ◎ ● ◎ ▲ ● ● 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 ● ◎ ● ● ◎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 ● ● ◎ ——刘过《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例二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 ● ● ◎ ▲ ● ● 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 ● ◎ ● ● ◎ 车千两,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 ▲ ● ◎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 ◎ ◎ ▲ ● ● 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 ◎ ● ● ◎ 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克庄《梦孚若》 ● ▲ ● ◎


[连载七]
第二类 仄韵格
28.如梦令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韵)+|+--|(韵)+||--(句)+||--| (韵)-|(韵)-|(叠)+||--|(韵) 例一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 △ ● △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李存勗(Xù) △ △ △
例二 昨夜风狂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 ●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 △ △
29.归自谣
一名《归国谣》。三十四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韵)+|+--||(韵)+-+|--|(韵) --+|-+|(韵)--|(韵)+-+|--|(韵) 例 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 △ △ △ 离人数岁无消息。今头白,不眠特地重相忆。——冯延巳 △ △ △
30.点绛唇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句)+-+|--|(韵)|--|(韵)+|--(韵) +|--(句)+|--|(韵)-+|(韵)|--|(韵)+| --|(韵) 例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暑。柳丝轻举,蛛网粘飞絮。 ● △ △ △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 △ △ △ △ ——冯延巳
31.卜算子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句)+|--|(韵)+|--||-(句)+|--| (韵) +||--(句)+|--|(韵)+|--||-(句)+|--| (韵) 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 ●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 ● △ ——苏轼《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2.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韵,一叠韵。宜押入声韵。
-+|(韵)+-+|--|(韵)--|(叠)+-+|(句) |--|(韵) +-+|--|(韵)+-+|--|(韵)--|(叠)+-+| (句)|--|(韵) 例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 △ ● △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 △ △ △ ● 汉家陵阙。 ——李白 △
33.醉花阴
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韵)+|--|(韵)+||--(句)+|--(句) +|--|(韵) +-+|--|(韵)||--|(韵)+||--(句)+|--(句) +|--|(韵) 附注:下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 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香厨, △ △ ● ● 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 △ ● ●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
34.鹊桥仙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也有各四韵的。
+-+|(句)+-+|(句)+|+-+|(韵)+-+||--(句) |+|(豆)--+|(韵) +-+|(句)+-+|(句)+|+-+|(韵)+-+||--(句) |+|(豆)--+|(韵) 例一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 ● △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 ● △ ●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
例二 松岗避暑,茅檐避雨,闲来闲去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 △ △ △ ● 又却是、前回醒处。 △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 △ △ △ ● 夜夜费、一天风露。 ——辛弃疾(各押四韵) △
35.踏莎行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上下片开头各四言两句,例用对仗。
+|--(句)+-+|(韵)+-+||--(韵)+-+| |--(句)+-+|--|(韵) +|--(句)+-+|(韵)+-+|--|(韵)+-+| |--(句)+-+|--|(韵) 例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 ● △ △ 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 △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 △ △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 ● △
36.钗头凤
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共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韵递换。声情凄紧。
--|(一韵)--|(一韵)|--|--|(一韵)--| (换二韵)--|(二韵)+--|(句)|--|(二韵)|(二韵) |(叠)|(叠) --|(押一韵)--|(一韵)|--|--|(一韵)--| (换二韵)--|(二韵)+--|(句)|--|(二韵)|(二韵) |(叠)|(叠) 例 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 △ △ △ △ △ 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 △ △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 △ △ △ △ △ 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 ● △ △ △ △
