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759|回复: 5

[历史人文] 故乡户县---作者李树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1 15: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一篇小作,往事回溯
李树明
一  故乡户县

我的老家在陕西户县。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为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商时为崇国,周作沣京,春秋为扈国,秦代改“扈”为“鄠”,西汉设置“鄠县”,历代延续,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

户县属西安市郊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临渭水,同咸阳兴平市隔河相望;东接长安,以沣水相隔;西连周至,以白马河为界。县城距西安城区。户县南部为秦岭山区,北部为秦岭北麓山前坡地和渭河平原及河漫滩地。户县境内有4条河流,均源出秦岭并由其北麓四个山谷(峪口)流出,它们由西向东分别为涝河、甘河、太平河、高冠河,分布全县,贯通南北。涝河北流入渭,其余三河汇入沣河。古书中的“八水绕长安”所指的八条河流中,涝河和沣河就在其列。户县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是八百里秦川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银户县”之称美称。户县自古一来是周、秦、汉、唐等十二个朝代的皇家上林苑,所以也被称为“西安(古代为长安)的后花园”。户县南部山区森林茂盛,自然风光旖旎,是天然森林“氧吧”,朱雀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桥“仙人桥”,享有“北方九寨沟”之称的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有北方少见的瀑布群。

户县境内历史古迹遍及,三千年前周文王在户县东部边界沣河西边建立沣京的同时,建灵台以观天象,建灵沼(养鱼、龟等水产),灵囿(养鹿、等动物)于民同乐。灵台,灵沼的遗址就在户县秦镇北边沣河西岸周围。在户县境内的秦岭叫终南山,也就是“终南捷径”中所指的唐代卢藏用曾经隐居的地方。中国最早的佛教译经场草堂寺就在终南山的脚下,草堂寺里有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舍利塔,“草堂烟雾”是古长安八景之一。终南山涝峪是唐高祖女儿平阳公主屯兵起义的所在地。终南山紫阁峪内的紫阁寺塔为唐代高僧玄奘移骨之地。李白、杜甫,岑参等文人墨客在户县境内的高冠潭、紫阁峪,渼陂湖,空翠堂等风景胜地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古代有名的旅游圣地渼陂湖和空翠堂的遗址就在户县县城西边不足五里处,李白、杜甫和苏东坡曾在那里游览和留下许多诗篇,不过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兵竭泽而渔,挖开了渼陂湖的堤坝放水抓鱼,从此渼陂湖就干涸了。渼陂湖西边陂头村内有秦萯阳宫,是嫪毐之乱以后秦始皇囚禁他母亲的地方。渼陂湖东北两里地附近有周王季陵,为周文王父亲的陵墓。

小时候我们家乡没有污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风和日丽,天晴的时候站在我们村子,夏天可以看到山上的树林,冬天可以看到山上的积雪,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山上的打柴的樵夫。我在中学时读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很自然的联想到诗中的南山就是我们家乡的终南山,我自己就好像是隐居山野的陶渊明。

说到打柴的樵夫,户县还了一个有名的打柴人,他就是传说中刘海砍樵的刘海。刘海家住在户县县城西边的曲抱村,在南山打柴遇到狐狸精并成了仙人,现在曲抱村还有一个刘海庙。“法门寺”这部戏也发生在户县,戏里面的去到法门寺告状的宋巧姣和假装丢玉镯和村姑调情的付朋都是户县人,不过戏剧里把县城的名字改成堳坞县了。户县背面有一条高的土岭就叫堳坞岭,相传是三国时候董卓修的。

在近代户县的名人就有国民党时期的陆军总司令关麟征,解放后陕西省第一任省长赵寿山,民盟主席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杨明轩。不过户县似乎没有出过什么影响太大的人物,所以有一首打油诗调侃户县曰:“终南无翠竹,沣涝不载舟,家传三代止,官至二品休。”。

户县因为一半是山,一半是平原,而观察秦岭终南山的天象也成了当地农民判断气候的依据,比如说:“南山戴帽(南山被乌云遮盖),白雨发泡(暴雨就要来临)。”。由于秦岭终南山的阻档气流的作用,在户县和西边的邻县周至形成一个局部的小气候,使得这两个县的降雨量比关中平原的其他地区要多一些。所以如果周至户县天气正常而庄稼丰收,关中其他地区肯定是雨水偏少庄稼受旱而减产,这样大面积的减产导致粮食价格的升高。如果关中其他地区庄稼丰收,周至户县就因为雨涝而减产,然而大面积的丰收使得粮食价格回落。因而就有了下面的民谣:“周户收,周户粜。周户不收,没人要。”。这样就有了“金周至,银户县”之称。不过周至(盩厔)和户(鄠)县在没有简化之前是十分生僻的字,所以也就有了“盩厔鄠县,考死状元”之说。

