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367|回复: 5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 【转】诗人•诗情•诗乡——焦万利访谈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 11: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诗人•诗情•诗乡
——焦万利访谈录
      
○朱云涛

  朱云涛:焦主任(注:认识焦先生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当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之时),您好!您的名字已经和创建诗词之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很早就想采访您,前一段您忙于诗乡创建无暇畅谈,现在诗乡名冠画乡,我们可以聊一聊吗?
  焦万利:可以。很高兴接受您的采访。
  朱云涛:您一生当兵、从政,在过去多少年中,几乎没人知道您会写诗,而在您即将退居二线之际,却连出三本诗词集。请问,“诗人”这个称谓在您的一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能否谈谈您的诗词情结?
  焦万利:我只是一个中华诗词的爱好者和传播者。我学习诗词是从我18岁当兵时开始的。当时毛主席诗词《长征》、《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名篇感染着我。改革开放以后,我接触《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古典名篇佳作,眼界大大开阔。认识到,中华诗词是民族的瑰宝,是时代的、社会的文化底蕴和根基。中华诗词精美绝伦,她形如方阵,平仄相对,声律优美,气势磅礴,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真可谓尺水兴波,以小见大。我学习创作诗词主要是为了陶冶情操,锻铸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紧张的军旅生涯和繁重的政务事务之余,学诗写诗,不但使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人格不断升华,思维也拓宽了,创新意识也增强了,领导艺术也提高了,在频繁变动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出一流的成绩。反过来,我的工作阅历和社会实践又给我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退居二线的前两三年中,我连续出版了《诗吟天地》1—3集,算我向众多战友、诗朋联友和社会作个汇报。现在,学诗作诗成为我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将终生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
  朱云涛:我知道,您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市楹联学会顾问,是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及作协副主席,还是省楹联学会表彰的首届终身成就奖“孙髯翁奖”的获得者、市文明市民标兵、2008感动户县人物之一。请问焦主任,从自己写诗到创办上林诗联学会,再到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您是怎样把个人的创作与社团的活动乃至诗乡的建设结合到一起的?您是什么时候产生创建诗乡念头的?
  焦万利:“文运跟随国运昌,中华大地诗联起”。新世纪之初,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应运而生,凝聚了一批热爱中华诗词的机关干部和工人农民。创建诗词之乡,是2002年5月19日学会成立大会上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霍松林教授寄语户县领导班子的。翌年3月16日,时任县委书记田党生又要求 “普及诗词楹联知识,使之走进中小学校园,走向人民大众,创建诗词之乡”。根据省学会、县委主要领导的要求,2003年3月30日,在《上林苑》创刊首发式上,我代表学会领导班子提出了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户县建设成诗词之乡的目标。此后,学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这个大目标,“年年有小计划,定期有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这七年来我一边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一边向诗友们学习,自己的创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朱云涛:我县创建诗乡工作走过了怎样的里程?
  焦万利:创建诗词之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确定目标,打好基础”的起步阶段。重点建立中小学诗联教育示范基地。其中户县四中、人民路小学分别被省市学会命名为“楹联教育基地”,这两所学校是全省全市惟一的全日制中小学诗联教育基地。还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举办了首届诗联大赛,“旅游杯”、“环保杯”、“健康杯”等诗联大赛,发挥了诗联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二是“发展组织,提升水平”的发展阶段。学会会员人数不断增加,下设13个分会,基本辐射全县各乡镇。开办上林苑星期天诗联学校,组织会员采风、会员作品交流,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三是“申报验收,创建成功”的创建阶段。2008年3月19日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阅农为组长的户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工作领导小组。这标志着创建工作正式启动。领导小组成立后,制定方案,举行纪念王九思诞辰540周年纪念大会,在全县推进“中华诗教基地示范、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诗联‘五进’、中华诗联点缀、中华诗联人才培训、中华诗联书画合璧”六大工程,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历时一年,创建诗乡的任务圆满完成。
  朱云涛:在诗乡创建中,您东跑西颠,风尘仆仆,甚至带病工作,能谈谈其中的酸甜苦辣吗?
  焦万利:创建诗词之乡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作为县学会主要牵头人,担负着承上启下、组织协调及策划运作等具体工作,还要编辑出版《当代咏户县诗词选》、《历代诗人咏户县》两本书,涉及面广,时间紧迫。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时诗友们开玩笑:“你比在位上班时还忙。”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身体免疫力下降,胸背部曾一度患严重的带状疱疹。为了确保创建工作进程,又不得不带病坚持工作。对于一个在雪域西藏高原服役21年的老战士来说,“好在苦惯了”,有点小病,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我想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爱家乡的情怀。创建中,有那么多领导、各界人士、朋友和会员的参与支持,我有说不出的喜悦。其间,虽有奔波与辛苦,但收获更多的是快乐。