37.蝶恋花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韵)+|--(句)+|--|(韵)+|+-- ||(韵)+-+|--|(韵) +|+--||(韵)+|--(句)+|--|(韵)+|+-- ||(韵)+-+|--|(韵) 例 伫立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暗暗生天际。草色眼光残照里, △ ● △ ● 无言谁会凭栏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 ● △ ●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

38.渔家傲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韵)+-+|--|(韵)+|+--||(韵)-+| (韵)+-+|--|(韵) +|+--||(韵)+-+|--|(韵)+|+--||(韵)-+| (韵)+-+|--|(韵) 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 △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 △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 △ △ 39.青玉案 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也有上下片第五句不押韵的。 +-+|--|(韵)|+|(豆)--|(韵)||---||(韵) +--|(句)+-+|(韵)+|--|(韵) +-+|--|(韵)+|--|-|(韵)||---||(韵) +--|(句)+-+|(韵)+|--|(韵) 例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 ● △ △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 △ △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 △ △ △ 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 △ △ 例二(上下片第五句不押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 ● △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 △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元夕》 ● ● △ 40.满江红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例用入声韵。声情激越,宜抒发豪壮情感。 +|--(句)-+|(豆)+-+|(韵)-||(豆)|--| (句)|-+|(韵)+|+--||(句)+-+|--|(韵)+++(豆) +||--(句)--|(韵) ++|(句)-||(韵)-||(句)--|(韵)|--+|(句) |--|(韵)+|+--||(句)+-+|--|(韵)+++(豆)+|| --(句)--|(韵) 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 ●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 ●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 ● △ ●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 ● △ ——岳飞 41.念奴娇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等。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用以书写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另有平韵一格。 定格 +-+|(句)|-++|(句)+--|(韵)+|+--||(句) +|+--|(韵)+|--(句)+-+|(句)+|--|(韵) +-+|(句)|--|+|(韵) +|+|--(句)+-+|(句)+|--|(韵)+|+--|| (句)+|--|(韵)+|--(句)+-+|(句)+|--|(韵) +--|(句)|--|-|(韵) 例一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 ● ● △ ● 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 △ ● ● △ 烟树历历。 △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 ● ● △ ● 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 △ ● ● △ ● 一声吹断横笛。 ——苏轼《中秋》 △ 变格一 |--|(句)|-|(豆)-|---|(韵)||--(句) -||(豆)-|--||(韵)||--(句)--||(句)||- -|(韵)---|(句)|--|-|(韵) -|-|--(句)|--||(句)---|(韵)||-- (句)-||(豆)-|---|(韵)||--(句)---||(句) |--|(韵)---|(句)|--|-|(韵) 例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 ● △ ●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 ● ● △ ● 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 ● △ ● 处、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 △ ● ● △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赤壁怀古》 ● △ 变格二(平韵格) |--|(句)|---|(句)-|--(韵)||---|| (韵)-|-|--(韵)||--(句)---|(句)-||-- (韵)|--|(句)|--|--(韵) -|-|--(句)---||(句)-|--(韵)||-- -||(句)||-|--(韵)||--(句)---|(句)-| |--(韵)|--|(句)|--|--(韵) 例三 洞庭波冷,望冰轮初转,沧海沉沉。万顷孤光云阵卷, ● ● ◎ ● 长笛吹破层阴。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酒阑歌 ◎ ● ● ◎ 罢,至今鼍(tuó)怒龙吟。 ● ◎ 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佳会难寻。缥缈高城风露 ● ● ◎ 爽,独倚危楼重临。醉倒清尊,妲娥应笑,犹有向来心。广 ● ◎ ● ● ◎ 寒宫殿,为余聊借琼林。——叶梦得《中秋燕客,有怀壬午岁吴江长桥》 ● ◎ 42.雨霖铃 一百零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以上句式中第一字宜用去声。 ---|(韵)|--|(句)||-|(韵)--||-|(句) --||(句)---|(韵)||--||(句)|-|-|(韵)||| (豆)-|--(句)||--|-|(韵) --||--|(韵)|--(豆)||--|(韵)--||-| (句)-||(豆)|--|(韵)||--(句)-|(豆)--|| -|(韵)|||(豆)-|--(句)||--|(韵) 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 △ ▲ ● △ ● ▲ ●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 ● △ ● 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 △ ● 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 ● △ 情,更与何人说? ——柳 永 ● △ 43.