二  老家牛东

从草堂寺向北走八里多路,有一个村子,村名叫牛东村,那就是我的家乡。牛东村在户县县城正东方向处,坐落在户县通往西安公路的北边。牛东村由三个村子组成,最南面的村子叫大牛东,也是牛东村最大的村子,初解放时有两百多户人家,有二十八家地主,有三大姓:王姓,孙姓和贾姓。王姓和贾姓的势力大,解放前在外面有做官的,村子外东北面的贾家祠堂和西南面的王家祠堂修的很有气派,房顶上有砖雕的脊兽,墙壁也是一砖到顶。解放后贾家祠堂成了国家的粮库,王家祠堂和附近的孙家祠堂以及旁边的庙宇成了村子里的小学。大牛东有高大的城墙和四个城门,城墙里面是两横(东西方向)一纵(南北方向)的街道,城墙外面是护城河,我们叫做城濠。西南面的城濠还连接着一个小池塘。城濠和池塘里面的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荷叶片片碧绿,簇拥着粉红色的出水芙蓉,群群嫩黄色鸭子悠然的游来游去。夏天时,村子里的小孩在城濠里游泳,到了冬天,城濠里的水结冰了,小孩子在上面玩溜冰。在我上中学语文课学习节选儒林外史中王冕学画那一篇课文时,当我读到课文中对雨后池塘的描写时,就很自然的联想起我们村子的城濠和池塘。

在大牛东的西北面,有一个几乎和它联在一起的村子叫中牛东。中牛东在解放初大概有一百户人家,姓氏比较杂,主要的大姓氏有贾姓,崔姓,刘姓和郭姓。中牛东也有城墙和护城河,但是它的城墙没有大牛东的城墙高大,村子里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显然中牛东人没有大牛东人富有。中牛东西面不足有一座坟墓,墓冢有两层楼高,幕冢的东西北三方是环绕的墓梁,幕冢的南面是供奉祭奠用的石桌案,石桌案南面墓道两边对称排列着石文官,石武将,石马,石羊等雕塑。那时候当地农民很愚昧迷信,说石人有灵,就在石人脚下点蜡烧香求药,求的药是香燃烧后的香灰。我们村子的小孩子经常去坟墓里爬石马玩,石马很高,我从来也没有爬上去过,能爬上去的小孩子很以此为骄傲。我上小学时学校的少先队还在墓地里举行队日活动。这个墓的主人叫梁化奉,是清朝的一个将军,在收复台湾的战争中阵亡,死后就安葬在那里,所以这个坟墓叫做梁家坟。听村子里老人讲梁化奉的脑袋和一个胳臂在战争中被砍掉,所以他的坟墓里埋的尸首的脑袋和一个胳臂是假的,有的人说是用金子做的,但是以后坟墓被挖掘开后证明这种说法不是真的。梁化奉的家住在距我们牛东村东北大约七八里的小丰村,小丰村归长安县管,是长安县的西边缘,在沣河边,梁家为了造福乡里,方便百姓,就在小丰村附近沣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当地人叫这座桥为梁家桥,在当时是我们那里通往西安的交通要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梁家的后代还来梁家坟烧纸祭奠他们的先人,合作化以后,随着政治空气的急剧左倾,梁家的后代也就不敢在来祭奠了。到了六十年代,梁家坟就被挖掘并夷为平地。

在中牛东的北面相隔不到有一个小村子叫北牛东,解放初只有三十多户人家,所以也叫小牛东或者小堡子。北牛东全村人都姓李,是由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村子里男子汉的小名(乳名)是由父母随便起的,他们的正式名字(我们叫官名)则是请有文化的人或者私塾先生按辈分起名字。小牛东没有城濠,只有一小段低矮的城墙和一个西城门,村子里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我家就坐落在城门西边村子外的路南面,我家的大门是向北开着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村子的人过着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吃的粮食是自己田地里种的。吃的肉是自己养的猪,不过人们平时几乎不吃肉,在过年过节时才吃少量的肉。养的猪在过年时才杀,自己留一小部分肉,其余的就卖掉了,有的人家穷根本就不杀猪直接把养的猪卖掉了。人们很少吃菜,平时吃的菜是在田地里挖的野菜,过节时才买些菜或者吃自己地里种的菜。调料中的醋是自己用麸皮发酵制作的。酱油对村子里的农民来说是奢侈品,只是盐必须要买。我们老家的人吃饭离不开辣椒,辣椒也是自己种的,西安的八大怪里就有“辣椒当做菜”的说法。过节时喝的米酒是自己用大米或者小麦发酵做的,很甜,但是酒的后劲大,也能醉人。村子人是喝不起茶的,人们用一种叫做沙菓树的叶子代替茶叶,用沙菓树叶子浸泡的水颜色金黄,略有甜味,很好喝。

