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127|回复: 4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 《联的句式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9 1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联的句式基础》


第一讲 谈古论今说楹联


主讲人: 陈光文.

在古老的汉文化土壤中,楹联长久地畅行于文坛,广存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他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体裁。


一、何谓楹联

        

楹者,厅堂前之木柱。联者,一组对仗句。简单地说,就是张贴或雕刻在楹柱上的对句,俗称对联或对子。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律诗中也有对仗句,独立的对仗句就是楹联,他根植于中华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风格、格律及功能,独立于文学之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二、楹联的独有特性


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是楹联的生命力所在。楹联形成于汉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民风、民俗文化的独创。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识功能,直接构成对偶艺术,运用修辞的技巧,形成对仗,音韵谐和的楹联。

        

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从万物生成对称性的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产生对称性的伦理观念及思维方式。

        

孔孟之道“致中和”理念,形成人们意识的平衡和谐。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中道观体现中华民族的和谐传统追求。汉民族人民有祈福禳灾的信仰,凡事讲吉利,经“桃符”演化为楹联,由民间习俗,经帝王提倡,有文人提炼,广泛普及。对联与书法、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的结合,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楹联,能迅速地反映时代的变化,鞭挞丑恶,揭露时弊,传播知识,颂扬美德,唱响时代最强音。

        

两行文字,一副楹联。从皇宫到茅屋,从政府到学校,有名胜景致,有婚庆门庭。品四季时令,节日豪情,向长辈祝寿,为逝者挽悼,凭友情馈赠,写企业中兴,以其广泛的实用性成为无处不在的文学载体。

        

三、谈古论今说起源


楹联的起源,当从对偶说起。因为楹联的本质是对仗,而对仗又从对偶而来,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在古诗文中,常有对偶句。

      

楹联界历来有一些争论。认为楹联起源于五代的学者认为,最早的一副楹联是孟蜀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一观点主要来源于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其实梁章钜在论述孟蜀联时,自己也有疑问,说“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认为楹联起源于南朝梁代的学者认为,“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似较早。谭嗣同为前期引论者。当代学者余德泉认为不正确,而赵雨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则深表赞同。

        

有人认为民间挂于门上的“神茶、郁垒”两位门神,就是早期的对联。

        

除上述观点外,还有人认为楹联起源于晋代或唐代各时期的观点。关于楹联的起源,学术界是有分歧的。但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楹联从产生至发展,其中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凭借着汉字的基础,民俗的需要,骈文的繁盛,格律诗的成熟,书法与建筑艺术的支撑,还有政权的推动。

        

四、楹联的繁荣与发展


宋元两代几百年,宋词元曲的兴盛,伴随着楹联的成长。王安石、朱熹等都有题写楹联的记载。此时,开始出现寿联、挽联、书斋联、书院联、题赠联等。

        

明代有皇帝的提倡,大大推动了楹联的普及,使得楹联创作不断吸收诗词曲赋的营养,作品更趋灵活自由。明代联家迭起,联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楹联品类不断出现,对句启蒙教育已相当成熟,楹联已从发展走向繁荣。

        

楹联发展到清代,上自皇帝,下至庶民,普及空前,品类完备,内容丰富,形式完美,艺术纯熟,典籍浩繁,联家辈出。形成了文学史上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联”现象。

        

五、楹联的传承与复兴


民国时期,中华大地上战事不断,但不少革命志士奔走喊号,孙中山、黄兴、蔡元培、杨度等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楹联,有文字记载的民间楹联其实相当丰富。

        

建国后,赞美新制度,移风易俗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全国上下热情高涨,有许多体现在各类楹联上,文革后期,无数人民出于对周恩来总理的真挚情意,北京及全国各地出现了挽联的海洋。

        

进入近20年,中国楹联学会及全国各地楹联组织的成立,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楹联队伍,群众性的楹联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楹联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充分体现,各种赛事遍地开花,楹联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联律通则》的颁行,使得楹联格律走向完善。


.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的句式基础》



第二讲 规矩与方园——浅说楹联格律



主讲人: 陈光文.


