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关中子 于 2009-5-8 17:59 编辑
属对上林花邑露 吟诗西户鸟鸣春
-------户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工作纪实
(李景宁)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文化中,诗歌似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经》到乐府民歌、从盛行天下的唐诗到宋词元曲;诗歌这一最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象日月江河一样传承至今。户县名著全国的文化大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以画乡著称而今又以诗词之乡悄然崛起。户县地属古城西安近郊,北依渭河,面临终南山,山川田园秀美,四季分明,物华谷丰,早在唐、宋、明、清时代,就留下了许多历代诗人名流贤达学者咏叹户县的诗词大作,有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贾岛、温庭筠等,都漫游户县,并留下醉人的诗句,明代七才子、著名散曲家,就出生在户县城北街,王九思、康海,其脍炙人口的咏户诗句可谓流传千古。其中户县十二景的诗句名芳三秦,至今户县的老百姓可朗朗上口,使诗词文化在户县得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户县人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诗歌写作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有的人编顺口溜,有的人写诗作画,在田间地头、家庭院,处处都可听到吟诗声,也有人把诗抄录在村里的黑板报、墙报上。一九五八年户县掀起了一个新民歌运动高潮,全县涌现出一千二百多名诗歌作者,其中经常执笔写作的就有一百八十多人。当时无论在工厂、商店,还是在田头、基建现场,都有人吟诗写诗。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全县共创作诗歌数万余首。全国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一人写诗近千首,出席了全国文代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九八一年后,户县的诗歌写作有了新的发展,以李强华为代表的新诗作者在文化馆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画乡诗社”。“画乡诗社”的活动对群众诗歌创作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诗词楹联作者试图成立诗词楹联学会,由于当时的条件未成熟,一时搁浅。历史跨入新世纪,随着户县经济社会的繁荣、盛,户县的诗歌创作迎来了又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根据群众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为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时任县劳人局局长的焦万利同志找到刘勇同志商议,酝酿组织户县诗词楹联学会,联络了方永利、李景宁、任照华同志组成筹备组成员,时任县委书记王尊敬得知后,对筹备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了2000年的充分酝酿,2001年的精心筹备,在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各位领导和各部门、各届人士的支持下,户县历史上第一个诗词楹联组织——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于2002年5月19日正式成立。首届代表大会在户县招待所举行,参加大会代表83人,莅临大会的领导有:原陕西省常务副省长孙克华、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原陕西诗词学会会长、陕西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陕西师大著名教授霍松林、陕西楹联学会会长张骅、省诗词学会秘书长郑言武、省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李文西、西安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邹富文、部长暴德毅、学者卢善求,咸阳市楹联学会会长王即之、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学会会长张维社、县政协主席孙芒德、常务副县长王保成、副县长刘博、县人大副主任阎德甫、县文联主席赵学民、县教育局局长吴景文以及各界有关知名人士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从而吹响了户县创建诗词之乡的响亮号角。(采访会长焦万利)焦: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以“上林苑”命名,乃户县是汉代皇家花园,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周围三百里,中有宫苑七十所。司马相如《上林赋》描述上林苑:“终始灞、,出入泾、渭;沣、镐、潦、行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沿,入乎西陂”。如此浩瀚神美的上林苑是户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写照。在上林苑这块人文丰厚的土地上,户县人民又以诗情词韵传承和创建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以诗词之乡树起户县又一文化品牌。创建诗词之乡是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的工作目标,更是户县县委、县政府、全县五十八万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诗词活动充分体现出群众的广泛参与,创作的普及提高,领导的高度重视,良好的媒体传播,培训的持之以恒,和谐的社会效果六大特点。
