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234|回复: 17

早年户县还有“炉客”一说?有人知道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2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四川省康定县,旧名打箭炉,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清稗类钞》中说,这里“百货完备,
商务称盛,在关外可首屈一指。常年交易,不下数千金,俗以‘小成都’名之”。自古以来,康定就
是川西高原上汉、藏两族人民经济贸易的中心。
    炉客,是陕西省户县对在康定和康定以西广大地区经商的人的称谓。从明代起,户县就有人陆续
去康定经商。清末民初,康定有户县商人3000多人,仅泸河西岸就有户县商号40余家。其中经营较长
的茂盛福,开业达150年,资方是户县牛东乡牛东村的孙启明。德泰和,有流动资金100多万,资方是
户县北稻务村的南景山、张良寨村的宁志武等4人。户县炉客运进销售的商品有茶叶、百货、布匹。
茶叶由陕西省“泾阳帮”在四川雅安收购并加工后,卖给户县炉客,每年达4000驮 (每驮4包,每包

60斤)。炉客在西藏收购的商品有麝香、虫草、贝母、羊毛、皮张,运到成都、重庆、沙市、武汉、
上海等地出售。炉客经营的商号中,资金大的在上述大城市都有分支机构或驻有办事人员。个别炉客
与外商直接贸易,如泰来恒与美国商人做药材买卖,德泰和经理陈洪涛得到英国某大学授予的商业学
博士学衔。
    炉客中除少数系城镇坐商外,大多数雇用马帮、牦牛驮上货物或自己背上货物翻山越岭、风餐露
宿,深入收区进行交易。其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或以银元计价,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建国
后一段时间。由于炉客刻苦学习藏语,尊重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加上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且讲信用,因而在藏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受到兄弟民族各界的欢迎和信任。
    炉客把户县的一些风俗带进了康定。康定古会的日期,与户县牛东乡牛东村古会日期完全相同,
如正月初九为“上九会”,三月初三为“娘娘婆会”,七月初七为“亲友会”等。就连康定逢年过节
敲锣打鼓的调子,也是牛东村的鼓乐音调。
    炉客由于路途遥远,十年左右才能回家一次,有1000元便可回乡成家立业。因此,商号规定:学
徒、店员每人每年储蓄几十元或100元,这样10年后可回到家乡。实际上多数炉客除中途回家小住几
年外,几乎终生都从事康藏边疆的民族贸易。所以户县有这样的谚语:“有女不嫁炉客家,半辈夫妻
半辈寡。”
    康定有秦晋会馆,坐落在陕西街北端的诸葛街上,规模较大,是由陕西、山西两省在康定经商者
集资兴建的。会馆有互助资金,两省人在康定生活有困难或回家无路费者,会馆无偿给予资助。
    除康定以外,青海省玉树、云南省丽水以及西藏拉萨,也有户县炉客的商号分支或采购、转运人
员。
    建国后,炉客经营的商号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营商店,部分炉客回到户县,此后再也无人
走“炉”下川了。
摘自----《陕西省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23: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个沙发睡了先!~~~
发表于 2009-11-23 23: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学习了,小时候听说过“炉客”一说
发表于 2009-11-24 08: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不过都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了。
发表于 2009-11-24 09: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还真没听说过呢~!
发表于 2009-11-24 11: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过
百年以前,在茶马古道的川藏交界附近,曾活跃着一批来自陕西的商人,他们为茶马古道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地人用陕西方言尊称他们为“大”。
户县曾有大量“炉客
发表于 2009-11-24 12: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o