      

诗词曲赋皆有律,楹联也一样,他在实用、欣赏和创作中亦应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律。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正式颁布了《联律通则》,为楹联文体的基本规则进行了规范。主要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简言之,具备上述特征,才算是楹联。

      

楹联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完整地体现了事物的对称关系。短联主要参照五、七言律诗和骈文,形如排偶,长联则渗透于词曲格式的平仄对立原则。

      

一、字句对等

      

字句对等是指一副楹联,下下联字数相等,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亦要相等,这是楹联的第一要素。楹联不受字数,句数的限制,这是与律绝词曲的最大区别。少则一字,多则数百上千言。有人题一字联:

      墨,

      泉。

墨为黑土 ,泉为白水,字少意深。

      

在实际应用中,以中短联居多,较常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他们一般为单句,所以说他字数相等和字句相等都行。

八言以上的楹联,一般有分句,这就有字句相等的问题。

清袁枚的自题联:

      放眼读书,以养其气;

      开襟饮酒,用全吾真。

      只八个字,分成两句。

      

清刘坤一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单比21字,分成四句。

      

楹联不管长短,单句也好,双句也好,多句也好,都必须具备字句相等这一要素,字相对,句相对。

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个口号:

      大海航行靠舵手,

      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当时,许多门柱书为楹联。其实仅为口号。

      

二、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是楹联的语法要素,有的学者称为词性相当。其实无论怎样称呼,其实质就是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者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品”是类的意思,这里涉及词性分类的问题。现代汉语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简言之,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助词对助词等等,也就是同类相对。

如:清王士禛题杨州卞园: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梅花岭畔(方位地名)对宵市楼头(方位地名),三对一(数词),山月对草堂(名词相对)。

      

古人作联,一般则按实对实,虚对虚进行属对。他是把汉字分成实字、活虚字、死虚字、半实字、半虚字、助字六类。

      

所谓“实字”,其实都是名词。“半实字”是抽象名词,如:文、武、气、力等。“活虚字”是动词。“死虚字”是形容词。“半虚字”是方位词和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如:上、下、左、右等。“助字”就是连词、介词、助词等现代意义上的虚词。古人称为“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其实,对于同类相对的问题并不难理解,只要把握了词性,对品就较好掌握。

在实际应用中,名词可以分成多种小类,如天文、地理、人事、时令、植物、动物、文学等等,上下联以一小类相对仗,显得相当工整,称为工对,故有“风对雨,天对地,红对绿,岭北对江东,宿鸟对鸣虫”等。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有许多差异。除分类的不同外,还有语境的不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的句子的词性因在句中所占位置的不同,而充当不同的成份,使得语法属性改变。如充当主语的动词,往往作名词用,原是名词,形容词的,亦有成为动词的。

如:清李基和题雨花堂联:

      云笼夜月原无碍,

      鸟宿秋林亦放参。

联句意为明月虽被云遮,云总归会散去,月光必将照彻大地;夜鸟虽宿,其形亦似参禅僧人,修身养性。联中“笼”当作动词解。

又如清程昌祺题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联中一、二、三本为数词,妙化为名词代用。法本名词,此化为动词用。

      

又如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征对:

      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联中“吟”和“思”,在这里转化为动词用。

      

再如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征对:

      春晚迎春春不晚,

      岁寒守岁岁无寒。

联中两个晚字,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形容词。

      

因此,对于不同词性相互以对的楹联,要区别不同情况,依照词性在语言环境下的不同用途,加以区别。如形容词对动词,同义连用词,反义连用词,另位、颜色与数目,联绵字互对,某些系列名目,天干地支等等。

      

三、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或叫结构相称。即要求结构的对仗。上下联句法结构,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要互相照应,彼此平衡。

      

现代汉语中的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楹联的单句句型结构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独立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方位结构。而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就要分折词和词组结构。

清李渔六十自寿联:

      霜雪盈头心转少,

      儿孙满眼性犹痴。

此联以霜雪喻白发,兼有双义,称自己虽经磨难,现已白发满头,犹觉年轻。看儿孙满堂,不觉喜悦和兴奋,童心未泯。联中“霜雪”对“儿孙”,均为并列结构。“盈头”对“满眼”亦很工。

      

清李光地题小园联:

      有水园亭活,

      无风草木闲。

联中“园亭活”对“草木闲”,均为主谓结构。“有水”对“无风”,相当工稳。

      

清王曰曾题玉液泉联:

      一泉涌地惊龙喷,

      万树凌霄断鸟栖。

联中结构对称,可谓妙矣。

      

楹联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工对要求上下联的名型,词性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只是相称、相应、视为宽对。如果结构、词性不对仗,则不称为楹联。

      

如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对联: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这是时代的口号,没有楹联要素,不称为楹联。

      

四、节律对拍

      

节律对拍,有人称为节奏相应。节律也称节奏,指上下联在音节停顿、重复、间歇的变化要相同、相应、相似或保持一致。节奏包括声律和语意。

      

1、声律节奏从律诗中而来,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声律节奏是语音的顺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也叫音步。

如:清秦大士题岳鄂王墓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平仄平仄

      我到//坟前//愧性//秦。仄平仄平

      

如清曹雪芹《红楼梦》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仄平仄平

      人情//练达//即文//章。平仄平仄

      

