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秦岭山
——长安东佛沟穿越分水岭草甸到东平沟
暮秋时节,我们沿西万路经过丰裕口、观音禅院、九龙潭、连珠潭、石羊关等景点,一路上,秦岭紫雾朝霞染,柿栗无忧话悠闲,绿叶作舟烟雨渡,农舍霓虹秋色淹,秋天的景色特别美。来到秦岭南北分水岭下边的鸡窝子,准备从东佛沟上草甸,草甸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一种特殊苔原地貌,秦岭最高峰太白山及大峪山顶等有多处这种的地貌,深秋去看看这地貌如何?
过沣峪河小桥进东佛沟,木牌楼草廊亭后是一家白瓷板儿的两层小洋楼,一老一少拦住去路要收费,言说自己承包了这条沟。嗨嗨,这不是说“此山是我开,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吗?为了不影响秋游的心情,开个玩笑交了“买路钱”,从东佛沟出发向东沿小溪前行,一路上山势嵯峨,绵延不绝,林幽崖陡,乔木、灌丛、苔藓、草蕨、原始森林在潮湿的山间,昭示着唐李端“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的诗意。茂密的山野林木下,溪泉清冽,秋虫飞鸣,鸟语花香,点缀在山间的茅屋草舍,有了“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爱山,爱山才去爬山,才去徜徉在山水之间,爱山爱水吧,这是远离尘嚣的收获,这是回归自然收获。
忽儿,一个石墙似的挡住去路,好多的路标夹杂在石缝间,上去一看是住过人的遗址,荒草间一个水泥塔亭倚崖而建,为圆照老和尚舍利塔,柱上联曰“圆证三身不退菩萨道,照行五蕴皆空正觉果”,圆照老和尚舍利塔碑记载“圆照和尚十六岁出家于普陀山清凉寺,师父智修法师……自谦一生以学习为正修……晚年潜居终南山……”等等记述,旁为净居寺,净居寺内很安静,只有两条小狗朝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不停的叫,一个七十岁的老尼告诉我们,因山里石崖上有巨大佛影而称此沟为东佛沟,后有居士建庙修行,寺院幽雅清静呼之静居寺。从山的北麓阴坡拔高,溪水潺潺,唤着斑斓的秋色,清潭随处可见,照应着红叶白云,黄橙橙的叶子铺满了石头小径,真有唐钱起“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诗句的感觉,我们追寻着秋季里生生不息的烂漫山花,穿行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山梁上,宋苏轼《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景象全然眼前了。
古人曾言:“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因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穿过茂密犀利、泛着青黄的的箭竹林,远远地望去,浩浩远山,群峰绵延,风雾辽远,云雾悠闲,山风劲爽,风光无限,健步秦岭草甸,草织如毯,平铺高山,秋日的高山草甸像一个美丽的少妇,成熟而丰满,满山遍野层林尽染,深沉的绿,沧桑的枯,奔放的黄,热烈的红,把高山草甸装扮得五颜六色,山崖上那灿烂的野菊花在萧瑟秋风中丛丛怒放;其实,面对秦岭秋色,我在想人生有限,山蹬不完,要的是坐下来静静地读山,抚摸心中的那座山峰,一口饮进杯中酒,想起了唐刘禹锡《秋词》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德诗句,我们不想去参透古人的禅语,我们只要享受秋色的禅境。
面对大山,面对攀上山峰的那一刻,我们只会一同欢呼,高歌猛唱,狂欢劲舞,喊什么的都有,讲什么都行,无需如李白那样“独坐敬亭山,两看相不厌”,更无须象杜甫那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是不满足现状而自我挑战,也不是彰显个性而炫耀虚荣心,只求沉浸在秦岭秋色的美轮美奂之中。唐张籍《秋思》中说“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我们东平沟下返时,就是兴致不减的评说秦岭秋色,观不完晚霞流光中的秦岭秋韵,说不尽绵长悠远的秦岭轶事… …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把宋代程颢的这首《秋月》诗作为结尾,我在暮色苍茫中,保持着一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
2011年10月6日游 7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