发表于 2009-11-24 13: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这个词
发表于 2009-11-24 18: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就听说过‘炉客,’我村就有一个人,大家都叫他炉客,但不知祥情,今收益非浅。:curse:
发表于 2009-11-24 20: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社会主义改造的成绩就是大呀。。。
发表于 2009-11-25 1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边经商也很辛苦,后多半在那边繁衍生息。
发表于 2009-12-3 1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一个偶然的机会,西藏驻西安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列珍告诉记者,她的家乡在川藏交界的巴塘县,那里有许多陕西商人的后裔,虽然多已成为藏族,但还保留有汉族的姓。她的先祖就是户县人,姓张。记者遂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在1987年出版的《户县志》上看到,过去有大量户县人到四川省康定县以及以西地区经商,人们把这些人叫“炉客”。清末民初,康定县一地户县的“炉客”就达三千多人。
  康定古称打箭炉,“炉客”指打箭炉的陕西客商。
  记者到户县一些村庄采访,发现这些村庄都曾有“炉客”,而且每个村都在打箭炉有一大商号。
  秦渡镇牛东村75岁的孙先生告诉记者,牛东村解放前很多人到西康省经商,许多人定居那里。有的大商号从西安到四川,沿路不住别人的店,有自己的店铺,经常运回大量的金条、麝香、银圆等,然后在家置房产。当然也有赔钱的,有的甚至死在半路,有的就在当地做了上门女婿。
  炉客当年在川藏交界处影响如何,他们的后裔如今生活状况怎样,最近记者前往探访。记者到达《康定情歌》源出地康定县后,通过和甘孜州委宣传部、州文化局,找到了州文化局干部骞仲康。听着他对炉客的熟悉程度,记者问他:“你的祖籍是哪里?”骞仲康答:“户县人,户县牛东公社骞王大队。我父亲解放前跟别人到了康定。”记者激动地紧紧握住他的手:“我可找到你们了。”
  通过骞仲康和对陕西炉客颇有研究的《甘孜日报》社总编郭昌,记者找到了徐志权、格桑曲批等一批炉客的后裔。
  老陕街成为康区商业中心
  在康定,说炉客却没有人知道,因为当地人把当年的陕西炉客叫做陕西商人或陕西帮。
  60岁的徐志权告诉记者,解放前陕西商号统领康定,势力最大,形成了一条老陕街,有陕西商号四五十家,成为康定的商业中心,土杂、百货、药材等品种齐全。陕西商号之所以能在康定站住脚,主要是陕西人守信用,诚实,勤劳,尊重当地风俗。康定还有秦晋会馆,因会员主要是陕西人,人们习惯叫老陕会馆。
  骞仲康说,陕西商号是最早进入康定的汉族商人,后来由于川商等南方商客的进入,陕西商人为了与其他省商人抗衡,和山西商人联合在康定建了秦晋会馆。
  “在甘孜州西部的巴塘县也曾有一条老陕街。”甘孜州民族干部学校教师格桑曲批告诉记者,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巴塘的陕西客商和川、滇客商联合成立了三省商会“财神会”,以陕西客商为主。“财神会”于乾隆29年,即1764年筹资建起川陕滇会馆,又叫关帝庙,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塑像。会员凑钱放贷,利钱作为商会活动费用。每年农历3月15日,正值青黄不接时,举行庙会,会员的小男孩可以免费吃3天“九大碗”,都是平时在家里吃不到的菜肴。这是孩子们一年最高兴的时候。
  据《甘孜州志》《巴塘县志》《康定县志》等记载,元朝曾把康区划归陕西行省管辖,当时有大批陕西商人进入康区贸易,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后,进入康区的客商日盛,尤以陕西客商人数多、资金雄厚。“德泰和”一家就有资金18万两,店员80多人,年营业额约20万两白银。民国18年曾对康定做过调查,汉族人口为4800人,陕西人占多数,除户县人外,还有泾阳、长安等地人。
  “炉客”的艰辛
  记者从地图上看了一下,所提到的炉客所在位置,都在今日的川藏线上。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在这一区域活动也不容易,从康定到巴塘,400多公里的路程,乘班车需要两天。
    当年陕西茶商在康定做茶叶生意,历尽千辛万苦。从雅安雇人背茶到康定要150里路,步行15天,途中要翻越海拔3800公尺的丞相岭大雪山,山中晴朗日少,雪日多,迷雾纷飞,疑非人间。每逢冬春之际,冰雪碍途,道陷路滑,单身行走已十分艰难,而茶店雇募的背茶人,叫“茶背子”,他们基本上都是陕西去的伙计,有人记述这些陕西背茶的伙计是:

    一人一次能背200斤重的茶叶,几乎是两匹骡马的负重量。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马比骡子驮不成。”原意是说,论驮的话,马根本不是骡子的对手,但这些背茶的背夫居然将善驮的骡子比了下去。
这些背夫不仅要背茶叶,每个人自己还要带一个干粮袋。他们从四川的油津(现新津)出发,翻过二郎山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到康定。

    路上这些背夫要双脚走过邛州(今邛崃县)、百丈关、名山、雅州(今雅安县)再过荥经,翻二郎山,过沪定桥整整需15天才能走完这900多里山路。
比那些辛苦的背夫更早,各商号的人员早就守在城外,抢购好不容易背来的茶叶。一等到背夫们到来,就跑上去拉住他们,领他们到店里下背子,看条子验货,然后就付钱给他们。要是去得晚一点,茶叶货物就会被别的商家接走。

    那些背夫卸下背上负了整整半个月的重负,交掉货物,终于领到了钱,然后就在路边拣三块石头架起背来的锅,烧水打茶喝,喝一口茶,吞一口他们自己带来的粑粑吃。那粑粑厚厚的,又硬,掰都掰不动,不在茶水里泡软了就根本吃不成。他们就这样一二十个人聚作一群打茶吃饭。所有人的背脊全烂了,就像骡马被鞍子把皮肉磨烂了一样。待吃过粑粑喝过茶,他们就一对一对站起来,相互作揖道歉,把丑话说在前头,要对方不要多心,然后其中一个就趴在地上,另一个就用喝过的茶叶搓抹趴着那个人的烂掉的脊背,把烂了的皮肉都抹掉,最后敷上一些大烟烟灰,用来止血封口。背夫们一个个疼得像挨刀的猪一样嚎叫。

    每年翻越雪山都有倒下的,跌下山崖的,掉进雪窟里去的,甚至有被大风吹死的。康定城外有个万人坑,山门的对联上写着:“满眼蓬篙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一看便知是关中乡音,这里不知埋葬了多少陕西茶商伙计和背茶人的尸骨,让人望之酸鼻。所以《成都竹枝词》中说:
熊耳高强路曲盘,
下坡非易上坡难。
商人惯逐蝇头利,
哪管山中雨雪寒。

