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241|回复: 3

户县79岁老皮匠手工制鼓 收不到徒弟手艺将失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7 23: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三十年前,户县皮匠陶峰义望着一院子做不完的鼓欣喜,他怎么也没有料到,一转眼这几千年的手艺就要失传了,跟着他学艺的俩徒弟也都年过半百。

  一面鼓中包含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但鼓是如何做出来的,知道的人并不多,如今,机器加工的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鼓。户县陶官寨村79岁的老人陶峰义掌握着这门几乎已经消失的技艺手工缯鼓。

  一套手艺

  老皮匠活少家境贫寒

  陶峰义是家传的皮匠手艺,其父陶景耀当年缯鼓就备受乡人推崇,他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皮活儿。他回忆,农业机械化以前,各村里还有牲口时,他长期在户县为各村制作各种农用皮具,用他的话说,“活儿多得做不完”。除了做农具,他能制作各种牛皮鼓。1998年曾受邀为西安大慈恩寺的鼓楼制作直径2.2米的大鼓,现仍在大慈恩寺鼓楼中存放使用。

  陶峰义家境很贫寒,他住在陶官寨一间土房中,村中这样的旧房已经很罕见了。因为年龄原因,土地已经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收入,虽然找他缯鼓的人还有一些,但与几十年前相比,他做得也只是些零活。据户县文化馆民俗专家刘珂介绍,户县民间缯鼓历史悠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县城、秦镇、大王镇都有皮匠铺子。

  一面好鼓

  声响还须工艺精

  夏季不是缯鼓旺季,老陶家里正缯着一面一尺六的牛皮鼓,他说这样大小的一面鼓能卖300多元,如果有帮手,最快需要三四天,但有时候也得数月。

  他用手敲敲,大鼓发出响亮的声音,他说,这就差不多了。

  以这面一尺六的大鼓为例,老陶讲解了做一面鼓的步骤: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缯皮和钉皮等四部分工序组成。

  做鼓腔一般选用硬木,老陶说桑木最好,先用手锯解下弧形板,在鼓腔模型中进行合缝,胶合鼓腔,不能让鼓腔漏气,漏气后鼓声就不响亮了。

  鼓腔做好后,老陶需要去屠宰场购买新鲜的牛皮,俗称血皮,按照鼓面大小裁好后加工。刮皮需要经验和手上的功夫,要刮得薄厚均匀、恰到好处。夏天加工牛皮是一件苦差事,传统缯鼓加工牛皮除了石灰不加任何添加剂,天热容易招惹苍蝇蚊虫,有时候皮会生蛆,老陶笑着说,“臭皮匠”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很多人不愿意做皮匠就是怕臭。

  牛皮加工好,就该缯皮了,刘珂介绍说,缯皮是做鼓最关键的环节,如果皮缯不好,鼓声就出不来,既复杂又要花费较长周期。缯好鼓两面的皮后,钉上铆钉,一面鼓就基本成型了,一般来说,一尺六的鼓要钉一百多枚铆钉。

  一锤定音

  上鼓踩皮反复紧

  缯皮是在鼓腔上把牛皮反复抻拉,不断地拉薄拉紧,使牛皮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产生响亮震撼的声音。同时,通过多次的抻拉、放置、晾晒,使牛皮最终获得一种稳定性,确保在日后的长期敲击下不会松弛变形。

  在户县,“缯皮”已演变为一个生活中的民俗词语,孩子顽皮不听话时,父母会说:“我看你皮松了,得缯你的皮了。”

  缯皮要在专用的木底架上进行,刘珂说,这是古代皮匠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方便而有效地解决了缯鼓过程中持续加力的问题。

