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960|回复: 4

[历史人文] 户县的一位农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7 2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今年5.1的时候,因为是长假,也因为我们老家元村--定舟村有民俗活动(接城隍),便回家了一趟看热闹。当时带着外甥去逛会,在戏台的对面,党员之家的院墙的墙画上看到了我们户县的好多信息,其中就有杨伟名的事迹!多多少少知道他因写过一篇《当前形势怀感》,而招惹了许多是非!今天在沂水热线社区上也看到了关于他的些许事情!

   文章来源[http://www.e0539.com/bbs/xiangxi.asp?lbid=3&id=70377]
   西安市的一位名人去世,在吊唁中得知四十五年前他与户县一位农民的事,于是在网上搜索到这位农民的事迹,读后,内心深为震动。

  这位农民叫杨伟名,1922年农历12月30日出生,陕西户县县城北街人,中共党员,幼时读过三年私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繁荣景象的形势下,他先后十几次直言上书各级党委、政府,反映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密植合理尺度必须在广大群众多年来的经验中寻求”、“把‘因地制宜’的权利,下放到生产队、小队级的基层领导中去”,“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宜小不宜大”、按人定量供应与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首先消除,等等。

  1962年5月10日,杨伟名写成《当前形势怀感》(亦称《一叶知秋》),指出“要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把一个具有六亿人的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成新民主主义的强大的工业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想象的事”,“我们过去做的显然是拔苗助长,违反了客观规律”,“把新民主主义建设任务说成是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也是可以的”,用近万余言从十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期”的基本社会矛盾和党在农村工作中应施行的基本政策,提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当年‘主动撤离延安’的果断精神,尽速的应用于当前形势,诸如‘一类物资’、‘自由市场’的开放,中、小型工、商业以‘节制’代替‘改造’,农业方面采取‘集体’与‘单干’听凭群众自愿等,都是可以大胆考虑的”,“几年来,我们是朝着‘退’的方面做的,并已收到效果。不过,远未到位,应进一步就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方针做‘全面彻底’地‘调整’,直至克服困难为止”,“只有解带松腰才能气和神安,只有腰间仅缠一带其余皆尽解,才能手动脚灵”,并以收购鸡蛋为例,对商品经济进行一种哲学思考,提出以“价值法则”来应对社会问题。

  1962年8月6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批评《怀感》,言:“这篇文章有一句话,‘一叶知秋,异地皆然’。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写信的同志也讲希望……”“户县三个党员的来信回答了没有?共产党员在这些问题上不能无动于衷。”

  毛/泽/东的态度使杨伟名的命运发生急转直下的变化。晓霞天韵的文章记载道:

  1962年9月26日,户县县委上呈报告,认为三个党员的“思想观点是错误的。但根据他们只是向党的上级组织反映意见,没有实际行动的情况,再不作组织处理。”

  1962年10月11日,省委在给西北局、中共中央的一个报告中说,“这是一个明目张胆的、比较系统的要求资本主义复/辟的反动纲领”。

  1962年10月18日,省委宣传部向省委写报告,说:三个党员的建议和主张“是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要求在党内比较完整、系统的反映”,“集中了社会主义建设以来党内机会主义的观点和主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恢复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

  1962年10月27日,省长赵伯平在省委三届五次全体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对三个党员来信的批评。

  1962年10月29日,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在省委三届五次会议上说: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单干”,“户县三个党员甚至要我们以‘主动撤离延安的果断精神’退向单干,这些观点是十分荒谬的,十分反动的。”

  1962年10月30日,省委给咸阳地委、户县县委批复,讲:“杨伟名等在《当前形势怀感》中所提出的主张,是严重的政/治立/场错误……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绝不可以无动于衷,任其蔓延。地委个别负责同志甚至赞扬和支持他们,这是十分错误的。——并要指出他们滥发信件,广为散播,在组织上也是有原则错误的,是违反党的纪律的。应由党的监委议处。如果他们确实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能诚恳检讨,可以不给纪律处分。”