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句)+--|(句)-|-|(韵)||--(句) --||(句)||--|(韵)+-+|(句)--||(句)+| |--|(韵)|--(豆)--+|(句)|-++-|(韵) --||(句)---|(句)+|+-+|(韵)||-- (句)+--|(句)-|--|(韵)|--|(句)+-+| (句)+|+-+|(韵)+-|(豆)--||(句)|-||(韵) 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 △ ●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 ● ●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ǔ),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 ● △ ●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 ● ●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连载八] 第三类 平仄韵转换格
44.调笑令 又名《转应曲》三十二字,四仄韵,两平韵,两叠韵。平仄韵递转。难在平韵再转仄韵时,二言叠句必须用上句最后两个字倒转而成。唐、五代词人的平仄多有出入,以韦应物的一首为准。 -|(仄韵)-|(叠)||--||(仄韵)--||-- (转平韵)--|||-(平韵)-|(再换仄韵)-|(叠) -|--||(仄韵) 例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 △ △ △ ◎ 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韦应物 ◎ △ △ △ 45.昭君怨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阙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仄韵)+|+-+|(仄韵)+||--(转平韵) |--(平韵) +|+-+|(仄韵)+|+-+|(仄韵)+||--(转平韵) |--(平韵) 例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 △ ◎ ◎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 △ ◎ ◎ ——杨万里《荷雨》 46.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为低沉。历来名作很多。 +|++|--|(仄韵)+-+|--|(仄韵)+|| --(换平韵)+--|-(平韵) +--||(再换仄韵)+|--|(仄韵)+||-- (三换平韵)+--|-(平韵) 例一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 △ △ ◎ 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 ◎ ◎ ——李白 例二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 △ △ ◎ 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 ◎ ◎ ——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 47.更漏子 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也有过片不用韵的,平仄与上片同。 |--(句)-||(仄韵)+|+-+|(仄韵)+||(句) |--(换平韵)+-+|-(平韵) -+|(再换仄韵)+-|(仄韵)+|+-+|(仄韵) ++|(句)|--(三换平韵)-+|-(平韵) 例一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 ● △ △ ● ◎ 夜长衾枕寒。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 △ △ △ ● ◎ 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 例二(过片不用韵)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 ● △ △ ● ◎ 江南独倚楼。 ◎ 曲栏杆,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 ● △ △ ● ◎ 侵寻天尽头。 ——贺铸 ◎ 48.喜迁莺 又名《鹤冲天》、《喜迁莺令》、《燕归梁》等。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 +||(句)|--(平韵)-||--(平韵)|--| |--(平韵)-||--(平韵) -+|(换仄韵)-+|(仄韵)|||--|(仄韵)+- -||--(再换平韵)-||--(平韵) 例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 ● ◎ ◎ ◎ 雁声稀。 ◎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 △ △ △ ◎ 舞人归。 ——李煜 ◎ 49.清平乐 又名《忆秦娥》、《醉东风》。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仄韵)+|--|(押仄)+|+--||(押仄) +|+-+|(押仄) +-+|--(换平韵)+-+|--(押平)+|+-+| (句)+-+|--(押平) 例一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 △ △ △ 满。 △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 ◎ ● 远还生。 ——李煜 ◎ 例二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 △ △ △ 语。 △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 ◎ ◎ ● 里江山。 ——辛弃疾《独宿博山王氏庵》 ◎ 50.忆余杭 宋初潘阆创作。因忆西湖诸胜,故名。四十八字。前片两平韵,后片两仄韵,两平韵。 -|--(句)+|---||(句)--|||--(平韵) +||--(押平) |--|--|(仄韵)|||-|-|(押仄)|--||-- (换平韵)|||--(押平) 例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 ● ● ◎ 正清秋。 ◎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数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 △ △ ◎ 思入水云寒。 ——潘阆 ◎ 51.虞美人 格式较多,取李煜一词为正格。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两结句为上六下三句式。 +-+|--|(仄韵)+|--|(押仄)+-+||-- (换平韵)+|+--||--(押平) +-+|--|(换仄韵)+|--|(押仄)+-+||-- (再换平韵)+|+--||--(押平) 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 △ ◎ 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 △ ◎ 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 第四类 平仄韵通押格 52.西江月 又名《江月令》等。