  原甘孜州人大副主任扎西吉村说,过去在康区流传这么一句话:老陕出门一根棍。
  徐志权说,他的父亲徐柏荣13岁时跟着二伯离开户县牛东乡,走了七十多天,才到达康定。父亲离开陕西六十多年,只回了3趟家。父亲开始在德茂源学徒,后来当上二掌柜,曾负责带马队到云南运输茶叶,风餐露宿,路上天气千变万化,时而大雪,时而冰雹。还经常遇到土匪,他身上总是带有一长一短两杆枪。
  在巴塘和炉霍县,流传这样一个传说:一个陕西商人,因长年回不了家,就让一个回家的同乡给家里捎了5块银圆和6幅画。捎东西的人怎么都看不懂画,但陕西商人的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第一幅画了7只鸭,意思为“妻呀——”;第二幅画了一只鹅拉一头死去的大象,意思为“想死我(陕西方言发音E)了”;第三幅画了一个人向一间房子里走,意思“有人回去了”;第四幅画了5只苍蝇落在一手掌上,意思“捎了5块银圆”;第5幅画了缀满鲜花的草木,意思“到了春暖花开时”;第6幅画了一位手拿一把旧伞的人往家里走,意思“老陕(伞谐音)回家了”。
  为了经商,炉客刻苦学习当地语言,一般都会说陕西、四川、藏语3种话。为了学藏语方便,老陕们自己编了一套顺口溜:
  天叫郎,地叫撒,酥油芒,盐巴查,驴子固儿,马叫打,吃饭叫做撒马撒……
  这个顺口溜成为汉族人学藏语非常实用的教材,很受欢迎。
  安家落户川藏线
  许多炉客从十多岁就到了康定一带,交通不便,回陕探亲很难,花销也大。在陕西有个顺口溜:“有女莫嫁炉客家,半辈夫妻半辈寡。”时间久了,小伙子们纷纷在川藏线上安家。
  扎西吉村告诉记者,传说起初陕西炉客到巴塘都是打工,做木匠、铁匠、银匠等苦力活,受人歧视。当地土司不允许藏人和他们结婚。随着时间推移,陕西炉客通过艰苦奋斗挣了钱,生活得到改善,盖了房子,甚至买了地,使土司改变了看法。特别是有个叫杨宿的户县人,文化程度高,人也聪明,精通藏语,成为当地一流藏汉翻译。一次,清政府让主管巴塘的土司上京朝贺,土司因故派杨宿代表他们进京。杨宿到了京城,递交了一份巴塘情况的详细报告,并单独面见皇帝汇报。皇帝很满意,给主管巴塘的两位土司下了委任状,分别为大营官和二营官,还赏赐了大量金银财宝。两位土司大喜,大营官将自己的100多亩地送给杨宿,排位巴塘第三位的贵族拉宗巴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杨宿的儿子,从此,藏汉不通婚之规定解禁。
  徐志权说,无论是当地的汉族姑娘还是藏族姑娘,都喜欢陕西这些诚实勤劳的小伙子。和藏族姑娘结婚的,儿女往往按照藏族风俗生活,多采用汉姓藏名,而一般藏族没有姓。有的炉客后裔有藏汉两个名字。
  格桑曲批就有两个名字,汉族名为张麒 。他的堂哥,即伯父的大儿子扎西吉村汉族名为张麒麟。格桑曲批从成都买了一套家具,专门挑有麒麟图案的。
  记者在康定看到,如今炉客后裔生活十分幸福,住有宽敞的房子,格桑曲批还是复式结构的楼房。
  如今在甘孜州地区,有多少炉客后裔没有人说得清。徐志权说,起码有上千人,仅他兄弟几个,就有十多口人。
  流传在康定的“老陕鼓”
  炉客到康定后,带来了许多陕西的文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老陕鼓”。鼓面比八仙桌面还大,上面可以坐10个人,厚三四十公分。鼓谱有20多节,叫十样景。每年春节时,炉客们就挥棰敲起来,钹、锣齐鸣,震天动地,满城的人都来看热闹。敲鼓的同时,还要踩高跷,走船灯(即旱船)、跑马马灯(即旱马)。
  对老陕鼓很感兴趣的郭昌平说,解放前,商号“德茂源”东家韩利川,人称“韩八爷”在陕帮中很有威信,他每年出面组织大家敲老陕鼓,而且自己掌棰。解放后,他敲不动了,户县炉客徐柏荣、徐柏荣的大儿子徐志昌、二儿子徐志权先后接过鼓棰。现在徐志昌的大儿子徐继洲开始学掌棰。如今参加老陕鼓表演的不仅是老陕,还有四川人及藏族、回族人。郭昌平也参加,负责敲钹。老陕鼓不仅在春节时表演,哪里有了重大吉庆活动,也请去助兴。在甘孜州建州40周年活动中,老陕锣鼓走在演出队伍最前面。老陕鼓已成为康定的一个艺术项目。有人称老陕鼓为“闹山鼓”。“老陕鼓”本是户县炉客从户县带来的,徐志权回户县发现,如今的户县鼓已变味了。
  “陕西的面食在巴塘很盛行,不光是汉族人会擀面条,藏族人也会擀面条。”格桑曲批告诉记者。巴塘姑娘出嫁要看擀长面的水平如何。由于巴塘的气候和关中接近,陕西商人到了巴塘,把关中的小麦和玉米种子也带去了。经过陕西商人后裔的研究,现在可以在巴塘一年种两茬玉米。巴塘过年还炸花蕊,和麻叶相似;还用面做和面花相似的老鼠。
  在康定虽然擀面条不明显,但硬邦邦的陕西锅盔被广泛接受。一家卖锅盔的餐馆老板告诉记者,他原来经营的项目多,但因锅盔供不应求,就将其他项目停下专营锅盔。不仅私人家里要,酒店也要。老年人,特别是藏族人爱吃。出去旅游的也爱带锅盔。有的人还带到北京、成都送人。