五、七言联的创作中,语音节奏与律诗中的节奏有较大的相似,四言联、六言联的语音节奏则与骈文句式相类。

如:清袁枚题随园联之一:

      门无//凤字,平仄

      座有//鸡言。仄平

这是二二节奏。相似于律诗的前四字。

      

六言联为二二二节奏。

如:清傅山题云陶洞联:

      竹雨//松风//琴韵,仄平仄

      茶烟//梧月//书声。平仄平

这里好似七律的前六字。

      

另外有一种情况,不可以按二字节奏一概而论,就是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照样落在最后一字。

      

2、语意节奏依词语结构划分。

四言联和六言联的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是基本一致的。而五言联的语意节奏有二二一、二三、二一二节奏。七言联语意节奏为二二二一节奏,亦有二二一二、三二二、二二三、三四、四三、二三二节奏。楹联中的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是相互相连的,二者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创作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使上下联节奏保持相应。上下联互不相应的联,被视为“病联”。

      

五、平仄对立



平仄对立也称平仄相谐,是音韵和谐的表现。楹联中的平仄是以汉字读音的高低、长短、升降特点为基础。通过平仄交替和对立,做到高低配合,长短相间,升降适宜,和谐自然,使楹联节奏明快,音韵协调,达到平仄和谐。

      

汉语有新旧四声之分。在楹联创作中,允许使用新四声,也可用旧四声。但在一联中不允许混用。旧四声即古汉语的音调,分为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除平声外,上去入皆为仄声。现代汉语称为新四声,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声读音长延,仄声读音短促,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1、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是以上下联而言的。如清林鸿年题正谊书院联之一:

      中原士气扬旗鼓;- - | | - - |

      左海文光射斗牛。 | | - - | | -

上联为平声,下联对应处应为仄声。上联为仄声,下联对应处应为平声。

      

因为汉字的绝大多数为二字音步,除尾字外,故句中奇位上的字可以放宽些。也就是说节奏点上的字要求严格,非节奏点上的字可宽。如林联中的原、气、旗、海、光、斗六字平仄要求严格,中、士、扬、左、文、射六字平仄可放宽。对于俗语、口语、成语、领字和专用名词,其节奏点的位置则较灵活,但节奏点上的平仄仍要求相对。对于节奏点上的平仄不相对的楹联,称为“失对”。

      

2、平仄交替。

      

平仄交替是指上下联内部排列的平仄交替,他是以单比而言的,也称平仄相间。如中国楹联学会网首页的一副联:

      撑天柱地两行字,- - | | | - |

      评古涵今一副联。- | - - | | -

      

联中天为平声、地为仄声,行为平声。古为仄声,今为平声,副为仄声。平仄交替。如果上下联中单比内部平仄不交替,而连用平或连用仄,称为“失替”。如:某一婚联:

      携手可结平等果,- | | | - | |

      同心长开幸福花。- - - - | | -

上联中手、结皆为仄声,失替。下联中心、开皆为平声,失替。

      

3、仄起平收也称上仄下平,



这是针对楹联上下联的句脚而言的,即上联的句脚应为仄声,下联的句脚应为平声。因为以平声字收尾,让人有一种自然的稳定结束感,有昂扬向上之感。联界的学者认为,仄起平收是楹联创作的起码要素。但也有学者认为,仄起平收当为“正格”,个别平起仄收应视为“变格”。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楹联从律诗和传统中来,大部分联友习惯于古四声,而由于现行学校教育和日常用语都是新四声,所以《联律通则》在平仄对仗上明确了“双轨制”原则,可依联友习惯使用古四声和新四声,但在一联中不可混用。

      

六、形对意联

      

形对意联有人把他叫做内容相关,是对仗在整体上的要求。亦即形式对举,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不论是“正对”、“反对”、“串对”,都要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达到“既对又联”。

如网上有联:

      春来桃李开生面(一忱黄梁出句)

      夏至荷兰热死牛(马夫对句)



此联从形式上看,算得对仗工整,但内容上无内在的有机联系。有人把这种只对不联的句子称为“无情对”,他是练习对仗的游戏之作。

      

在创作楹联时,内容相关,但不能相同。

      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上下联内容完全相同,称为“合掌”,这是楹联创作之大忌。

      

学联、习联,要从基础学起,不可盲目套用名人字句。如: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这是摘自毛泽东的诗句,在诗词里,同样忌合掌。这本来是合掌句,却被人借用为楹联。


.
发表于 2011-7-31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8-1 15: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0-8 13: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用记录查询
只需提供身份证号和姓名即可。
当天快速出结果。
咨询QQ:10024140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