  1962年12月1日,户县县委监委报告:“杨伟名等三名党员对自己的错误做了检讨,认识很好,且他们只是向组织反映情况,没有实际行动。”经研究,并报县委同意,拟“党内不给纪律处分”。

  1963年元月4日,咸阳地委监委同意户县的意见。

  1963年元月21日,陕西省委监委同意户县的意见。

  1966年底,文/革中,杨伟名被造反派揪往北街小学批斗。

  1968年(杨46岁)5月5日上午,西安的造反派学生与户县造反派联合,在县城西街城关公社院内批判杨伟名,有“文斗”,有“武斗”,根本不给杨伟名说话的机会,拳打脚踢,其“杨伟名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响彻会场。其时,造反派告诉杨伟名,他的同党刘景华已经被判死刑。

  1968年5月6日傍晚,杨伟名和妻子刘淑贞各自洗净身子,换上干净衣服,双双服毒自杀。死前虽叫回两个女儿,另有十五岁的儿子在侧,但没有遗言,遗书仅一单页十行纸,言:欠西街某某钱款多少,欠羌寨某某亲友粮食多少,曲抱村某某欠他包谷多少;叮咛弟弟,望念手足之情,照顾民民(儿子),如能让学个木匠手艺,也好将来谋生。杨伟名家的板楼上原是生产队的保管室,后来清点物品,什么东西都不少,唯少了一瓶1059剧毒农药。5月7日,儿子民民欠款180元购买了两副怙木白板棺材,草草收葬了父母的遗体,装上牛拉的大车,将父母的遗体掩埋在远离县城的涝河西侧的高台地上,时围观的群众很多,均被一位公社干部喝斥驱散。

  1979年6月19日,中共户县县委组织部发出了《关于给杨伟名同志平反昭雪的通知》,亦认为“有些观点是对的,有些观点则是错误的。如否定三大改造,否定合作化运动,把整个形势说成漆黑一团等,都是不客观的。”

  1984年,原省委副书记陈元方来户县指导《户县志》的编纂工作,言杨伟名有副总理之才,建议给杨伟名立传,将其收入县志。

  1989年《长安》杂志第2、3期合刊刊登仝德甫、杨涛的文章《死谏:杨伟名罹难纪实》;

  1997年2月,第二期《共产党员》杂志刊登雷敬轩、王一仕的文章《户县三个共产党员来信的处理经过与反思》;

  1998年3月,卢跃刚《大国寡民》附录了《当前形势怀感》,认为这是该书的灵魂,讲:“这是1962年!这是中国农民经过灾难的肺腑之言!他们指出了中国问题的要害!陈述之坦率,暴露之大胆,意见之尖锐,问题之逼近,理论之深刻,语言之练达,比喻之生动,如果不加说明,简直不敢相信出自农民之手!其时,能与之比肩者几何?”“陕西60年代产生了杨伟名,应该是陕西人的一个安慰,这还不够,应该是中国人的一个安慰”,“整个民族应该向杨伟名致敬”。

  1998年7月31日,《中国经济时报》重新刊登了《当前形势怀感》,并配发了历史学家雷颐的文章《令人震撼的〈一叶知秋〉》,言:“文章理论水平之高,对当前形势分析判断之透彻,所开‘处方’之准确,读后令人震惊。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这是真正称得上‘光辉’的文献之一……在当代思想史上,这份文献应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作者对市场经济理解、阐述深刻生动,对社会主义‘阶段性’论述的精辟和‘先见’,都令人叹止……杨伟名作为‘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1999年2月,《税收与社会》杂志第二期以13000余字篇幅,刊登屈超耘的文章《一位农民思想家和他的万言书》,杂志“开卷语”以《知否,知否,应是一叶知秋》为题签,言:“一是向这位默默无闻、以身殉真理的农民思想家致以崇高的敬意;二是从他的文章中找寻科学思想得来的路径;三是为我们今日的深入改革提供精神的烛照。”