  老陕被尊称做“大”
  陕西许多方言留在了康定巴塘等地。虽然现在巴塘人几乎不会说陕西话,汉语都是四川腔,但藏语中却夹杂有原封不动的陕西话。如擀杖,面板,面刀。他们习惯将长辈尊称为“二爸”。
  陕西人将父亲称为“大”的习惯,在甘孜州一带保留至今。格桑曲批说,他小时候就将父亲叫“大大”。徐志权说,康定一带人将陕西人尊称为“×大”,但没有父亲或叔叔的意思。如“张大”,意既来自陕西的张姓先生。
  扎西吉村告诉记者,白玉县沙马乡,解放前有个姓贾的陕西商人,人称沙马贾大,财力雄厚,有几百头牦牛,几十头骡子,房子宽大,还有枪。“贾大”在这里,意思是贾姓的陕西客商。
  如今在康定西大街上找不到一点老陕街的痕迹。徐志权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一场火灾将全是木质建筑的老陕街化为灰烬,还烧死一人。有位刘姓的陕西炉客,本身解放后给他戴有帽子,最后认定是他失火造成的,判他坐了几年监狱。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从监狱出来后一气之下,带着全家回陕西老家。“文革”结束后,这位刘姓炉客还曾回到康定要求平反。因过去时间太久,问题难以解决,他后来又返回陕西。
  康定城里的秦晋会馆“文革”后被拆除,改建为大楼,现为甘孜州文化局等单位办公楼。
  炉客后裔关心老家
  陕西炉客的后裔出了许多人才,骞仲康是甘孜州著名的作家,老陕的倔强性格在他身上表现的非常突出,不为名,不为利,默默无闻地坚持写作,曾与甘孜州的20名作家合著了长篇小说《弯弯月亮溜溜城》。
  格桑曲批是译审职称,翻译、审稿、编写的教材等书籍达25本,是甘孜州权威藏汉文翻译专家,连公安破案、法院审案都需要他帮忙,被聘为甘孜州民族师范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他还是很受欢迎的藏族婚俗中的吉祥老人、著名藏文书法家,因此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这样的专家学者外,还有许多担任了领导职务。据了解,解放以来,从小生长在甘孜州的陕西客商后裔中,担任过省部级干部的有2人,地级干部数人,县团级数十人。由于户口上籍贯往往以出生地为准,所以炉客的后代到底出了多少人才,无法准确统计。
  徐志权说,炉客的后裔,都想知道老家是个什么样子。你说你是陕西人,可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陕西是个什么样子。1967年,他的老家牛东公社丰胜坡大队几个人来康定买骡马,其中有曾经在康定生活过的老炉客,给他画了一张回老家的路线图。他于次年夏初请了假,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四弟回去了一趟。尽管父亲告诉他老家是平原,但他只想到陕西地比康定平,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确切概念。当到了关中,让他震惊,用康定歇后语说,那叫“老妈妈打哈欠———一望无牙(涯)”。他在户县一下就住了两个月。从此后,他每年都回家,有时一年回两趟。他很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晚报浏览》节目,注意看《西安晚报》关于户县的消息。
  甘孜州工商局局长益西吉村,说他的老家在牛东乡草庙村,他的大哥曾回去找过,没有找到亲戚,后来徐志权帮他们找,但只有一间草房子,没有人了。他和一些陕西客商的后代商量,想一起回老家看看。
  “三叔,你在哪里?”
  像益西吉村一样,许多炉客的后人,都在寻找在陕西的亲戚。
  格桑曲批说,他的爷爷张云是户县人,当年从成都背茶包,沿着茶马古道到了巴塘,后来和藏族姑娘也就是格桑曲批的奶奶结婚,生了6个子女。爷爷曾带着格桑曲批的父亲等3个儿子回过户县,住了几个月,返回巴塘时,只带了大伯张富生悄悄走了,将格桑曲批的父亲张阳生和三叔张春生留下。第二天,张阳生发现爸爸走了,就去追赶,追了两天竟然将父亲追上,跟着回到了巴塘。格桑曲批的三叔就这样留在了户县。过去交通不便,经济也困难,直到父亲在60年代去世也没有去过户县。现在交通经济状况条件好了,格桑曲批非常想念三叔,不知他生活的怎样,想去看望他,却不知道村名。格桑曲批过去从父亲口中知道,他们的老家距长安区约25公里。格桑曲批希望通过本报能寻找到三叔。
发表于 2009-12-3 1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当年德泰合是康定地区最大的商铺之一,败落于东家的乱投资,纨绔,和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竞争失败。