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押一仄韵,韵部必须同一部。 +|+--|(句)+-+|--(平韵)+-+||-- (押平)+|--+|(押同韵部仄韵) +|+--|(句)+-+|--(平韵)+-+||-- (押平)+|--+|(押同韵部仄韵) 例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 ● ◎ ◎ 丝丝拂面。 △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 ● ◎ ◎ 沙鸥一片。 ——张孝祥《丹阳湖》 △ 第五类 平仄韵错押格(错,交错) 53.相见欢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押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 +-+|--(平韵)|--(押平)+|+--||-- (押平) ++|(仄韵)+-|(押仄)|--(换平韵)+|+ --||--(押平) 例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 ▲▲ ◎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 △ ◎ ▲▲ ◎ 例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 △ ◎ ▲▲ ◎ 54.酒泉子 四十一字,全阙以四平韵为主,四仄韵两部错押。 -||-(平韵)-||--|(仄韵)|--(句)-|| (押仄)|--(归平韵) |--||--(押平)-||--|(换仄韵)|--(句) -||(押仄)|--(归平韵) 例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 △ △ ◎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阴浓,芳草歇, ◎ △ ● △ 柳花狂。 ——温庭筠 ◎ 55.定风波 一作《定风波令》。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押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押四仄韵。另有一种九十九字的长调,全用仄韵。 格一 +|--||(平韵)+-+||--(押平)+|+--|| (换仄韵)-|(押仄)+-+||--(押平) +|+--||(再换仄韵)-|(押仄)-+||--(押平) +|+--||(三换仄韵)-|(押仄)+-+||--(押平) 例 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 ◎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 △ ◎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 ◎ 格二(仄韵长调) |--(豆)||--(句)--||||(仄韵)||-- (句)--||(句)-|--|(押仄)|--(句)|-| (押仄)-|--|-|(押仄)-|(押仄)||-||(句) ---|(押仄) |-||(押仄)|--(豆)||--|(押仄)|-- ||(句)--||(句)-|--|(押仄)|--(句)|- |(押仄)-|--|-|(押仄)-|(押仄)||-|(句) ---|(押仄) 例 二 自春来、残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 ● △ ● 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恹恹倦梳裹。 ● △ ● △ △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 ▲ ● △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 △ △ ● 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 △ △ △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 △ ● △ 注:亸(duǒ,下垂) 那(nuó,奈何的合音。“无那”,就是无奈的意思。) 恁(nèn,如此。恁么,就是如此,这样) ——初稿完成于二零零四年元月九日凌晨二时三十一分 ——二稿完成于二零零四年二月四日,修订于同年二月二十一日 杭州 裘惠林(网名“一樽醉月”)

本帖子原载黄金论坛古律新诗栏,作者:杭州 裘惠林(网名“一樽醉月”) 考虑到来这的诗友格律和词谱不太熟悉,特转过来供大家学习。
发表于 2009-9-17 15: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老师,把我看的累的!还没有弄懂,还得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09-9-17 16: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能不能简单一点
发表于 2009-9-17 16: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有兴趣者,均应认真阅读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提高创作鉴赏水平.
发表于 2009-9-17 16: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有兴趣者,均应认真阅读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提高创作鉴赏水平.
人如梦 发表于 2009-9-17 16:35
发表于 2009-9-17 16: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4# 人如梦
发表于 2009-9-17 16: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有兴趣者,均应认真阅读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提高创作鉴赏水平.
人如梦 发表于 2009-9-17 16:35
:curse: :D
发表于 2009-9-17 16: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然后知不足
发表于 2009-9-19 0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8# 温泉
发表于 2009-9-19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得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09-9-19 19: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如梦 发表于 2009-9-17 16:36
:curse: :victory:
版块为何设门栏?
特定用户为那般;
有权不使真后悔,
无病呻吟名医冤。
山中树木有高低,
手上指头分长短。
从古到今仔细看,
好贤礼仕是真仙。
发表于 2009-9-20 0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晚了 睡一觉早看吧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 克化了才能吸收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7: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关中子 于 2009-9-21 17:51 编辑

11# 春梦无痕


我也不知道啥原因   我问问管理员   好吗
再说谁也未设门槛呀   你老哥愿望兄弟了   呜呜呜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