夏收农忙时除了平常吃的三顿饭以外,上午和下午还要加餐两次,并且必须要有米酒。加餐是在干活的地里面吃,吃的食物是由家里的小孩子送到地里去。我也给地里干活的人送过饭。我把饭菜和酒送去了以后,在地里面干活的人叫我和他们一起吃饭和喝酒。我们家里做的酒很甜很好喝,我就多喝了些。吃完饭后我带着装有碗筷和其他餐具的篮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酒性发作了。我走不动路并且想睡觉,就在路旁的一个小树林子里躺下睡着了,这也是我的第一次醉酒。

村子里的人穿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从种棉花,纺线,织布,染色,裁剪,缝制全部是农民家里的女人劳作的,甚至衣服上面的纽扣也是自己用布条盘绕制作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生活。那时人们洗衣服不用肥皂,用的是皂角树结的果实皂角,洗衣服时把皂角砸碎,利用皂角里碱性的白色黏液去污,或者用野草灰灰菜煮水产生的碱性液体来洗衣服。

农民吸的烟是自己种的旱烟,吸旱烟时是把旱烟叶子晒干揉成粉末状,把烟叶末装在铜制的烟锅里点燃吸。吸烟要用火柴,那时候火柴缺,就用火绳代替,火绳是用容易着火但是又燃烧较慢的东西编织成的。农民们如果买不起火绳,就用豌豆蔓编织代替。人们还用钢做的火镰敲打火石取火,不过火石上面要放一些硝子,硝子是处理过的棉花,容易着火。把辣椒蒂烧成灰后和旧的棉花一起放进水里浸泡多时,然后涝出棉花晒干就成了硝子。

户县的农民除了过一些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外,还要过他们所住村子里自己的节日,叫做“过会”。户县的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或者两个自己的特定“过会”的日子,一般过会的日子都在夏收夏播以后和冬季农闲时节。如果到了一个村子过会的那一天,天刚刚一亮,村子里的人们就起来打扫街道和家里的卫生。卖菜卖豆腐和卖肉的小贩也很早就挑着担子来到村子里叫卖,大概十点以后小贩们就走了。如果你家就在这个村子,你家的所有亲戚都要派代表带着小孩子穿着新衣服拿着礼物到你家来做客,也就是说过会的村子里各家各户都要招待自己家里的客人。客人一般是十一点左右到,休息寒暄片刻就入席喝酒吃饭。

户县农民炒菜的手艺不高,主要原因是平时不经常吃炒菜。五六十年代前,农民自己做米酒喝,现在大都买酒喝。主食一般是面条和馒头,户县南山脚下有水田的地方也吃米饭。不过户县农民办理丧事时请客吃饭就必须要吃米饭,也许是因为米饭是白色的缘故。户县人把米饭也叫蒸饭,所以有一句骂人的话就是:“什么时候吃你的蒸饭?”,意思就是你什么时候死。户县农民做的臊子面很好吃,叫做摆汤面,和岐山面有些相似,但是味道和岐山面不一样。

酒醉饭饱之后,休息聊天,互相交流信息,接着客人就各自回自己的家了。客人带来的礼物大都是糕点水果之类,是用竹篮子提来的,客人回家时,竹篮子不能空,主人必须要回赠一些礼物给客人,也是吃的一类东西,有时候还相互赠送一些自己种植的收获。也许唐诗中的“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描写的这种农闲时节过节狂欢的情节。

有时候有些的村子在过会那天还要唱戏,可以是自己村子里的剧社演戏,也可以是请其他村子的剧社演戏,演员都是农民业余演员,很少请专业的剧社演戏。唱的剧种一般是秦腔和眉户。秦腔是西北五省流行最广的戏曲,眉户则是流行在关中地区的一种戏曲,眉就是眉县,户就是户县,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在陕甘宁边区编写的“夫妻识字”和“十二把镰刀”等歌曲都是采用的眉户曲调。

