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979|回复: 0

[火星话题] 10年,我们走过的路(中关村杂志—卫汉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8 19: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中关村》杂志十周年纪事-

  The last ten years we have been through

  《中关村》杂志迎来了10周年的生日。而要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须看下一个10年的改革、创新和坚忍不拔的努力!

  Zhongguancun Magazine celebrate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birthday. To progress in further, we must also see the next 10 years of reform, innovation and perseverant efforts!

  文 本刊记者 萧惑之 牧歌 勒川

  2013年,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换届,新的机遇开始显现。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各种矛盾集聚、变化,新的改革呼之欲出。

 《中关村》杂志恰巧在这一年,迎来了10周年的生日。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10年开始了。

  10年的征程,寄寓着多少光荣和梦想,包含着多少艰难和曲折,珍藏着多少事迹和故事,难以历数。但是,采撷其历史进程中的一些片段,回顾一下走过的路、经历的人,一定有其价值。惩前以毖后,继往以开来,相信《中关村》杂志会进一步发展,柳暗花明,曙光在前。

  发端:中关村风云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

  伴随着中关村这个中国科技前沿阵地的发展,《中关村》杂志应运而生。

  谈《中关村》杂志,自然避不开谈中关村。

  中关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

  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2001年,美国新闻周刊把中关村评为世界八大新“文化圣地”之一。

  此后的中关村日新月异,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2003年以前,江泽民、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都来过中关村视察。在对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体制改革表示赞赏之外,他们也提到了中关村的软环境,包括中关村的文化建设和舆论宣传阵地工作。希望在中关村“看到别的地方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别的地方听不到的声音。”

  在跟随国家领导人视察和学习领导指示精神的人群中,有一个有心人,他就是现任中关村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时任海淀区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的卫汉青。当时,他已在海淀区的文化和宣传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并有北京出版社特邀编辑、军内外报刊记者、作家、诗人的经历。先后创办了《海淀报》、《海淀文艺》、《稻香湖诗刊》等报刊杂志。

  国家领导人在中关村文化和宣传工作方面的指示让卫汉青的心里不平静。中关村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下,当时却没有一家全面反映中关村的综合性媒体存在。他希望力尽绵薄。

  但是当时新闻出版署原则上已经冻结了新刊号的审批工作,申请一个全新的刊号绝非易事。卫汉青了解到,相关单位和部门曾想申办名为中关村的正式刊号,几年下来没有结果。

  凭着对政策的敏感,和对中国创新趋势的了解,卫汉青开始为刊号奔波。他动用了自己20多年来能够动用的所有资源,特地查阅了国家领导人来中关村的讲话记录并作为佐证,最终用自己的诚心得到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打破了全国城区级单位没有资格申请正式刊号的惯例。

  2002年5月,历经两年时间,珍贵的刊号终于申请到了。“实践证明,即使办刊,你也得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你也得突破,创新,你要是固步自封、循规蹈矩的话,你可能就办不成这个事情。”谈起当年的经历,卫汉青社长不禁感慨。

  对这本杂志,当时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的领导朱善璐、陆昊、胡桂枝、周来升、申建军、任冉齐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时任北京市委常委的朱善璐书记明确批示:中关村和海淀区都需要这么一个窗口,要市场运作办好杂志。而中关村杂志社,也始终接受着这两个机构的领导。

  创业:高起点、大运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002年6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批复文件,中关村杂志社正式成立。

  既然是中关村的杂志,其报道的方向当然应该围绕中关村。当时确立的杂志社的宗旨是:宣传中关村业绩,传播中关村文化,弘扬中关村精神,推崇中关村时尚。

  杂志社开始由编辑部(含摄影、美编)、办公室、财务室、发行部、广告部、经营部六个部门组成,后来,到了2006年9月29日,随着中关村杂志俱乐部的成立,杂志社形成了七大部门。

