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郑梓煜:行走在视觉刀锋之上2013-09-29 16:31:58作者:郑梓煜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郭现中:冰山会开裂么?
2013-09-29 16:31:58作者:郭现中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一 3年后,我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郭现中拍的疫苗受害者照片时的感觉,那是一种直接而凄厉的视觉刺激。 我们在选题价值的判断上毫无分歧,但如何做好这个选题成了一次漫长的、令人窒息的折磨,以至于我曾经觉得它将无疾而终,因为一方面言论空间在日益收缩,任何直面真相的报道都面临着极大的管制压力,在食品安全问题久拖不决持续发酵的当下,疫苗问题的敏感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我们几乎从一开始就决定在这个选题上不再遵循传统的新闻纪实摄影套路,不再只选取特定的个案推动视觉叙事,而是决定借鉴田野调查的方式。个案的累加在这个选题上并非简单的同类项重复,对于一个涉及面如此之广的公共事件,样本的量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只呈现其中极具典型性与传播价值的几个案例,那么原本对宏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拷问,很可能在各方角力与网络猎奇中被消解,甚至仅仅是奇观异事,强化为“他者”的痛苦,变成被消费的苦难。 因此,对视觉语言的选择如同行走在刀锋之上,现实的锋利超乎常人的想象,如何妥善地打磨这种锋芒,使视觉叙事在震撼的第一观感背后得以延续,是我们必须精确把握的尺度。正因如此,我们选择尽可能地让孩子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做他们日常所做的事,用尽量平实的视角,让主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传递力量。 二 随着这个选题的推进,记者郭现中已经成为半个疫苗专家。他的女儿才在牙牙学语,这使他在调查过程中同时拥有一名记者与一位父亲的双重角色,获得宏观与微观交替的双重视角。站在记者的立场上,他必须坚持一种统计学的理性与报道平衡,把疫苗不良反应率作为一个数字去考量,同时必须正视疫苗无法确保百分百安全这一事实;而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他看到这些在统计学上微不足道的数字,对于每一个具体家庭而言,却是百分百的灾难,每一个案例都意味着至少一个家庭的轰然坍塌。 站在编辑的立场上,我不愿意让这个报道停留于呈现苦难的层面上,我希望观者超越“旁观他人之痛苦”的体验,而对疫苗安全问题产生更具主体性的关切。某种程度上我期待这叠报纸在“震撼”读者之余,还能成为一份简要的“疫苗安全手册”。我们既需要对疫苗问题做体制性的源头剖析,也需要普及常识,尤其是在很多中国家长把疫苗当营养品、对其潜在风险缺乏认识的情况下,常识的普及本身便可以阻止很多悲剧的发生。为此我们在有限的版面中嵌入了“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美国 0-6岁儿 童免疫接种计划对比”、“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对比”、“疫苗接种的一般禁忌症”等等知识链接。 不出意料,报道出街之后,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回复中,最多的声音是:我们该怎么办?疫苗还打不打?作为媒体,我们其实无力回答这一问题。因为疫苗作为公共卫生产品,其安全性维系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封闭系统,并不是每个个体“从我做起”便可以改变的。个体在疫苗安全问题上进退维谷的困境与宿命般的无力感,指向的恰是疾控系统垄断封闭的系统症结,非全局性的变革不足以根治。而与此相映衬的,却是报道出街以来卫生部、疾控中心诡异的沉默。 在对这组报道的批评中,除了那些不值一驳的阴谋论(以民族主义为逻辑起点,把报道跟跨国公司的险恶用心和敌对势力的生化战争联系起来)和对“南方系”一贯的污名化,更为典型而颇有市场的论调是:报道徒增公众的焦虑与恐慌,疫苗的特性决定了它原本就并非百分之百安全,媒体故作惊奇地炒作,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逻辑自有其市场,尤其是卫生当局总想给人以“自己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的印象,存在着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大局”,而这些媒体报道是讨厌的杂音。 三 “非典”的殷鉴未远,略具逻辑思维的人都会明白,报道并不是引发公众恐慌的源头,就像信使并不是坏消息的始作俑者。疫苗关乎孩子关乎生命,公众的恐慌恰恰来自于信息不透明与程序非正义;公众和媒体对真相的渴求理应被正视。疫苗的固有风险作为常识有待推广,但机制不完善、技术不更新、管理不规范、救助不及时更人为放大了这种风险。如果不能把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害与科学上的小概率事件严格区分,懒政与逐利的风险便会无限叠加。 免疫计划是公共卫生行为,作为主导者的政府有义务极尽所能地保证其安全性,公众的恐慌是政府推进改革的契机,最好的办法是开诚布公、承认不足、切实改革,而不是回到垄断信息、模糊概念、虚与委蛇、强力压制的老路。至于不良反应率,官方理应有更透明权威的数字来服众,一切都必须纳入法律与舆论监督的轨道。而现行机制下的现实却是:疾控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使受害者维权之路陷入“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圈,一个本应以科学与法制解决的问题,最终被无差别地纳入了维稳体系。 一切似乎又是老调重弹,这本就是不新的新闻。有同行不无羡慕地说:今时今日,南都还能拿出 16个整版来发表这一报道,可谓奢侈。这自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对南都新闻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坚守。对于我们而言,这个报道并未终结,我们期待的是卫生当局的善意回应与疫苗领域立法的实质性进展,欲解三尺冰冻,终须第一缕阳光。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