  陶峰义的缯皮木架已经用了很多年,显得有些破旧,但每个部件都有不可取代的用途。缯皮时先把鼓腔放置在木底架上层的平板上,把牛皮置于鼓腔上口,然后在牛皮的四周拉上绳子,并把绳子绕过底架的四边,绳头绳尾在 底架上绑牢靠。再利用绞棒把绳绞紧,这样牛皮就被固定于底层的四方木架上。然后在两层横梁板之间打进木楔,通过木楔的进入不断抬高鼓腔,牛皮就会被不断拉紧。

  缯皮最精彩的环节是踩鼓,为了让皮最大限度绷紧,必须要一遍一遍紧绳,需要有一个人站到鼓皮上将已经缯紧的皮反复用脚踩,直到皮松后再紧绳,如此反复,皮就能均匀地绷紧。

  当79岁的陶师傅站到已经缯得非常紧的皮上时,在场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却笑着说:“大鼓上站四个小伙子都没问题。”

  通过多次的紧绳、上绞棒、踩鼓和打木楔,牛皮才能被抻拉到最大伸展程度。最后边试声边赶皮,根据声音把鼓皮抻拉到最佳状态,最后把鼓皮钉到鼓腔上,一面鼓就基本成型了。

  一徒难求

  脏累苦活不赚钱

  陶峰义说,以前在户县,皮匠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行当,因为户县对鼓的需求量相当大。

  刘珂介绍,户县有迎祭城隍的传统,县北有五十五个村社参与。这些村社都有迎神锣鼓,其规模小者有十几面鼓,大者有数十面鼓。锣鼓是村民群体祭祀活动和群体娱乐的最主要的工具。数目巨大的锣鼓需求正是靠民间制鼓技艺支撑的。

  但这些年,杨凌的锣鼓厂产量大、价格便宜,大部分鼓都从杨凌购买,虽然老皮匠的鼓结实、声音响亮,但做活慢,几十人的锣鼓队得等很久才能做全,而且手工价格较高,同样大小的鼓,杨凌鼓价位便宜一半,因此老皮匠的活慢慢少了,下一代人也不愿继承这门不挣钱的手艺了。

  老陶说:“咋不想收徒弟?”说起这个话题,一直谈笑风生的老陶有点伤感,大儿子没跟他学艺,二儿子18岁去世,妹夫基本学成时不幸患病去世,临终时还让老陶做一面鼓挂到他家里。

  多年来,和老陶搭档学手艺的都是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老陶本人也快80岁了,干一些力气活比较艰难,很多人找上门来,他也不敢接活儿。

  刘珂说,缯鼓技艺系于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若无年轻人继承,失传将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

  一家之言

  是手工技艺,更是精神传承

  手工缯鼓面临失传,但各地的锣鼓厂并非如此,记者采访了杨凌上川口村的新庆丰锣鼓厂的法人白联卫,这家锣鼓厂只有一二十名工人,每年产量却在二三十万面。

  这家厂做鼓的流程半机器半人工,鼓腔部分基本全部为机器做,缯皮是半人工。不同于老陶的木架,他们用千斤顶,一般一个小时就能缯一面鼓。白联卫说:“我们以前生产队的时候就是用手工做,太慢。产量上去了,才能有销量,虽然我们这儿的工人也没有几个年轻人,但我们传承没什么问题,就看有没有市场,有了市场就有工人,就不怕没传承。”

  手工缯鼓慢而优质,机器缯鼓快速又易于传承,手工缯鼓是否该被淘汰?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手工缯鼓并不能与机器制鼓相等同,手工缯鼓至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原始手工技艺特征,它为我们呈现出关中古代木腔牛皮鼓的制作方法和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千百年来,户县民间制鼓技艺支撑着户县北部乡村乃至关中中部鼓舞民俗的演进、积淀和形成,它是关中鼓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缯鼓技艺还包含了老艺人的精神传承,他们不怕脏不怕苦,是现代年轻人的榜样。这一技艺已成为地域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发表于 2013-6-18 2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赶紧传承下来!
发表于 2013-6-18 21: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赶紧传承下来!
发表于 2013-6-19 11: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