  朱云涛:我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创建诗乡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是您一个人的事业,就是说,没有您,户县就成不了诗乡,或者说将大大推迟这个进程,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焦万利:创建诗词之乡,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户县知名度,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个人在诗词之乡创建由社团行为向党委政府行为转变,由少数人向社会化转变方面做了努力。但个人是渺小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诗词之乡创建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优越的人文环境,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地利:户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中华诗歌的源头之一。人和:创建诗词之乡,上至历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许多部门,下至各界有识之士、企业家参与,甚至普通的老百姓也自觉不自觉地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总之,创建诗词之乡,合乎党心民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创建诗词之乡的成功,我个人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党政领导的正确决策,宣传文化系统及众多部门的重视支持,是创建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没有“高层次、大眼界、有知识、善作为”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县委政府的主管领导的关心支持,创建诗词之乡的进程可能要推迟。二是学会领导班子、全体理事和会员辛勤努力、积极参与是诗词之乡创建成功的基本力量和基础。三是依靠社会广泛支持,县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是诗词之乡创建成功的必要条件。
  朱云涛:在户县,画乡诗社首开民间诗歌结社先河,李强华、章立堪称代表;上林苑学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诗乡建设的主力军,您是领军人物,对您的这支团队怎么评价?
  焦万利: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成立时,就建立一个年龄结构合理、气质相融、各有专长的领导集体,副会长方永利、任照华、李景宁、刘勇和三位副秘书长、《上林苑》会刊会报的编辑,都能按照各自分工和职责,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们不图名利,不计报酬,赢得了会员的认可和好评。十三个分会的负责人带头参加学会的集体活动,热心为所属分会会员服务。学会会员老中青少年都有,一派生机勃勃后继有人的景象。要说上林苑团队精神,可用二十个字来概括:“精诚团结,敬业奉献,开拓进取,服务社会,争创一流。”我为有这样的团队感到欣慰和自豪。
  朱云涛:“诗乡”已经挂牌,创建大功告成,您认为巩固创建成果,保持和发展全民性的诗联热势头,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焦万利:诗词之乡创建成功,是户县文化建设中的大喜事。但巩固创建成果,把户县建成名副其实的诗词之乡,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清思路,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尊重诗词楹联文化本身的内在规律,也要尊重诗联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同步的规律。二是坚持服务大局的方向。要从党和政府的重大部署中找准工作结合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中找准切入点,从诗联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三是学会班子要“多通气、多商量、多服务”,坚持“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好会风,不断增强群众参与诗词楹联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突出重点,抓好“三个突破”。一是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可继续在省级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企业、文明社区中推进,在城市广场、人文自然景观中用精美的诗联点缀,以提高文化品位,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山水美景的同时,又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二是巩固提高中华诗联教育示范基地水平。县学会要积极配合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诗教活动,培训师资,创新方法,务求实效。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会员和群众诗词楹联的创作水平。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普及与提高、做诗与做人的关系。对初学者,应从古风、竹枝词、民歌等诗体入手,先培养兴趣;对有一定格律基础的人,引导在出精品、出佳作上下功夫。不管运用何种诗体创作,作品的内容应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第三,强化措施,争取社会广泛支持。继续把诗教活动纳入党委、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目标中去。每年应集中力量打造一个亮点,一年抓一个,年年有提高。争取党政机关、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支持,保证各项活动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开展。
  朱云涛:在结束访谈之际,您还有什么想要表达的观点?
  焦万利:我想要说的是:创建诗词之乡,是实施文化名县的载体,不是让全县58万人都来写诗,写诗只能是少数人。更多的人群,特别是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欣赏、诵读中华经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思想素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巩固诗词之乡创建成果,擦亮这张名片,不仅是社团、宣传文化部门的责任,更应成为党和政府的行为。认识要有新高度,水平要登新台阶,活动要有新亮点,队伍要有新传人,支持要有新力度。可吸收群众对诗乡创建的议论、看法,从正面宣传。

信息作者:
发表于 2009-7-2 13: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8: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待后生!!!
:handshake
发表于 2009-7-6 09: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shutup:
发表于 2009-7-23 12: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焦老师为公倾心倾力,乃户县之幸!
发表于 2010-2-2 21: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