三  村旁兵营

在中牛东的西南面有一片营房,这些兵营是总部设在长安王曲的国民党中央军校西安分校的分部,它的正式名称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所以当地人都简称它为第七分校。兵营都是很简单的土木结构平房。第七分校为了扩大营房,就要筹集木料砖瓦,为此他们就打散落在农村的庙宇的注意,为了不引起周围农民的注意和反感,就在晚上偷偷的拆掉庙宇,运走木料和砖瓦。所以当地的农民给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第七分校,一派胡闹,白天睡觉,晚上拆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美国在重庆正式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中美合作所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十多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简称中美训练班,第三期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于一九四三年成立于河南临汝县风穴寺,一九四四年因战事关系迁往我家牛东村,驻进第七分校的营房。中美训练班里面有美国顾问和教官,我们村子人把这些美国人叫大鼻子。由于有美国顾问和教官住在我们村子,就给我们村子带来了篮球棒球等体育活动,篮球和棒球也就成了我们村子人喜爱的体育活动。解放后,我上小学体育课时,老师还教我们如何打棒球和篮球。棒球,篮球比赛时裁判用的许多术语也是英语,但是当时我还没有学习英语,不知道这些英语的内容和含义。直到以后我开始学习英语,才慢慢猜出一些术语的英语含义。比如打棒球时打出左右两个端线的球叫“反包”,我估计就是英语里面的“failed ball”;出局叫“奥塞”,可能就是“out side”,后来我们村子里的人如果说“把你干掉”或者说“你完蛋了”时就说“把你奥塞了”或者说“你奥塞了”,俨然成了我们当地的外来语;篮球里面的带球走叫“窝克”,大概就是“walk”。这个中美训练班肯定是和当时的军事和军队有关,因为在我们村子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中美训练班的靶场,中美训练班撤走以后我们村子里的小孩子经常到做靶场的农田里挖子弹壳来玩。美国顾问还经常在我们村子里拍照片和拍电影,听村子里的老人说在美国有一个记录片,名字就叫“牛东村”,不知道这是否确实。美国人会说一些简单的中国话,他们经常说的最多的就是“顶好”,就是very good 的意思。有一次一个美国人看到村子里的女人赤脚站在城濠水边,用棒槌敲打放在一块石头上洗着的衣服,他发现这是拍照中国女人缠裹的小脚的最好机会,就一边拍照一边说:“顶好。”,哪个洗衣服的女人就回答骂他说:“顶好你妈的×。”,美国人听不懂,还回答说:“顶好,顶好。”。

解放后这些营房就成了解放军的营房。可是营房不够解放军住,还有许多解放军就住在牛东三个村子里农民家的空余房子里,我家的厅房就住着一个解放军的参谋长和他的家属。我们村子西面有一个庙,叫做三官庙,是解放军的食堂,后来就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室。当时解放军还征用了大牛东西面的一片农田作为训练场地,训练场地里有独木桥,深沟壕,木板墙,铁丝网等训练器材,解放军穿着护胸用木步枪在训练场天天练刺杀。解放军还放映电影,当时我们村子还没有电,解放军用的是手摇发电机,由几个战士轮番摇动发电机发电来给电影放映机供电。放映电影是在露天进行的,解放军整队坐在中间看,老百姓坐着或者站着在周围看,有些小孩子还爬在旁边的树上看。那时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所以每到放映电影时就把放映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小孩子对看电影更是感兴趣,不管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热,都阻止不了他们看电影。电影对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能记起那些电影的名字:“大地重光”,“钢铁战士”,“翠岗红旗”,“智取华山”。

解放军从我们村子撤走以后,在我们村子旁边的这些营房曾经被用做民办中学,邮政所,兽医站等不同的用途。以后由于生产队的占用和拆迁,房子年久失修的倒塌,最后这个营房就慢慢的由大变小,最后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发表于 2008-7-11 15: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13 13: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阎河?可识我否????
发表于 2008-7-15 2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克风你是不是阎河?当年余下惠中的那个?
发表于 2008-9-1 1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化校的那个阎河俺认识, 一起踢过球.
不过没听说过他老家是牛东的.
发表于 2008-9-1 12: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lz写的好,以前对户县认识浅薄,看了大文让我这个户县人从新认识了户县,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