  2002年7月10日,户县县委宣传部组织户县各界18人士召开“关于杨伟名思想研究座谈会”,会议认为:“杨伟名是户县人,陕西人,甚至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是伟大的农民思想家,农民才子,更是农民英雄……他胸怀坦荡,忧国忧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有胆有识,才华过人,杨伟名的思想态度鲜明,逻辑慎密,理论透彻,见解精辟,有系统性,前瞻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并建议:“1、成立‘杨伟名思想研究会’;2、编辑《杨伟名文集》;3、拍摄相关杨伟名的电视纪实片;4、举办杨伟名生前实物展;5、修建杨伟名墓园及整修故居;6、举办杨伟名事迹报告会;7、组织撰写论文;8、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宣传活动。”

  2002年7月中旬,户县文化体育局向县人民政府行文,建议以图书馆为基础,建设《杨伟名图书馆》。

  读罢以上文字,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我约见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专业的影视编剧,我和他漫步在公园里,对他讲了这个“发现”,建议他何不试着进行一下这个纪实创作,他说:“难道我傻了吗?这样的本子写出来,又有谁会来投资拍摄呢?毛/泽/东一句话判了他的死刑,谁会为这个农民去触动毛/泽/东这根敏感的神经呢?你说这个人值得写,应该写,这我相信,但那是一百年以后的事,应该留给那时候的人做。”我约他一同去户县看看,他婉言谢绝。

  我与一位朋友通电话,在电话上对她讲了杨伟名的故事,询问她如何看待此事,三十多年前,她曾怒斥“白卷英雄”张铁生,冷嘲热讽“四人帮”,为周总理的低调葬礼泪涌如泉。听到我的询问,她沉吟了一下,说:“……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说了一些不该由他来说的话。”

  我在西安只能再逗留一天,原来想去游览一下位于韩城县的司马迁祠,在崇敬心情的左右下,决定改去户县瞻仰杨伟名的旧地,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故人表达心中的敬意。

  2007年5月12日驾车去户县,由高新路口入绕城高速,行25公里即进入户县。

  顺路直行到达户县县城里的钟楼,其北侧便是北街。询问路人,皆不知杨伟名其名,一年纪长者忽然意识到,问是不是一叶知秋,答曰正是一叶知秋,长者说那就是了,我问难道你们不知道他吗?长者笑曰:“咳,那怎么说呢,那个时候的事嘛,那个形势下就是那样的嘛,毛主席一句话还不是要整谁就整谁,他说那些话做什么,”言语间,对杨没有敬意,还流露出轻视。

  长者指着路边一卖小吃的人说他知道那些事,我走过去与这个卖小吃的人攀谈,他果然是这条街上的老住户,杨去世时他才十岁,出葬那天他也挤在人群中看,他说杨夫妇死时两人光着身子搂在一起,我说不是说两人洗净了身子换上了干净衣服吗,你当时亲眼看到的是什么情况?他说我当时年纪小哪敢挤到跟前看。

  杨的故居在不远处路西一个胡同里,一个极为普通的农家小院。尽管院屋破旧,想想已然过去四十年了,眼前这所房屋也应该是杨的儿子翻盖的。杨的儿子下地干活去了,他现在没有在这里住,这所房屋出租给一对陪女儿在县城读高中的本县夫妇,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看样子夫妇俩还想继续住下去,接着陪现在尚读初中的儿子读初中读高中考大学。

   站在这个农家小院里,我从心里默默的向杨伟名深深地三躹躬。

  我想看看户县图书馆是否已命名为《杨伟名图书馆》,转了两条街没有找到图书馆,时间来不及了,于是返回西安。

  穿行在吊唁的大大小小的花圈和各式各样的车辆中,书写着这位名人生前各种头衔的挽联在风中不停地摇摆。本来随着这些挽联的消失和车辆的离去,这位名人很快将不再是名人,然而,由于他在杨伟名面前充当了一次不太光彩的历史角色,随着杨伟名必然的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他也不得不必然的挂名史册。
发表于 2007-8-18 0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人都记住了这位好乡党,勇敢的乡党。
发表于 2007-8-18 0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切缅怀杨伟名
不知道户县图书馆是否更名为《杨伟名图书馆》
发表于 2007-8-18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分.
发表于 2007-8-18 11: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