群众的广泛参与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的成立,是户县众多的诗词爱好者有了组织依靠,诗词创作由原先的散兵游泳形成了一个诗词创作群体,七年来,会员由二OO二年的83人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诗联队伍不断壮大。学会先后在户县辖区分片设立了甘亭分会、沣京分会、钟楼分会、终南分会、白龙分会、龙台分会、眉坞分会、美陂分会、渭水分会、沧浪分会、娄敬分会、新荷分会、山泉分会等十六个分会,将诗词活动分布在了全县的各个角落,写诗作联,吟词赏曲在户县人民群众中蔚然成风,诗词活动走进农村,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学会配合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配合户县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组织了首届诗联大赛,之后,又组织了“环保杯”、“健康杯”、“旅游杯”、“华佗杯”、“沧浪杯”等多次诗词楹联大赛,总计参与大赛活动的人数有万人次之多。诗词活动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我们看到的诗词楹联学会评出的诗词十老,这是我们看到的由户县教育局和户县四中组织的“沧浪杯”诗词楹联大赛(显示照片),这是户县人民路小学开展的诗词进校园活动(显示照片),这是户县育红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诗教活动(显示照片)。诗词成为户县群众文化生活中经常性的,不可、缺的活动,给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作的普及提高
群众广泛参与诗词活动是传承中华文化在户县得以普及,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写诗作词歌颂生活,表情达意的幸福和快乐。然而户县创建诗词之乡,既重视普及,又重视提高,将户县的诗词创作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诗词楹联学会从骨干诗词作者抓起,倡导出力作、出精品,学会成立了《上林苑》会刊编辑部和《上林苑》报编辑部暨配合县上的重大活动,也为广大会员和诗联爱好者搭建活动平台,引领户县诗词创作高质量、高水平,稳健发展。学会还制定了学会章程、选举了理事会,坚持每年、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不定期召开理事会,研究布署创研工、,建立了会长、秘书长、理事述职制度。学会还成立了组织部、编辑部、诗词艺术评审部、书法艺术部和学会办公室,有组织、有规划、有安排的开展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活动。会长焦万利多次参加全国性诗词楹联交流活动,出席中华诗词学会浏阳工作会,学习外地诗词创作先进经验。学会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组织上林苑诗人到全国典型的户县东韩新村采风,到户县各旅游景点太平、朱雀森林公园等采风,让诗人写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诗品佳作。六年来,户县先后有数十人出版了诗词专辑,先后有数十人在全国、省、市诗词刊物发表刊登诗词作品。会长焦万利出版《诗吟天地》四本,副会长刘勇出版诗词集《绿野》,渭丰乡仝羽飞诗词集《雪莲颂》,大王镇吴树仁出版诗联集《读书启后》,人民路小学出版诗联集《雏鹰起飞》,户县四中出版诗联集《沧浪流韵》等。积极开展诗词创作,推广,普及,宣传工作,成效显著。户县的诗词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还摘录了一些诗作者的佳言妙句:如:“田野妙笔甲天下,画乡丹青映彩虹”。 “田园有画境,谁是织春手;大地有诗歌,我当唱和人”。 “亭亭阁楼小别墅,茵茵庭院新农村”。 “绿水青山花邑露,苍松翠柏雀鸣林”。品味这些诗句,给人以清心怡然之感,动人热爱生活之情,诗词之乡的情韵形态映然于心。
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3年3月,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刊《上林苑》创刊,时任县委书记的田党生同志为创刊寄语,他在创刊寄语中写到:“诗词是时代的号角,希望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的广大会员以一颗赤子之心,拥抱生活,乐撷诗情,弘扬时代精神,歌颂改革开放,为人民鼓与呼,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意境精美的优秀作品,激励全县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一致阔步奔小康”。时任县长王炳南,人大主任刘志斌,政协主席吴如意,县委副书记王华旭,常务副县长刘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海林,副县长袁晓莉等领导都挥笔为《上林苑》创刊题词,高度重视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大力支持上林苑诗联学会的创作活动,县委宣传部会同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组织开展了“旅游杯”诗词楹联大赛,编辑出版了《户县旅游景点楹联作品集》。《上林苑》创刊发行,县委、政府、人大、政协机关、各部局、各单位、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共计一百五十多个单位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支持和祝贺,在户县、上至县委书记,下到乡镇、村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积极支持上林苑的诗词活动,县财政局每年给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拨付3000元的活动经费,县环保局、卫生局、东街社区等单位为举办各类诗词大赛提供赞助,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户县各级领导对创建诗词之乡的高度重视。上林苑学会的领导班子,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他们将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开展诗词活动,在个人报酬上分文不取,积极为诗词之乡创建活动做好服务,从而保证了诗词之乡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