  在杂志社成立之初,以什么方式办刊?是靠财政扶持,还是走市场运作的路,曾经引起过一些讨论。卫汉青社长和《时尚》、《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的朋友聊。经过斟酌,决定走市场之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己养活自己。这,意味着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对于杂志内容的定位,卫汉青社长及其它几个创始人十分慎重。卫汉青社长先后拜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等,也去《时尚》杂志社、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媒体的朋友那里请教。最后,中关村杂志社确立了“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9个字为自己的内容定位。栏目则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时政、文化、生活等。同时也确立了《中关村》杂志“追求创新、追随卓越、追寻人本”的办刊理念。

  在确立了走市场化之路,并在社会上取得一部分初始启动资金后,杂志社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卫汉青第一步解决的是领导团队,他请来几位媒体界的资深编辑和主编,组成了最初的领导团队。

  接下去,就需要招聘一批编辑、记者和经营人才了。当时杂志刚创刊,知名度等于零,怎么样才能从社会上引得“凤凰”来呢?

  为了尽快缩短媒体自身的宣传周期,也为了杂志树立品牌确立一个高起点。杂志社决定利用招聘的时机进行媒体的宣传,边宣传边招聘。当时中关村杂志社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光明日报》、《中华新闻报》等处都做了半版或大幅招聘广告,招徕精兵强将,同时打响杂志的知名度。

  招聘广告上一个卫汉青社长亲自设计的广告语特别醒目:“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中关村杂志——知识经济的窗口,成功人士的舞台。”大气磅礴,让人过目不忘。

  与此同时,《中关村》杂志的一些大幅户外广告牌也开始出现在北京三环、四环要地的高楼上,上面同样的广告语更加醒目。

  这些户外广告牌成为了中关村的一道风景,无形中召唤起中关村人的使命意识和奋斗精神,让首都文化界也颇为震动。企业家们也纷纷表示支持。郭俊琴,上地建材城的董事长,就曾自告奋勇地用自己的钱做了几个这样的广告牌,挂在自己的大楼上。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这个口号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部分海淀区和中关村领导出于谨慎的考虑,一度认为它过于高调了。但渐渐地,从北京市领导到中关村、海淀区,上上下下都开始接受了这个口号。原因很简单:这个口号很有气势,也有前瞻性,中关村就是要成为我们国家创新和知识经济的领头羊。

  传播到位以后,《中关村》杂志的名字已经开始打响。2002年年底招聘人,杂志社前前后后投简历的将近有一万多份,投简历者光博士就有一二百。最后招进来的人中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其中也不乏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硕士、博士。不过,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杂志社管理层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不管博士也好,硕士也好,我们更需要的是战士。

  2003年初,30多个员工到位。一时兵强马壮,准备大干一场。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杂志社领导团队深知借用社会精英力量办刊的重要性,遂广泛出击,诚恳上门,邀请了不少著名学者、专家担任编委或担纲主笔。卫汉青社长亲自到北京大学季羡林、侯仁之等大学者的家里,恭请他们作特邀编委,幸运地获得了同意。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来北京开会,卫汉青社长登门拜访、求教,成功邀请他做了编委。此外,杂志社还通过各种渠道邀请了吴敬琏、厉以宁、萧灼基、苏叔阳、宋春华、邹静之等各界翘楚担任了特邀编委。并先后聘请胡鞍钢、梁小民、王宏甲、张颐武、王鲁湘等知名学者担任杂志主笔。这一举措,一开始就让杂志定位于高端。

  与之相应的还有发行渠道的高端化。2003年,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杂志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签订协议,《中关村》杂志得以每期2万册进入各个航班的机舱展示(后来转成公务舱和头等舱展示)。同时,中关村杂志社陆续搞了“驾校行”、“社区行”、“金桥奖”报刊亭促销等活动,拓宽发行面。杂志社还做了6批、约6000个展架,把杂志发行到北京的高档茶馆、咖啡厅、写字楼等。

  2003年3月18日,第一期《中关村》杂志问世。发行量为10万册。《董辅奶谈民营经济》、《新时代的“知本家”》、《中关村的早晨》、《汤加丽:中国人体艺术署名第一人》等文章,或挑战常识,或挑战视觉,或启迪思维,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串串涟漪。

  光阴荏苒,截至到2013年5月,《中关村》已编辑出版120期,刊发文字1000多万字,不遗余力地报道中国及世界知识经济前沿的最新发展,报道中关村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繁荣气象,成为中关村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