康定及康巴、甘孜地区商铺基本上被两个地方的人所把持,一个是所谓的“河南”人,一个是所谓的“河北”人,这里的“河”指的是渭河。实际上,在川藏地区,河北商贾从来没有河南商贾经营有道。

康定确有陕西街,河北地区的学徒每年在户县牛东村集结,然后结伴步行至康定。一般大约需要30-40天。由于当地户县人较多,所以在解放后公私合营前,那里的锣鼓点子还是牛东村的锣鼓点(节奏)。
老陕街旧事

  旧时康定城称打箭炉,城分河东、河西两镇。河西城中,自上桥至中桥地段,靠河边的商号主要是陕西人开办的。满清时,这条街有陕西人开办的大小商铺近百家,人称老陕街,如集义生、世昌隆、积庆隆、天增公、德泰和等富商巨贾,有资本两万至二十万两银。其商务在巴塘、德格、甘孜、成都、玉树、昌都、木里、上海、仰光、香港等地都设有分店。主要营销麝香、黄金、虫草、贝母、药材、皮张,也有经营绸缎布匹的,有的商家麝香、药材还远销日本、巴黎。

  老陕街上的大小商人,人们称他们叫“陕帮”,他们自称“老炉客”。都是关中平原上的贫家小户,先祖“闯炉关”而发迹的。起先,听闻西藏遍地是黄金,找钱容易,翻山越岭来了。到了打箭炉才发现不是那么会事,黄金是有,但必须去挖,无资金,不懂矿脉,就熄了这心愿。只好去商铺当个帮工,挣了点钱自己去跑单帮,去成都买了些小百货背到打箭炉来卖。赚了点钱又买些山货到外面去卖,虽说苦些,自己却有了稀微的资本。做小生意吃到利惠,还摸到炉关外康人所需什么生活用品,到内地去进货,尽选对口的,然后请背夫或挑夫运到炉城,又随驮帮(驮运茶叶的牦牛队)出钱运一两驮随同去炉关外农牧区卖,可以尽赚五倍以上的钱。本钱增加了,摸到行情,对口进货,几年下来,买了店铺,当了东家,请了帐房先生,派人进货,自己运筹帷幄,再不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关内外跑了,他们就是这样发家的。得意之下回陕西老家,乡里眼红,见穷小子出去,几年间,腰缠万贯,都有衣锦还乡之感。乡里亲朋,有的愿送后生请带去当学徒,有的愿在这东家携带下去闯康巴这个关西。东家带一伙人走,自己为陕西家人做点好事也是应该的,而且用家乡人,也对自己的生意有个帮衬。这样,一批又一批的陕西人到了打箭炉。从元明时期到满清民国,老陕商铺不断延长聚在一处,在康定的商业历史上,自然成了一道风景线。

  人多了成帮,何说都是陕西人,不是行商就是坐商,从东家、帐房先生、学徒都是陕西客。乡音相同、习俗相同,虽然县份不同,但玩“社火”是一致喜欢的。陕帮人为了生意红火,招财进宝,买卖人是会用心思的。他们想到人乡随俗,要到关外做生意,要同炉城锅庄内的充本(藏语大商人)做买卖,不懂康话(过去对康巴藏话,通称康话)是行不通的。先是请汉藏话两通的“通司”教,为了在陕帮中普及康话,还编藏汉语对照成的顺口溜,如“天叫朗,地叫洒,驴子站乃马叫打”之类编辑成册抄写,叫人人背诵,在买卖时应对实习。老陕多数都通康话,但有个陕调味道,康人一听,就晓得是做买卖的老陕。