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诗词创作与繁荣。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国粹,1983年起,先后成立了画乡诗社、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等文化团体,成为带领群众开展诗词创作的积极组织者,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02年5月户县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之初,就把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活动列入议事日程,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实施了中华诗词楹联育人示范工程、中华精典诵读工程、中华诗联“五进”工程(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中华诗联点缀工程、中华诗联人才培训工程、中华诗联书画合璧工程等“六大工程”,营造了浓厚的诗教氛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诗词文化熏陶一批文化人。事实证明,创建全国诗词之乡适应了广大群众对诗词文化的需求,代表了一方民间文化潮流发展方向。七年来,在上级学会的关心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户县已涌现出800余名热爱诗词创作并具有一定创作基础的老中青少年诗词作者,为县域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媒体传播
从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之日起,学会就创办了《上林苑》会刊和《上林苑》报刊,七年来,共办刊物六期,报刊21期,出版文字达到一百多万字,发表诗词楹联作品上万篇,刊物发行全县的各个单位,发到农村,发到学校,交流到外省外市外县,不仅使户县人阅读到了《上林苑》诗作,同时也向外地打出了户县诗词之乡的品牌。户县人的诗词作品还在全国、省、市诗词刊物上发表,让外界不仅了解到户县是中国第一画乡,而且也是与农民画珠联璧和的诗词之乡。除《上林苑》刊物的媒体传播外,户县县委机关刊物、《金户视野》、户县电视台也是创建诗词之乡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体。从二OO二年起,《金户视野》每年春节前用整版登刊诗词楹联学会为春节撰写的春联锦集,多次报道上林苑诗词楹联的诗词活动,共刊登诗词楹联作品千余篇(幅),记载了创建诗词之乡的全过程。户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专题节目多次报道诗词活动,将户县的诗词文化用声像并茂的影视节目传播给广大的电视观众。新华社记者、省、市有关媒体记者也多次来户县专题采访诗词文化新闻,这些良好的媒体传播,促进户县创建诗词之乡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营造了诗词之乡良好的氛围。
培训持之以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户县诗词之乡创建培养和造就诗词写作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诗词培训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学会成立之际,就聘请在全国诗词声望很高的霍松林、张骅、郑言武、暴德毅等知名专家教授担任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的顾问,请著名作家、诗人党永庵、张郁等来户县讲授诗词创作知识,在上林苑报刊上刊登专题讲稿,这是我们看到的著名作家张郁在户县四中给沧浪文学社的学生上课。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将培训工作延伸到各分会、各学校,每个培训点都有兼职辅导老师。户县四中的赵武荣、王亚涛老师在繁重的教学岗位上,但始终不忘记对学生的诗词培训工作,经常性地给学生辅导诗词写作,编辑沧浪文学社刊物,2007年王亚涛代表四中出席。为了将培训工作正规化、持久化,学会于2006年8月建立了上林苑星期天诗词楹联学校,任照华任校长,王亚涛任副校长,9月10日在人民路小学举行了开学典礼,利用星期天,集中培训诗词作者。上林苑诗词楹联学校的开办吸引众多诗词爱好者求师学艺,学员聆听专家教授和上林苑诗人讲课,相互切错诗艺,相互讨论诗词创作题材,使诗词创作水平得以明显提高。同时上林苑诗词会员队伍也得以扩大。
和谐的社会效果
诗言志,歌咏情。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诗词创作与其他各类文体形式一样,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针深深地扎根于文艺创作之中,特别是更容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诗词作品。户县的创建诗词之乡活动将诗词建设和户县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得以和谐结合,通过诗词文化的传承,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户县的诗词创作积极地配合县委、县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二OO三年的抗非典活动中,上林苑诗词学会创作了数百篇关于抗击非典的作品,有歌颂白衣战士的,有反映人民群众抗击非典的诗词作品有发表于刊物,有吟诗于街头,有书写于墙报,诗词鼓舞人心,促进抗非典活动积极开展。在众多的诗词作品中,还有宣传党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宣传建立和谐社会,宣传科学发展,更为突出的结合本地区特点,户县的诗词作者写了许多颂扬打造中国第一画乡,建设西部经济强县,描写户县人文生态环境的诗品力作。这些作品鼓舞了户县人民群众的斗志,焕发了人民群众的干劲。特别是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诗词作者深入农村,描写新农村建设的面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表达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愿望,有力地促进户县的新农村建设。
上林苑,银户县,诗树词花美名传。户县六年来的创建诗词之乡活动,以丰硕的成果树起了诗词之乡这一文化大县的品牌,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又给诗词这一传统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伴随着户县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也有了一个新的升华,诗词之乡这一文化品牌如户县农民画一样,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也会走出户县,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象一颗璀灿的明珠放射灿烂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