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远去的广播 ○向 农
前些日子,我回到老家,看见我家那只喇叭匣子被遗弃在杂物间,我拂去上面的灰尘,决定好好收藏它,那是一段珍贵的历史。
小时候,大小村落都无文化娱乐可言。人们白天参加队里的集体劳动,晚上早早上炕歇息。整个村庄偶尔有几声犬吠或孩子的夜哭外,一片静寂。
那时,唯一打破这静寂的就是广播。
上世纪50年代末,喇叭被安装在大队部门外的一根电线杆上,每天早晚广播两次。喇叭刚安上,每天晚上广播还没响,大队部门就前就已围满了一大堆听众。那时候,人们对普通话还很陌生,广播中多数话语听得不十分明白,但还是觉得有滋有味。尤其是那歌曲、音乐、秦腔等让人喜欢。听多了,有人还能跟着唱几句呢。
广播是现代文明吹向山区农村的第一缕春风。它使沉寂的山村顿时有了生机,就连那飘着轻柔云片的天空仿佛也比过去明朗了许多。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广播走进社员群众家,那叫有线广播,喇叭被装进一只小木匣,周身红色,正面是一个镂空的金色五角星。我家的广播匣子就安装在窗户的窗肩上。记得通广播那天晚上,我家的炕头和炕脚地,挤满了左邻右舍来听广播的人。 广播的普及使村里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起来。通过广播,人们不仅知道了国内外一些重大新闻,还学会了许多“红歌”。比如《不忘阶段苦》、《逛新城》、《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几乎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会唱。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有线广播已普及到家家户户、村村寨寨。各公社都建起来了“放大站”,有了自己的通讯组,办起了各自的社办节目。其内容大多是配合形势的宣传讲话、当地发生的新闻,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在“学习大寨赶昔阳,誓叫山河换新装”的年月里,广播成了各公社用于督战的“喊话筒”,每天天不亮广播里便响起了嘹亮的上工号,人们听到广播中的号声喊声时,都颇感新鲜,齐刷刷早早起来下地干活。但时间长了,就厌倦这号声呼喊,从酣睡中惊醒了也不会立即起来,将被子故意裹紧继续睡觉。 上世纪80年代收音机和电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有线广播开始淡出。但那段有线广播的历史却一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成为一道难忘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