  清乾嘉年间,陕帮各大东家联合山西商户成立秦晋同乡会,称其活动场所叫秦晋会馆,还集资修了关帝庙,供奉关羽,及胁侍关平、周仓。关帝庙在今县文化馆址。关帝庙修成,护城老陕帮人人脸上有彩,崇奉关帝爷义薄云天,讲求信义,一则团聚陕人晋人,好在这多族杂居之地安身立命。在袍哥、锅庄中要生意兴隆,有个帮口,既可安内也可攘外,还扬言:讲义、诚信、老少无欺,在生意场中才会昂然而立于不败。修完关帝庙,大势铺张庆典,各种头面人物都执礼庆贺,请了内地川戏班演唱三天,却也气派,轰动炉城。你看那“关帝庙”三个金字竖匾,立于大门顶,十余台阶旁,一对石狮睁笑目蹲石台旁,人门厅青砖嵌就的院落洁净悦人。院坝上方两边约一米宽的台阶,即人大殿,红脸、卧蚕眉关公斜坐殿上方,青髯过胸,手执兵书正凝神审视。两旁一为黑脸周仓,着甲胄执青龙偃月刀威然屹立,一为秀眉白脸关平,儒雅佩剑待于左旁,香烟飘渺中,叫人肃穆起敬。大殿内16根红圆柱,顶起雄伟大殿。大殿两旁有约五丈高的八角亭,五彩雕饰,殿前双斗铁桅杆,金龙抱柱高人云霄。门厅顶上乃万年戏台,戏台顶斗拱螺旋相嵌,台前罩柱镶持,前沿一排木雕戏剧人物,皆着色彩,惟妙惟肖。在戏台上观大殿翡翠琉璃筒瓦耀然,殿屋脊中有铁塔压顶,确为壮观。大殿前院坝两旁,一楼一底耳房相接,楼上观戏,楼下储物。在打箭炉城众寺庙中,它算是有特色而宏大的庙宇之一,人们又叫这个地方陕西馆。

  老陕街上这批“老炉客”,兴了又亡,亡了又兴,但三秦大地仍不间断地有人来炉城做客经商。几百年来,许多老陕子孙繁衍成了炉城人,连陕音也没有了。但炉城的文明建设,却有老陕们的份。今天每逢大喜大庆日子,文艺队伍中都缺不了声震山城的闹山鼓。称闹山鼓是近40年的事。闹山鼓的鼓声宏亮而激越,其“咚咚咚!当当当!锵锵锵!”鼓点还加马锣点、钱点才豪气干云。这不是炉城土产,而是几百年前老陕从三秦大地把“社火”活动带到了炉城。40年前,人们一直称为“老陕鼓”,它只是“社火”活动中的一个项目。其它如马马灯、船灯(川人称么妹儿灯)、高跷等也同老陕鼓一道在炉城喜庆日子中增辉添彩。北方豪壮的声韵加入康巴雄浑昂奋的歌舞活动,使炉城的庆典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半个世纪前,老陕街的除夕春节活动别有风味,除夕时,老陕街上各个商号挂上喜气的宫灯、圆宝灯,户户贴出大红金字的吉庆对联。年饭前,大户巨贾家摆开香案、供品,东家率本商号所有人,执香上叩苍天,再拜财神、关公,三拜叩毕,放响鞭炮。然后分等次入坐,东家同学徒、业事先生共进九大碗席吃辞年饭,吃毕,东家一一发给红包。入夜,在厅堂大火盆内架起堆尖枫炭,称为财神火。财神火要求架好炭,力求空心火旺,求个吉利,预示来年生意兴旺。若学徒未使火旺,东家或二柜(副经理)就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借机训导学徒。这晚,东家必把会操二胡、板胡的职员叫来操琴,让与会者唱起秦腔或京戏辞岁。

  到了上九和元宵节时,老陕街上的大户巨贾要组织会“社火”的先生、徒弟上街演出老陕鼓、高跷、马马灯、船灯,到官府、公口、码头拜年,给炉城春节增加了喜庆。
发表于 2009-12-6 19: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当年“炉客”们的创业精神,走出户县,外引内联,建设和谐文明的新户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22: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当年“炉客”们的创业精神,走出户县,外引内联,建设和谐文明的新户县。
老农民 发表于 2009-12-6 19:55


对!~~~~just  do  it!~~~~
发表于 2009-12-7 2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就听说过‘炉客,’我村就有一个人,大家都叫他炉客,但不知祥情,今收益非浅。
xiaozhengli3413 发表于 2009-11-24 18:57



    :D :curse: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2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也来个重走“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什么的!~~呵呵!~~~
发表于 2010-12-11 1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 头一次听说 户县人有魄力 有胆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